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香

八角香,中药名。为菊科蟹甲草属植物白花蟹甲草Cacaliaainsliaefora(Franch.)Hand.-Mazz.的块茎。分布于湖北、四川、湖南、贵州等地。具有散寒,解毒,杀虫之功效。常用于风湿浮肿,无名肿毒,癞癣。

别名 蜘蛛草、白花蟹甲草、羊角天麻
药味 味辛
药性
归经 味辛,性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散寒,解毒,杀虫。
主治

风湿浮肿,无名肿毒,癞癣。

八角香
  • 八角香
  • 八角香
八角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八角香

拼音注音
Bā Jiǎo Xiānɡ
别名

蜘蛛草、白花蟹甲草

来源

菊科蟹甲草属植物兔耳风花蟹甲草Cacalia ainsliaeflora (Franch.) Hand.-Mazz.,以块茎入药。秋季采挖,去净泥沙,晒干。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解毒,杀虫。外用治疮疖肿毒,头癣。

用法用量

鲜品适量捣烂敷或用酒、醋摩擦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八角香

拼音注音
Bā Jiǎo Xiānɡ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菊科植物八角香。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杂树林阴处。

原形态

八角香,又名:蜘蛛草。直立草本。茎高50~70厘米,绿色,少分枝。叶互生,有长柄,叶片阔卵形,长9~10厘米,5浅裂,裂片先端尖,边缘有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疏被短毛。圆锥花序,长约30厘米,小头状花序甚多;总苞片1列,外具小苞片;花全部管状,先端5裂。瘦果红褐色,有棱约10条,冠毛白色,与苞片约等长。

性味

性温,味辛、微涩。

功能主治

散瘀,杀虫。

复方

①治无名肿毒:八角香捣绒,敷患处,

②治癞癣:八角香磨酒或醋,搽患处。

③治风湿浮肿:八角香一两,三角风、海金沙藤各五钱。煎水外洗并内服。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八角香

拼音注音
Bā Jiǎo Xiānɡ
别名

蜘蛛草、羊角天麻

英文名
Star Anise, Star Anise Fruit, Chinese Star Anise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白花蟹甲草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calia ainsliaefora(Franch.) Hand.- Mazz.[Senecio ainsliae-florus Franch.]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缘或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原形态

白花蟹甲草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根茎粗壮。茎上部和花序有褐色短柔毛。下部叶花期凋落;叶互生;叶柄长5-8cm;叶片圆形或肾形,有5-7个三角形裂片,基部宽心形或截形,上下面疏贴乱毛,或近无毛,下面沿叶脉上有短柔毛,中部叶长和宽各8-12cm,上部叶较小,与中部叶同形。头状花序极多,在顶端或上部叶腋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分枝开展,总花梗极短,有1-3个线形小苞片;花序轴和总花梗有褐色密短毛;总苞圆柱形,长6-7mm;总苞片5,线状披针形,无毛;花5个,筒状,白色。瘦果圆柱形;冠毛白色或污白色。

性味

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

散瘀;解毒;杀虫。主风湿浮肿;无名肿毒;瘌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磨汁涂。

复方

1.治无名肿毒:八角香捣绒,敷患处。2.治癞癣:八角香磨酒或醋,搽患处。3.治风湿浮肿:八角香一两,三角风、海金沙藤各五钱。煎水外洗并内服。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八角香

功效作用

功能

散寒,解毒,杀虫。

主治

风湿浮肿,无名肿毒,癞癣。

用法用量

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磨汁涂。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去净泥沙,鲜用或切片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蟹甲草属植物白花蟹甲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有多数纤维状须根。茎单生,高60-100厘米,直立,具纵条棱,下部无毛,上部和花序分枝被黄褐色短毛。下部叶在花期凋落,中部叶5-8,具长柄,叶片心状肾形或圆肾形,长宽8-12(20)厘米,顶端急尖,基部宽心形或近截形,常有5-7个三角形中裂,边缘有不规则锯齿,基出5脉,侧脉向上叉状分枝,上面被贴生疏短毛或近无毛,下面仅沿脉被短柔毛,叶脉在上面突起;叶柄长5-10厘米,无翅,上部叶与上部叶同形,但较小,宽卵形,具3-5浅裂;叶柄短。头状花序小,多数,在茎端或上部叶腋排列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花序分枝开展;花序梗短或极短,长1-4毫米,具1-3线形或线状钻形小苞片;花序轴和花序梗被黄褐色密短毛。总苞圆柱形,长6-8毫米,宽1.5-2毫米;总苞片5,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顶端钝或圆形,被微毛,边缘膜质,外面无毛,小花5,花冠白色,长约8毫米,管部细,长约3毫米,檐部宽筒状,裂片三角状披针形,花药伸出花冠,基部具长尾;花柱分枝外卷,顶端截形,被乳头状微毛。瘦果圆柱形,长3-4毫米,无毛,具肋;冠毛白色或污白色,长5-6毫米。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产于湖北(兴山、巴东、房县、宣恩、恩施、鹤峰、建始、神农架、秭归、五峰、保康)、四川(峨眉山、南川、城口、巫溪、雷波)、湖南(石门)、贵州(大方、兴义、雷公山)。

道地产区

湖北、四川、湖南、贵州。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林缘、林下、灌丛或草坪,海拔1500-26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