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乌

白首乌,中药名。为萝藦科植物牛皮消CynanchumauriculatumRoyleexWight和戟叶牛皮消CynanchumbungeiDecne.的块根。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健脾消食,解毒疗疮的功效。主治腰膝酸痛,阳瘘遗精,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小儿疳积,产后乳汁稀少,疮痈肿痛,毒蛇咬伤。

别名 白木香,山花旗,张果老,一肿三消,野蕃薯,和平参,隔山消,白何乌,白何首乌,隔山撬
药味 涩,苦,甘
药性 微温
归经 胃经,脾经,肾经,肝经
分类 补虚药
产地 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等
功能 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健脾消食,解毒疗疮。
主治

腰膝酸痛,阳瘘遗精,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小儿疳积,产后乳汁稀少,疮痈肿痛,毒蛇咬伤。

白首乌
  • 白首乌
  • 白首乌
  • 白首乌
  • 白首乌
  • 白首乌
白首乌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首乌

拼音注音
Bái Shǒu Wū
别名

山东何首乌、泰山何首乌

来源

为萝藦科牛皮消属植物戟叶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 Decne.,以块根入药。4~5月或10~11月菜块根,晒干。

性味

苦、甘、涩,微温。

功能主治

安神、补血。用于体虚失眠,健忘多梦,皮肤搔痒。

用法用量

0.3~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白首乌

拼音注音
Bái Shǒu Wū
别名

泰山何首乌(《山东中药》),泰山白首乌(《中药材品种论述》),和尚乌(《山东中草药手册》)。

出处

《山东中药》

来源

为萝藦科植物大根牛皮消块根。早春幼苗来萌发前,或11月采收,以早春采收最好。采收时,不要损伤块根。挖出后洗净泥土,除去残茎和须根,晒干,或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野生于山林间,常缠绕其他植物而上升。分布河北、山东等地。主产山东。

原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本,高速1~2米。茎纤细,表面淡灰紫色,无毛。单叶对生;叶柄纤细,稀生细柔毛;叶片戟形或三角状心形,长3~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上面深绿,稀被短硬毛,主脉的基处有棕色短腺毛2~4枚,下面淡绿色,脉上有细柔毛。伞形花序腋生;花小,黄绿色,花萼近于5全裂,裂片卵形,向下反折;花冠5深裂,裂片披针形,向下反折;副冠5,和雄蕊连生在基部,呈披针状而展开,并高出于柱头之上;雄蕊5,花丝相连作管状,包围雌蕊,花药着生在柱头周围;雌蕊1,由2分离心皮组成,花柱2,顶部连合成一肥厚盘状5裂柱头。蓇葖果2,长角状,长约10厘米,成熟时沿一侧开裂。种子倒卵形,先端有银白色细绒毛,长约3厘米。花期6~7月。果期8~9月。

性状

干燥块根呈圆柱形或类球形,长5~10厘米,径约1.5~3.5厘米。表面黄褐色,多皱缩,栓皮易层层剥离。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气无,味苦甘涩。以粗大、粉足、断面白色者为佳。

化学成分

大根牛皮消含白薇素,有强心甙反应。

性味

《山东中药》:"味苦甘涩,性微沮,无毒。"

功能主治

《山东中药》:"为滋养、强壮、补血药,并能收敛精气,乌须黑发。治久病虚弱,贫血,须发早白,慢性风痹,腰膝酸软,性神经衰弱,痔疮,肠出血,阴虚久疟,溃疡久不收口。鲜的并有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老人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备注

白首乌的药材,除上述品种外,其同属植物耳叶牛皮消(参见"飞来鹤"条),及隔山牛皮消的块根,有些地区亦作白首乌用。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白首乌

拼音注音
Bái Shǒu Wū
别名

隔山消、白何乌、白何首乌、隔山撬、白木香、野蕃薯、一肿三消、和平参、山花旗、张果老

英文名
Bunge Auriculate Root, Root of Bunge Auriculate
出处

出自《山东中药》:泰山何首乌,与四叶参、黄精、紫草同列为泰山四大名药。据本省中医界临床经验,认为泰山何首乌对某些虚弱病者的强壮作用,较之蓼科的何首乌为优。

来源

药材基源:为萝藦科植物牛皮消和戟叶牛皮消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ynanchum 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2.Cynanchum bungei Decne

