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藿香

水藿香,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穗花香科科TeucriumjaponicumWilld.的全草。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四川、贵州。具有发表散寒,利湿除痹之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寒湿痹。
别名 野藿香、毛秀才
药味 味苦、辛
药性
归经 味苦、辛,性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发表散寒,利湿除痹。
主治 用于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寒湿痹。
水藿香
  • 水藿香
  • 水藿香
水藿香
拼音注音
Shuǐ Huò Xiānɡ
别名

野藿香、毛秀才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穗花香科科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ucrium japonicum Willd.

采收和储藏:7-10月采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及原野。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四川、贵州。

原形态

穗花香科科,多年生直立草本。茎高50-80cm,近无毛。叶柄长为叶片长的1/5以下;叶片卵状长圆形,长5-10cm,宽1.5-4.5cm,面面近无毛。假穗状花序生茎及上部分枝的顶端,茎顶者常分枝呈圆锥状,无毛;苞片条状披针形;花长1.1-1.5cm;花萼筒状,5齿近相等;花冠白色或淡红色,筒长为花冠的1/4,檐部单唇形,中裂片最大,倒卵形;雄蕊伸出;花盘盘状,边缘微波状;花柱先端2裂。小坚果倒卵形,合生超过果长之半。花期7-9月。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山藿香素(teucvin),穗花香科素(teucjaponin)A、B,穗花石蚕素(teuponin)及刺槐素(acacetin),滨蓟黄素(cirsimaritin)。

性味

味苦;辛;性温

功能主治

发表散寒;利湿除痹。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水藿香

功效作用

功能
发表散寒,利湿除痹。
主治
用于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相关论述
《四川常用中草药》:“能清暑热,和胃气。治呕吐,心腹绞痛等症。”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外感风寒:毛秀才30g。煎水服。(《贵州草药》)

2、治感冒风寒、头痛、身痛:水藿香12g,香巴茅12g,生姜12g。水煎服。

3、治风寒湿痹:水藿香15g,香通15g,地苏木15g。水煎服。(2-3方出自《四川中药志》1982年)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10月采收, 洗净,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唇形科植物穗花香科科。
形态特征
穗花香科科又名:石蚕。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茎。茎不分枝或分枝,高50-80厘米,四棱形,具明显的四槽,平滑无毛,极少于近节处有极疏的长柔毛。叶柄长0.8-1.5厘米;叶片卵圆状长圆形至卵圆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5-4.5厘米,分枝上者十分变小,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心形、近心形或平截,边缘为带重齿的锯齿或圆齿,除叶柄及叶下面中肋的基部偶见疏生的短柔毛外,余部均无毛。假穗状花序生于主茎及上部分枝的顶端,主茎上者由于下部有短的侧生花序因而俨如圆锥花序,长3-4.5厘米,无毛,由极密接、有时交错而不整齐的具2花的轮伞花序组成;苞片线状披针形;花梗短,长约1.5毫米,与苞片均无毛,极少有极疏生长柔毛。花萼钟形,长4-4.5毫米,宽3-3.5毫米,萼筒下方稍一面臌,除齿缘稍具缘毛外,余部均无毛,10脉,尊齿5,上3齿正三角形,等大,下2齿锐三角形,与上3齿等长,直伸。花冠白色或淡红色,长1.2-1.4厘米,外面在唇片上被鳞状短毛,余部无毛,冠筒长为花冠的1/4,不伸出于花萼,唇片与冠筒在一条直线上,中裂片极发达,菱状倒卵形,外倾,长几达辱片的1/2,侧裂片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雄蕊稍短于唇片。花柱与雄蕊等长。花盘小,盘状,微显波状边缘。子房圆球形,4裂。小坚果倒卵形,长1.2毫米,栗棕色,平滑,疏被自色波状毛,合生面超过果长之1/2。花期7-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四川、贵州。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及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