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射干,中药名。为鸢尾科植物鸢尾的干燥根茎。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祛痰,利咽之功效,常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
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
蓝蝴蝶、土知母、鸢尾。
Iridis Tectori Rhizoma。
鸢尾科植物鸢尾Iris tectorum Maxium.的根茎。
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有节,粗短,具叉状分枝,淡黄色。叶互生,2列,剑形,质薄,淡绿色。花茎几与叶等长,单一或为二分枝,有花1~4朵,具草质苞片;花大,蓝紫色,直径约10厘米,花被片6,2轮,花被管长约3厘米,外花被片倒卵形或近圆形,直径约3厘米,基部柄状,内面有1行白色带紫纹的鸡冠状突起,反折,内轮花被片较小,宽椭圆形,基部有爪;雄蕊3;子房下位,3室,花柱3分枝,花瓣状。蒴果长圆形至长椭圆形,具棱。种子多数,圆形,黑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于向阳干燥地或林下、山脚。分布于我国西南及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夏、秋季采挖,除去泥土、茎、叶及须根,晒干。
呈不规则条状或圆锥形,略扁,有分枝,长3~10厘米,直径1~2.5厘米。表面灰黄褐色或棕色,有环纹和纵沟。常有残存的须根及凹陷或圆点状突起的须根痕。质松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甘、苦。
性寒,味苦。归肺经。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用量6~10克,煎服。用治咽喉肿痛、痰咳气喘。
具有解热、祛痰、抗炎、抗过敏作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乙型链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尚有催吐和泻下作用。乙醇提取物对炎症早期和晚期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和一定的解热作用,并有祛痰作用。其黄酮类具有抗过敏作用。
含鸢尾苷、鸢尾苷元、野鸢尾苷元、鼠李秦素、夹竹桃苷、草夹竹桃双糖苷、鸢尾异黄酮和 3’,5’,7’,三羟基-4’,6’-二甲基异黄酮。
病无实热,脾虚便溏及孕妇禁服。
①治食积饱胀:土知母(川射干)3克,研细,用白开水或兑酒吞服。(《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胃热口臭:川射干根茎、栀子各9克,鱼腥草12克。水煎服。(《万县中草药》)
③治腹胀便秘:川射干30克,洗净,生嚼,用冬酒送下,1次即通。(《吉林草药汇编》)
④治肝炎黄疸:鸢尾(川射干)根茎6克。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⑤治咳嗽:土知母(川射干)3克,大山羊9克。煎水,每日3次分服。(贵州《常用民间草药手册》)
⑥治一切咽喉肿痛:鸢尾(川射干)根茎9克,山豆根9在,僵蚕3克,薄荷12克(后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⑦治毒蛇咬伤:鸢尾根(川射干)、苎麻根各适量,捣烂敷伤口。(江西《草药手册》)
⑧治疟疾:鸢尾(川射干)根茎9克,生姜为引,水煎服。(《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
其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川射干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
6~10g。
脾虚便溏及孕妇慎用。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2、《本草纲目》:“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为要药。”
1、与麻黄、细辛、生姜、半夏等同用,可用于寒痰咳喘,痰多清稀等症。
2、与荆芥、连翘、牛蒡子等同用,可用于外感风热,咽痛音哑等症。
3、本品亦可单用,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等症。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鸢尾科植物鸢尾。
鸢尾,多年生草本。呈不规则条状或圆锥形,略扁,有分枝,长3~250px,直径1~62.5px。表面灰黄褐色或棕色,有环纹和纵沟。常有残存的须根及凹陷或圆点状突起的须根痕。质松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甘、苦。常生于林下、山脚及溪边的潮湿地;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产于广东、广西、四川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