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饭树叶

白饭树叶,中药名。为大戟科白饭树属植物白饭树Flueggeavirosa(Roxb.exWilld.)Baill.的枝叶。分布于广西、湖南,贵州,广东、台湾等地。具有祛风除湿,解毒,杀虫的功效。主治风湿关节痛,头疮,脓疱疮,湿疹。

别名 -
药味 味苦、微涩
药性
归经 味苦、微涩,性凉,归肺、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除湿,解毒,杀虫。
主治

风湿关节痛,头疮,脓疱疮,湿疹。

白饭树叶
  • 白饭树叶
  • 白饭树叶
白饭树叶
拼音注音
Bái Fàn Shù Yè
出处

《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白饭树枝叶

生境分布

生于溪旁、路边、灌木丛中。分布广西、湖南,贵州,广东、台湾等地。

原形态

白饭树(《生草药性备要》),又名:金柑藤,鱼骨菜,白鱼眼、鱼眼木、白火炭、白泡果。

落叶灌木,高1~3米。茎红褐色,老枝具粗短刺。叶互生,矩圆状倒卵形至椭圆形,长1.5~5厘米,宽1.2~2.2厘米,纸质,先端稍钝形,有小突尖,全缘,叶基广楔形,上面绿色.下面浅绿带苍白色;叶柄长3~5毫米;托叶2片,长1.5~2毫米。花细小,淡黄色,单性,雌雄异株,多朵簇生于叶腋;萼片5,宿存,直径约2毫米,无花瓣;雄花雄蕊5,露出萼外而与花盘的小腺体互生,花丝浅黄色,花药圆形;雌花花盘环状,子房3室,花柱3,很短,柱头2裂。果实球形,肉质,成熟时白色,径3~4毫米。种子细小,扁圆形,浅黄色。花朋6~7月。果期10~11月。

性味

《广西中草药》:"味苦微涩,性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解毒,杀虫。治风湿关节痛,头疮、脓疱疮、湿疹。

①《生草药性备要》:"杀螆拔脓。治黄脓白泡疮,倘铁钉入肉不出,宜捶烂敷伤口。"

②《本草求原》:"洗烂头疮。"

③《广西中草药》:"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痛,拔脓敛疮。治关节风湿痛,湿疹,脓疱疮,疮疖溃烂痒痛。"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白饭树叶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除湿,解毒,杀虫。

主治

风湿关节痛,头疮,脓疱疮,湿疹。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化学成分

叶含二氢去甲一叶萩碱等。茎皮、根皮含生物碱、去甲一叶萩碱,总含量0.4%-0.6%。

药理作用

白饭树叶的醇提取物有明显抗肿瘤作用,在体外,对肿瘤细胞KB?A549、HCT-8、P385和L1210等均呈现细胞毒作用,其ED50均小于20μg/ml。毒一叶萩碱和毒别一叶萩碱是两种从中分离出的具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毒一叶萩碱对KB、P385、L1210、A549、HCT-8肿瘤细胞的ED50为5.5μg/ml、2.9μg/ml、8.0μg/ml、5.5μg/ml、4.6μg/ml,毒别一叶萩碱对P385肿瘤细胞的ED50为0.9μg/ml,对上述其余几种肿瘤细胞的ED50均大于10μg/ml。

临床应用

附注

白饭树根亦入药,功用同枝叶;亦有用于治肾亏遗精,腰膝乏力,妇女白带,腰痛,风湿关节痛。白饭树皮有抗菌作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割取带叶幼枝,晒干。

炮制方法

拣除杂质,抢水洗净,切段,晒干。

保存方法

捆压成把,外加蒲席封固,存放于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带叶幼枝长约30-50cm。茎枝类方形,直径2-4mm,表面棕黑色,断面白色,中央有较大的髓部;小枝纤细,直径约1mm。叶互生,皱缩卷曲,易脱落,灰棕色,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椭圆形至倒卵形,长2-4cm,宽1.5-2.5cm,顶端钝,有小尖头,基部广楔形;叶面浅绿色,叶背灰白色,全缘;叶柄长3-4mm;质脆,易破碎。叶腋处间有似鱼眼珠状的小果。气无,味淡。

以枝幼嫩、浅绿色、叶多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大戟科白饭树属白饭树。

形态特征

灌木,高1-6m;小枝具纵棱槽,有皮孔;全株无毛。叶片纸质,椭圆形、长圆形、倒卵形或近圆形,长2-5cm,宽1-3cm,顶端圆至急尖,有小尖头,基部钝至楔形,全缘,下面白绿色;侧脉每边5-8条;叶柄长2-9mm;托叶披针形,长1.5-3mm,边缘全缘或微撕裂。花小,淡黄色,雌雄异株,多朵簇生于叶腋;苞片鳞片状,长不及1mm;雄花:花梗纤细,长3-6mm;萼片5,卵形,长0.8-1.5mm,宽0.6-1.2mm,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细齿;雄蕊5,花丝长1-3mm,花药椭圆形,长0.4-0.7mm,伸出萼片之外;花盘腺体5,与雄蕊互生;退化雌蕊通常3深裂,高0.8-1.4mm,顶端弯曲;雌花:3-10朵簇生,有时单生;花梗长1.5-12mm;萼片与雄花的相同;花盘环状,顶端全缘,围绕子房基部;子房卵圆形,3室,花柱3,长0.7-1.1mm,基部合生,顶部2裂,裂片外弯。蒴果浆果状,近圆球形,直径3-5mm,成熟时果皮淡白色,不开裂;种子栗褐色,具光泽,有小疣状凸起及网纹,种皮厚,种脐略圆形,腹部内陷。花期3-8月,果期7-1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广西、湖南,贵州,广东、台湾等地。

道地产区

广西、湖南,贵州,广东、台湾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2000m山地灌木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