采收和储藏:早春幼苗未萌发前,或11月采收,以早春采收最好。采收时,不要损伤块根。挖出后洗净泥土,除去残茎和须根,晒干,或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3500m以下的山坡岩石缝中、灌丛中或路旁、墙边、河流及水沟边潮湿地。

2.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坡、灌丛或岩石缝中。

资源分布:1.分布华东、中南及河北、陕西、甘肃、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山东、江苏有栽培。

2.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等地。

原形态

1.牛皮消又名飞来鹤,蔓性半灌木。具乳汁。根肥厚,类圆柱形,表面黑褐色,断面白色。茎被微柔毛。叶对生;叶柄长3-9cm;叶片心形至卵状心形,长4-12cm,宽3-10cm,先端短渐尖,基部深心形,两侧呈耳状内弯,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被微毛。聚伞花序伞房状,腋生;总花梗圆柱形,长10-15cm,着花约30朵;花萼近5全裂,裂片卵状长圆形,反折;花冠辐状,5深裂,裂片反折,白色,内具疏柔毛;副花冠浅杯状,裂片椭圆形,长于合蕊柱,在每裂片内面的中部有一个三角形的舌状鳞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连成筒状,花药2室,附着于柱头周围,每室有黄色花粉块1个,长圆形,下垂;雌蕊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柱头圆锥状,先端2裂。蓇葖果双生,基部较狭,中部圆柱形,上部渐尖,长约8cm直径约1cm。种子卵状椭圆形至倒楔形,边缘具狭翅,先端有一束白亮的长绒毛。花期6-9月果期7-11月。

2.戟叶牛皮消又名泰山何首乌、山东何首乌、地葫芦,大根牛皮消 攀援性半灌木。具乳汁。块根每株一般生3-4个,亦可多至5-6个,常连接成念珠状。茎纤细而韧,被微毛。叶对生;叶片戟形,长3-8cn,基部宽1-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被糙硬毛,以叶面较密;侧脉每边约6条。伞形聚伞花序腋生,比叶为短;花萼裂片披针形,基部内面腺体通常没有或少数;花冠辐状,白色或黄绿毛,裂片开放后反折,内面基部被微柔毛,副花冠裂片比合蕊柱长。种子先端有多数白色长丝光毛,长约4cm。花期6-7月,果期7-10月。

栽培

生物学物性 牛皮消适应性较强,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喜通风和充足光照。以选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培为好。

裁培技术 用分根繁殖。选用中等大小的根,直径1-1.5cm,长6cm的为种栽,南方3月下旬,北方4月中旬栽种按行株距(30-40)cm×(15-20)cm开穴,施农家肥做基肥,栽种后覆土约3cm压实。

田间管理 苗期给以充足水分。苗高5cm左右时,松土除划,并施第1次追肥,在搭架前再除草1次,当茎蔓生长到6-8节,有3-4个分枝时,施第2次追肥,并搭架,以利茎蔓攀援生长。8月上旬再施1次磷、钾肥。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中华萝藦叶甲为害,可实行轮作,冬前翻地及发生期用5%西维因粉喷于植株和地面。

性状

性状鉴别(1)牛皮消 根长圆柱形、长纺锤形或结节状圆柱形,稍弯曲,长7-15cm,直径1-4cm。表面浅棕色,有明显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脱落处土黄色或浅黄棕色,具网状纹理。质坚硬,断面类白色,粉性,县鲜黄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甘后苦。

(2)戟叶牛皮消 块根呈不规则团块状或类圆形,长1.5-7cm,直径约5c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凹凸不平,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质坚硬,断面类白色,粉性,有稀疏黄色放射状纹理。以快大、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1)牛皮消 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皮层有3-9列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带;石细胞类长方形、半圆形或类多角形,直径7-30cm,纹孔及孔沟明显。韧皮部薄壁组织中散有众多乳汁管,有的与筛管伴生;韧皮射线宽3-9列细胞。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导管3至数个相聚,木射线宽10余列细胞,木质部束导管周围可见木间韧皮部,筛管群明显可见,并伴有乳汁管。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2)戟叶牛皮消 韧皮部薄壁组织中无乳汁管,草酸钙簇晶稀少。

粉末特征:(1)牛皮消淡棕色。①石细胞类多角形。类长方形、梭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5-75μm,壁厚5-22μm,孔沟较细密。②无节乳管多碎断,直径约至26μm,乳汁管中充满灰色分泌物。③淀粉粒单粒类圆形、长圆形或卵圆形,脐点人字状、星状、点状或裂缝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3个分粒组成。④草酸钙簇晶直径15-45μm。此外,有木栓细胞、导管和木纤维。

