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蜡烛

通天蜡烛,中药名。为蛇菰科蛇菰属植物多蕊蛇菰BalanophorapolyandraGriff.的全草。植物多蕊蛇菰,分布于我国西藏、云南、四川、湖北、广西、广东,尼泊尔、印度、缅甸也有。具有清热解毒,滋阴养血,止血之功效。主治淋病,梅毒,血虚,出血。

别名 木菌子、土苁蓉《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平。入肝、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滋阴养血,止血。
主治

淋病,梅毒,血虚,出血。

通天蜡烛
  • 通天蜡烛
  • 通天蜡烛
  • 通天蜡烛
  • 通天蜡烛
  • 通天蜡烛
  • 通天蜡烛
  • 通天蜡烛
通天蜡烛
拼音注音
Tōnɡ Tiān Là Zhú
别名

木菌子、土苁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蛇菰科植物多蕊蛇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lanophora polyandra Griff.[Poly-plethia polyandra( Griff.) vanTiegh.]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2500m的密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草本,高5-25m。全株带红色至橙黄色;根茎块茎状,常分枝,直径2-3.5cm,表面有纵纹,密被颗粒状小疣瘤,并疏生灰白色的星芒状小皮孔。花茎深红色,长2.8-8cm;鳞状苞片4-12枚,卵状长圆形,在花茎下部的旋生,在上部的互生,先端略圆形。花雌雄异株(序);雄花序圆柱状,长12-15cm;雄花两侧对生,花被裂片6,开展,直径约1m;聚药雄蕊近圆盘状,中央呈脐状突起,花药短裂,分裂为20-60小药室;雌花序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形,子房呈伸长的卵形,花柱丝状;附属体倒圆锥形或近棍棒状,长7-8mm,宽约4mm。花期8-10月。

性味

味苦;微涩;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滋阴养血;止血。主淋病;梅毒;血虚;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通天蜡烛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滋阴养血,止血。

主治

淋病,梅毒,血虚,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注意事项

湿阻、中满气滞者慎用。

相关论述

《广西药植名录》:“治血虚、出血、淋病。”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血虚贫血,多蕊蛇菰20g,何首乌30g。水煎温服。(《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

2、治血虚出血色淡,多蕊蛇菰15g,红枣16枚,阿胶珠10g。水煎温服。(《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干燥全草为肉质草木,高10~15㎝。茎为球形块状,粗厚肥大,不规则分裂,浅黄褐色,具淡白色星状小突起;花茎粗壮而直立,红色,由块茎顶端抽出,高8~12㎝,直径1~1.5㎝。叶呈螺旋互生,着生于花茎上,退化成鳞片状,卵形,阔卵形或狭卵形,橙黄色。以粗壮、红润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蛇菰科蛇菰属植物多蕊蛇菰。

形态特征

草本,高5~25厘米,全株带红色至橙黄色;根茎块茎状,常分枝,直径2~3.5厘米,表面有纵纹,密被颗粒状小疣瘤并疏生带灰白色的星芒状小皮孔;花茎深红色,长2.8~8厘米,直径5~10毫米;鳞苞片4~12枚,卵状长圆形,在花茎下部的旋生,在花茎上部的互生,有时呈卵形,长约2厘米,宽1~1.2厘米,顶端略圆形。花雌雄异株(序);雄花序圆柱状,长12~15厘米;雄花两侧对称,花被裂片6,开展,直径约1厘米,两侧裂片三角形至卵形,顶端尖,上下两裂片长圆形,顶端截形,长3~4毫米,宽2(~2.5)毫米;聚药雄蕊近圆盘状,中央呈脐状突起,直径4~5毫米,花药短裂,分裂为20~60小药室;雌花序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2~3厘米;子房呈伸长的卵形,基部渐狭或近圆柱形,花柱丝状;附属体倒圆锥形或近棍棒状,长7~8毫米,宽约4毫米。花期8~10月。

分布区域

我国西藏、云南、四川、湖北、广西、广东,尼泊尔、印度、缅甸也有。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0~2500米密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