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根

刀豆根,中药名。为豆科植物刀豆Canavaliagladiata(Jacq.)DC.的根。具有祛风,活血,通经,止痛的功效。主治头风,跌打损伤,风湿腰痛,心痛,牙痛,久痢,疝气,经闭。

别名 -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温;归脾、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活血,通经,止痛。
主治

头风,跌打损伤,风湿腰痛,心痛,牙痛,久痢,疝气,经闭。

刀豆根
  • 刀豆根
  • 刀豆根
刀豆根
拼音注音
Dāo Dòu Gēn
出处

《医林纂要》

来源

豆科植物刀豆

性味

苦,温。

①《医林纂要》:"苦咸。"

②《分类草药性》:"性平,无毒。"

③《陆川本草》:"甘,温。"

功能主治

治头风,风湿腰脊痛,疝气,久痢,经闭,跌打损伤。

①《医林纂要》:"止肾气攻心心痛。能通冲脉而济水火,交心肾。"

②《纲目拾遗》:"治头风。"

③《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膀胱疝气。"

④《南宁市药物志》:"消炎,行血,通经。治风湿性腰脊痛,经闭,久痢,牙痛;外用治杨梅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头风:刀豆根五钱,酒煎服。(《医方集听》)

②治风湿性腰痛:刀豆根一两,酒水各半煎服。(《江西草药》)

③治肾虚腰痛:刀豆根一两,水煎去渣,将药液与糯米适量炖服,每日一次。(《江西草药》)

④治跌打损筋:刀豆根捣烂,酒蒸敷患处。(《陆川本草》)

⑤治跌打损伤:大刀豆根、火麻梗各等量。烧灰泡酒,每次服一杯,内服外搽。(《重庆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刀豆根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活血,通经,止痛。

主治

头风,跌打损伤,风湿腰痛,心痛,牙痛,久痢,疝气,经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敷。

注意事项

《本草用法研究》:“胃火盛者忌用。”

相关论述

1、《医林纂要》:“止肾气攻心心痛。能通冲脉而济水火,交心肾。”

2、《纲目拾遗》:“治头风。”

3、《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膀胱疝气。”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头风:刀豆根五钱,酒煎服。(《医方集听》)

2、治风湿腰痛:刀豆根一两,酒水各半煎服。(《江西草药》)

3、治跌打损伤:刀豆根捣烂,酒蒸敷患处。(《陆川本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10月采挖,晒干或鲜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豆科刀豆属刀豆。

形态特征

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长达3m。茎无毛。三出复叶;叶枘长7-15cm;顶生小叶宽卵形,长8-20cm,宽5-16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侧生小叶偏斜,基部圆形;具短柄;托叶细小。总状花序腋生,花疏,有短梗;苞片卵形,早落;花萼钟状,萼管长约1.5cm,二唇形,上萼2裂片大而长,下萼3裂片小而不明显;花冠蝶形,淡红色或淡紫色,长3-4cm,旗瓣圆形,翼瓣较短,约与龙骨瓣等长,龙骨瓣弯曲;雄蕊10,连合为单体,对着旗瓣的1枚基部稍离生,花药同型;子房具短柄,被毛。荚果大而扁,长10-30cm,直径3-5cm,被伏生短细毛,边缘有隆脊,先端弯曲成钩状;种子10-14颗,长约3.5cm,宽约2cm,厚达1.5cm,种皮粉红色或红色、种脐约占种子全长的3/4,扁平而光滑。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分布区域

北京地区及长江以南地区有栽培。原产美洲热带地区。

生长见习

喜温暖,不耐寒霜。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而疏松的砂壤土栽培为好。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于4月上旬清明前后播种,由于种皮坚硬,吸水慢,要先用水浸泡一昼夜后再播。按行距60cm,窝距45cm,深10cm挖窝,每窝播种子3-4颗,施猪粪水后,盖火灰及细土约厚4cm。不能使用人粪,因易烂种烂根。

病虫防治

虫害有斑蝥,咬食花果,可在早晨露水未干不能飞动时,带手套捕捉,用开水烫死,晒干供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