(2)戟叶牛皮消 土黄色。无乳汁管;草酸钙簇晶直径12-43μm。

化学成分

1.牛皮消 块根中含较高的磷脂(phyoSphO-lipid)成分[1]和c21甾体酯戟(C21 steroid ester glycoside)[21]。从总甙中已分离出隔山消甙(wilfoside)C3N、C1N、C1G、K1N和牛皮消甙(cynauricuoside)A、B、C [3]以及萝藦胺(gagamine)[4],牛皮消素(caudatin),萝藦甙元(metaPlexigenin),12-O-桂皮酰基去酰萝藦甙元(kidiolanin)等4个甙元[4.5]。还含白首乌二苯酮(baishouwubenzophenone)[6]。另含人体所需的全部氨基酸,其中谷氨酸(glutam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和精氨酸(argi-nine)的含量最高;并含丰富的维生素,尤以B族的含量为高;还含较高的磷、钾、铜、锆、硒等无机元素[6]。

2.戟叶牛皮消 根含羟基苯乙酮为甙元的甙类成分:甙叶牛皮消甙(bungeisid)A、B、C、D;还含4-羟基苯乙酮(4-hydroxy-acetophenone),2,4-二羟基苯乙酮(2,4-dihydroxyacetophenone),布卢门醇(blumenol)A,左旋的春日菊醇(leucanthemitol),7-O-葡萄糖基甘草甙元(7-O-glucosylliquiritigenin),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7]以及磷脂成分[1]。

药理作用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白首乌总磷脂200mg/kg灌胃,能提高正常小鼠末梢血α-醋酸萘酶(ANAE)阳性淋巴细胞比值及绝对数,对由环磷酰胺引起的α-醋酸萘酶阳性淋巴细胞比值和绝对数下降也有预防或治疗作用。白首乌C21甾体酯甙50、200mg/kg灌胃,连续10天,对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脾抗体分泌细胞减少,牛血清白蛋白引起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的降低,胸腺、脾脏的减重均有对抗作用。

2.抗臭氧损伤:白首乌粉60mg/只灌胃,连续12天,对臭氧造成小鼠肺终末细支气管上皮脱落伴增生,肝损伤,胸腺、脾脏萎缩等类似衰老的变化,均有减轻的作用。白首乌粉60mg/只灌胃,连续20天,对臭氧造成的60日龄小鼠体重减轻、体温下降、体力减弱、御寒能力降低,肝、脑、肺过氧化脂质增多,脑单胺氧化酶-B(MAO-B)活性增强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证明白首乌有抗自由基损伤及抗衰老作用。

鉴别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5g,以改良FOliCh试剂渗漉。渗漉液低温(<50℃)氮气减压回收溶剂。残渣以适量氯仿溶解,转至具塞离心管中,加5倍量石油醚沉淀甾甙类化合物,离心,移取上清液于蒸发皿中,残渣如法重复3次。合并上清液,真空干燥,残渣以氯仿溶解,即得总磷脂提取液。吸取总磷脂提取液适量,真空浓缩,点作于3块硅胶G薄板上,以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甘油(PG)、双磷脂酰甘油(DPG)和磷脂酰肌醇(PI)作对照品。先用丙酮上行法展开,取出,暗处挥去丙酮,置充氮干燥器中干燥12h;再以乙酸乙酯-异丙醇-水(10:7:3)与第1次同向展开,取出,挥宏溶剂。3块板分别以Vaskovsky试剂、茚三酮、Dragendoff试剂显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在原点和 PC间有与 Dragendoff试剂显色的磷脂酸胆碱(PC)斑点。戟叶牛皮消在DPG上方尚有一个未知磷脂组分。

归经

肝;肾;脾胃经

性味

味苦;薇苦;性平

功能主治

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健脾消食;解毒疗疮。主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小儿疳积;产后乳汁稀少;疮痈肿痛;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加倍;研末,每次1-3g;或浸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山东中药》:为滋养、强壮、补血药,并能收敛精气,乌须黑发。治久病虚弱,贫血,须发早白,慢性风痹,腰膝酸软,性神经衰弱,痔疮,肠出血,阴虚久疟,溃疡久不收口。鲜的并有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老人便秘。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白首乌

