牙刷草

牙刷草,中药名。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 Vant.的全草。具有发散解表,清热利湿的功效。主治感冒,扁桃腺炎,小儿口腔炎,头痛,牙痛,咽喉痛,眼结膜炎,肝炎,消化不良。
别名 凤尾茶、小山茶、香苏茶、半边红花、云松茶
药味 味辛
药性
归经 味辛,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发散解表,清热利湿。
主治 感冒,扁桃腺炎,小儿口腔炎,头痛,牙痛,咽喉痛,眼结膜炎,肝炎,消化不良。
牙刷草
  • 牙刷草
  • 牙刷草
牙刷草
拼音注音
Yá Shuā Cǎo
别名

凤尾茶、小山茶、香苏茶、半边红花、云松茶

来源

唇形科香薷属植物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 Vant.,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

辛,平。

功能主治

发散解表,清热利湿。用于感冒,扁桃腺炎,小儿口腔炎,头痛,牙痛,咽喉痛,眼结膜炎,肝炎,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0.3~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牙刷草

功效作用

功能
发散解表,清热利湿。
主治
感冒,扁桃腺炎,小儿口腔炎,头痛,牙痛,咽喉痛,眼结膜炎,肝炎,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用量9-30g。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唇形科香薷属植物东紫苏。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7-25cm,全株密被柔毛,具香气。茎由基部分枝,枝辐射状斜上升,被粗糙毛。单叶交互对生,无柄;叶片稍肉质,条状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1.5-2.8cm,宽4-9mm,基部楔形下延,先端钝,上半部边缘具圆齿,两面均无毛或略被疏毛,下面密缀小腺点。夏,秋季开花,假穗状花序生于上升枝条及其分枝的顶端,四方柱形,长2.5-5cm;每轮花下托以两个苞片连合而成的总苞,总苞先端各具一尾状的尖头,外被疏柔毛及浅黄色皮屑状腺体,略显鱼鳞状的网纹;花小,淡紫色,花冠唇形,开放时伸出于萼和总苞外;雄蕊4与花柱均长伸于花冠外。果为小坚果。
分布区域
分布于云南、贵州等省。
生长环境
生于阳坡石灰岩隙或干燥红壤,在松林间呈小片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