功效作用

功能

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健脾消食,解毒疗疮。

主治

腰膝酸痛,阳瘘遗精,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小儿疳积,产后乳汁稀少,疮痈肿痛,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加倍;研末,每次1-3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注意事项

内服不宜过量。

药理作用

1、抗氧化作用:白首乌灌饲小鼠,可改善动物因吸臭氧(O3)造成的体重减轻、体温降低、体力减弱、御寒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生理功能减退的变化,并降低肝、脑、肺过氧化脂质含量和脑单胺氧化酶(MAO-B)活性,升高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使之接近对照组水平。白首乌对O3造成小鼠肺终末细支气管上皮脱落伴增生,肝损伤和胸腺、脾脏萎缩等类似衰老的变化皆有明显减轻作用。给15月龄小鼠饲喂白首乌,发现小鼠脑MAO-B活性与过氧化脂质含量降低的同时,脑和肝的脂褐素含量亦下降。另有资料称白首乌总甙对鼠脑内MAO-B活性无抑制作用。采用体外诱导法,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发现白首乌粗甾甙能有效地抑制丙二醛(MDA)生成。急性酒精中毒使得小鼠肝细胞产生多量脂质过氧化物,灌服白首乌粗甾甙后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受到显著抑制。

2、调节免疫功能:白首乌总磷脂200mg/kg灌胃,连续10d可明显提高正常小鼠末梢血外周血酸性萘酯酶(ANAE)阳性淋巴细胞(即T淋巴细胞)的比值和绝对值,对因环磷酰胺引起的免疫抑制现象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给正常小鼠灌服白首乌水可溶清膏和白首乌总甙,均可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明显增强。白首乌总甙还能对抗N-乙酰苯肼引起的胸腺萎缩。白首乌粉灌服小鼠能对抗吸入O3引起的胸腺、脾脏萎缩,并使胸腺和脾脏呈淋巴细胞增生。白首乌总甙可使接种Lewis肺癌小鼠脾系数、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率和总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和ANAE阳性淋巴细胞百分率、T辅助/T抑制细胞比值均显著提高,溶血空斑形成细胞(PFC)及特异性玫瑰花结形成试验抗原结合细胞数(ABC)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白首乌总甙对环磷酰胺引起的上述指标的抑制作用均有明显对抗作用。白首乌及含白首乌的复方在刀豆球蛋白A(ConA)刺激下均有显著增强大鼠脾细胞产生白介素-2(IL-2)的作用,但白首乌及其复方均有促进血清IL-2抑制因子产生的作用。另有报道白首乌总甙在体外有抑制IL-2产生的作用。

3、抗肿瘤作用:白首乌甾体甙25mg/kg、125mg/kg、250mg/kg腹腔注射,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显著治疗作用,抑瘤率分别为34%、40%、42%。白首乌甾体甙125mg/kg腹腔注射,可使EAC小鼠生命延长33%,该药可能对S期有阻滞作用。白首乌总甙225mg/kg腹腔注射,对小鼠皮下移植的Lewis肺癌有一定抑制作用,抑瘤率38.68%,并能够增强环磷酰胺对Lewis肺癌的抑制效应,能使Lewis肺癌实体瘤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白首乌总甙对体外培养的小鼠EAC和小鼠肉瘤(S180)腹水瘤细胞有一定的直接细胞毒作用,并能抑制其DNA生物合成。白首乌甾体酯甙62.5mg/kg、125mg/kg、250mg/kg腹腔注射,对小鼠S180实体瘤也有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24.8%、53.1%、69.9%。用3H-TdR掺入细胞DNA方法观察不同类型的瘤细胞(EAC,S180)小鼠肝癌(H-22)、人肝癌(H-7402)、人鼻咽癌(CNE2)对白首乌甾体酯甙的敏感性,其中以H-22最为敏感,其ED50<3μg/孔,其他瘤细胞ED50=12-25μg/孔。对培养的瘤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给药组多数瘤细胞肿胀,核质疏松,可见核内空泡及胞浆空泡,有些瘤细胞膜破裂,胞浆溢出。

4、对心脏的影响:含白首乌总磷酯0.1g的任氏液在八木氏离体蛙心上呈明显的强心作用。但含白首乌C21总甾甙5-50mg%(醇溶)的台氏液灌流20min,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吋程APD90有明显缩短作用,并可显著抑制心肌细胞收缩力,C21总甙(水溶)的作用与醇溶总甙相似,但效应稍弱于醇溶总甙。白首乌C21总甾甙200mg/kg可使小鼠平均耗氧量降低33.3%,存活时间延长54%。白首乌总甾体酯甙液可明显降低心肌细胞悬液的耗氧量,并与药物浓度呈量效关系。但白首乌C21总甾甙对家兔窦房结细胞电活动和白首乌粗甾甙对人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酯(2,3-DPG)水平均无明显影响。

5、降血脂作用:大鼠高脂血症模型试验证明,白首乌总甙部分及原生药粉均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总甙剂量200mg/kg或原生药粉5g/kg时降脂作用更明显,其降脂途径可能与调节肝细胞内ATP酶(ATPase)、琥珀酸脱氢酶(SDH)、6-磷酸葡萄糖酶等酶的活性有关。白首乌总甙还有一定降脂、促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的作用。

6、对溶血性贫血模型的影响:用N-乙酰苯肼造成大鼠溶血性贫血(血虚证模型),白首乌总甙灌服可明显改善动物一般症状和体征,对N-乙酰苯肼造成肝组织损伤及肝组织SDH、酸性磷酸酶(ACP)、6-磷酸葡萄糖酶、ATPase、非特异性酯酶(NSE)等多种酶和肝组织内糖原、核糖核酸(RNA)的改变均有明显保护作用,并可减少血清及肝组织内脂质过氧化产物的生成,对胸腺及肾上腺也有一定增重作用。

7、促进毛发生长作用:用皮片显微投影法观察家免耳郭外侧的毛干和毛孔,发现白首乌总磷酯外涂可促进耳毛生长,增加毛干及毛孔的直径,并使其分布曲线右移和毛孔群间距离缩小。

毒理作用

1、白首乌煎剂30g/kg、生药粉24g/kg、精制粉40g/kg分别灌胃,小鼠均未见毒性反应及死亡。总甙灌胃、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4.897±0.066g/kg和0.749±0.072g/kg,总甙元灌胃、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6.878±1.366g/kg和0.288±0.034g/kg,中毒症状表现为步态不稳、震颤、转圈及运动失调等,死前出现耳静脉及四爪充血、口唇及尾紫绀、心跳及呼吸减慢,可能因呼吸肌麻痹死亡,尸检仅见胃肠明显充气。

2、Ames试验,白首乌总甙每皿1-1000μg均为阴性。白首乌原生药及总甙灌胃小鼠,均无诱发小鼠骨髓细胞核增高作用,亦无诱发小鼠精子畸变作用。表明白首乌生药及总甙无致突变作用。

3、小鼠剂量定期递增法表明,白首乌总甙蓄积系数>5.3,为弱蓄积作用。

相关论述

1、《纲目》:“主腹胀积滞。”

2、《草木便方》:“醋磨涂癣。”

3、《分类草药性》:“消食积,下乳,补虚弱。”

4、《山东中药》:“为滋养、强壮、补血药,并能收敛精气,乌须黑发。治久病虚弱,贫血,须发早白,慢性风痹,腰膝酸软,性神经衰弱,痔疮,肠出血,阴虚久疟,溃疡久不收口。鲜者并有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老人便秘。”

5、《江西草药》:“清热解毒,顺气止痢。用于毒蛇咬伤,胃痛,痢疾,小儿高热。”

6、《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主治神经衰弱,阳痿遗精,腰腿疼痛,关节不利。”

7、《陕西中草药》:“治胃痛腹胀,肾虚腰痛,小儿痞块,白带,乳汁不足。”

8、《贵州民间方药集》:“外用治疮毒,鱼口。”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腰腿疼痛,关节不利:白首乌15g,牛膝6g,菟丝子9g,补骨脂6g,枸杞子9g。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2、治阳痿:隔山撬、淫羊藿、山药、党参各9-12g。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3、治神经衰弱,阳痿,遗精:白首乌15g,酸枣仁9g,太子参9g,枸杞子12g。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4、治四肢倦怠,小便不快,阳道不兴,将有浮肿之渐者:当归、白何首乌、良姜、干姜、青皮、陈皮、香附子、益智仁各一钱,枣二枚。水煎服。(《东医寿世宝元》当归白何乌汤)

5、治小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积,腹泻:隔山撬、糯米草、鸡屎藤各等分,研末备用。每次9g,加米粉18g,蒸熟食。

6、治食滞,脘腹胀满:隔山撬30g,土当归(杏叶防风)30g,马兰30g。水煎服。(5-6方出自《四川中药志》1982年)

7、治气膈噎食,转食:隔山消二两,鸡肫皮一两,牛胆南星、朱砂各一两,急性子二钱。为末,炼蜜丸,小豆大。每服一钱,淡姜汤下。(《纲目》引《孙天仁集效方》)

8、治胃气痛,年久未愈:隔山消6g,万年荞3g。打成细粉,每日3次,每次用开水吞服3g。(贵州《常用民间草药手册》)

9、治胃痛,痢疾腹痛:白首乌、蒲公英各9g。水煎服。(《安徽中草药》)

10、治太阴证腹痛自利不渴:白何乌、白术、白芍药、炮姜、干姜各二钱,陈皮、炙甘草各一钱。水煎服。(《东医寿世宝元》白何乌理中汤)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初或秋季采挖块根,洗净泥土,除去残茎和须根,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鲜品随釆随用。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牛皮消:根长圆柱形、长纺锤形或结节状圆柱形,稍弯曲,长7-15cm,直径1-4cm。表面浅棕色,有明显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脱落处土黄色或浅黄棕色,具网状纹理。质坚硬,断面类白色,粉性,具鲜黄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甘后苦。

2、戟叶牛皮消:块根呈不规则团块状或类圆形,长1.5-7cm,直径约5c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凹凸不平,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质坚硬,断面类白色,粉性,有稀疏黄色放射状纹理。

以块大、粉性足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萝藦科鹅绒藤属牛皮消和戟叶牛皮消。

形态特征

1、牛皮消:蔓性半灌木。具乳汁。根肥厚,类圆柱形,表面黑褐色,断面白色。茎被微柔毛。叶对生;叶柄长3-9cm;叶片心形至卵状心形,长4-12cm,宽3-10cm,先端短渐尖,基部深心形,两侧呈耳状内弯,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被微毛。聚伞花序伞房状,腋生;总花梗圆柱形,长10-15cm,着花约30朵;花萼近5全裂,裂片卵状长圆形,反折;花冠辐状,5深裂,裂片反折,白色,内具疏柔毛;副花冠浅杯状,裂片椭圆形,长于合蕊柱,在每裂片内面的中部有一个三角形的舌状鳞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连成筒状,花药2室,附于柱头周围,每室有黄色花粉块1个,长圆形,下垂;雌蕊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柱头圆锥状,先端2裂。蓇葖果双生,基部较狭,中部圆柱形,上部渐尖,长约8cm,直径约1cm。种子卵状椭圆形至倒楔形,边缘具狭翅,先端有一束白亮的长绒毛。花期6-9月,果期7-11月。 2、戟叶牛皮消:攀援性半灌木。具乳汁。块根每株一般生3-4个,亦可多至5-6个,常连接成念珠状。茎纤细而韧,被微毛。叶对生;叶片戟形,长3-8cm,基部宽1-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被糙硬毛,以叶面较密;侧脉每边约6条。伞形聚伞花序腋生,比叶为短;花萼裂片披针形,基部内面腺体通常没有或少数;花冠辐状,白色或黄绿毛,裂片开放后反折,内面基部被微柔毛,副花冠裂片比合蕊柱长。种子先端有多数白色长丝光毛,长约4cm。花期6-7月,果期7-10月。

分布区域

1、牛皮消: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陕西、甘肃、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山东、江苏有栽培。 2、戟叶牛皮消: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等地。

道地产区

1、牛皮消:主要为栽培品。主产江苏,山东亦产。加工成“白首乌粉”销全国。其他地区为野生品,自产自销。 2、戟叶牛皮消:主产于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亦产。自产自销。

生长环境

1、牛皮消:生于海拔3500m以下的山坡岩石缝中、灌丛中或路旁、墙边、河流及水沟边潮湿地。 2、戟叶牛皮消: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坡、灌丛或岩石缝中。

生长见习

牛皮消适应性较强,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喜通风和充足光照。以选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栽培为好。

繁殖方式

用分根繁殖。

栽培技术

分根繁殖:选用中等大小的根,直径1-1.5cm,长6cm的为种栽。南方3月下旬,北方4月中旬栽种,按行株距(30-40)cm×(15-20)cm开穴,施农家肥做基肥,栽种后覆土约3cm压实。

病虫防治

虫害有中华萝藦叶甲为害,可实行轮作,冬前翻地及发生期用5%西维因粉喷于植株和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