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

苦菜,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苦苣菜SonchusoleraceusL.的全草。分布于全国各地。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肠炎,痢疾,黄疸,淋证,咽喉肿痛,痈疮肿毒,乳腺炎,痔瘘,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别名 荼草、选、游冬、苦马菜、老鸦苦荬、滇苦菜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归心、脾、胃、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 肠炎,痢疾,黄疸,淋证,咽喉肿痛,痈疮肿毒,乳腺炎,痔瘘,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苦菜
  • 苦菜
  • 苦菜
苦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菜

拼音注音
Kǔ Cài
别名

败酱草[东北]、苦叶苗、活血草、苦丁菜、苦麻菜、小苦苣、黄鼠草

来源

菊科野苦荬属植物山苦荬Ixeris chinensis (Thunb.)Nakai,以全草入药。春夏秋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破瘀活血,排脓。用于阑尾炎,腹腔脓肿,肠炎,痢疾,急、慢性盆腔炎,肺热咳嗽,肺结核,吐血,衄血;外用治跌打损伤,疮疖肿痛,黄水疮,阴囊湿疹。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研粉,香油调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苦菜

拼音注音
Kǔ Cài
别名

荼、芑(《诗经》),荼草、选(《本经》),游冬(《别录》),野苦马(《普济方》),青菜、紫苦菜(《滇南本草》),堇菜(《品汇精要》),苦苣、苦荬、天香菜(《纲目》),老鸦苦荬(《医林纂要》),滇苦菜、苦马菜(《植物名实图考》)。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菊科植物苦苣菜全草

生境分布

生长于路边及田野间,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原形态

苦苣菜(《纲目》)

一年至二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中空,具乳汁;基部无毛,顶端及中上部或具有稀疏的腺毛。叶互生;长椭圆状广披针形,长15~28厘米,宽3~6厘米,羽裂或提琴状羽裂,边缘具不整齐的刺状尖齿;基部叶有短柄,茎上叶无柄、呈耳廓状抱茎。头状花序数枚,顶生,直径约2厘米。总苞圆筒状,长12~15毫米,基部具有脱落性的绢状毛,内层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尖锐,具疏生的长毛;花全部为舌状,黄色;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深裂。瘦果倒卵状椭圆形,扁平,每面除有3条明显的纵纹外,并有粗糙的横纹,成熟后红褐色。冠毛白色,细软。花期4~6月。

化学成分

全草(产于澳大利亚者)含抗肿瘤成分,在小鼠大腿肌肉接种肉瘤-37后第6天,皮下注射苦菜的酸性提取物,6~8小时后杀死小鼠,肉眼及显微镜观察,均可见到肉瘤受到明显的伤害(出血、坏死等)。

归经

①《本草经疏》:"入心、脾、胃三经。"

②《本草求真》:"入心、胃、大肠。"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注意

①《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忌之。"

②《随息居饮食谱》:"不可共蜜食。"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解毒。治痢疾,黄疸,血淋,痔瘘,疔肿,蛇咬。

①《本经》:"主五藏邪气,厌谷胃痹。"

②《别录》:"疗肠澼,渴,热中疾,恶疮。耐饥寒。"

③《日华子本草》:"敷蛇咬。"

④《本草衍义》:"折之白乳汁出,常常点瘊子自落。"

⑤《滇南本草》:"凉血热,寒胃,发肚腹中诸积,利小便。"

⑥《本草会编》:"明目,主诸痢。"

⑦《纲目》:"治血淋痔瘘。"

⑧《医林纂要》:"泻心解暑,去热除烦,通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打汁或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煎水熏洗。

复方

①治肝硬化:苦莱、酢浆草各一两。同猪肉炖服。(江西)

②治朴蛇瘴:野苦马汁、灯心(浸水良久捻其末)。和朋之。(《普济方》)

③治慢性气管炎:苦菜一斤,大枣二十个。苦菜煎烂,取煎液煮大枣,待枣皮展开后取出,余液熬成膏。早晚各服药膏一匙,大枣一枚。(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④治小儿疳积:苦菜一两,同猪肝炖服。(江西)

⑤治对口恶疮:野苦荬擂汁一钟,入姜汁一匙,酒和服以渣敷。(《唐瑶经验方》)

⑥治壶蜂叮螫:苦菜汁涂之。(《摘元方》)

⑦治妇人乳结红肿疼痛:紫苦菜捣汁水煎,点水酒服。(《滇南本草》)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苦菜

拼音注音
Kǔ Cài
别名

荼草、选、游冬、苦马菜、老鸦苦荬、滇苦菜

英文名
Herb of Common sowthistle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1.《名医别录》:苦菜,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阴干。

2.陶弘景:《桐君录》云,苦菜三月生,扶疏,六月花从叶出,茎直花黄,八月实黑,实落根复生,冬不枯。今茗极似此。

3.《唐本草》:茗乃木类,殊非菜流,茗春采为苦荼。按《尔雅·释草》云,荼,苦菜。《释木》云,槚,苦荼。二物全别,不得比例。又《颜氏家训》按《易通卦验·玄图》曰,苦菜生于寒秋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nchus oleraceus L.

采收和储藏:冬、春、夏三季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田边、山野、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原形态

苦蕊菜 一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纺锤状。茎直立,中空,不分枝或上部分枝,无毛或上部有腺毛,具乳汁。叶互生;下部叶叶柄有翅,基部扩大抱茎,中上部无柄,基部宽大戟耳形,叶柔软无毛,大头状羽状全裂或羽状半裂,顶裂片大或先端裂片与侧生裂片等大,少有不分裂叶,边缘有刺状尖齿,长10-18(-22)cm,宽5-7(-12)cm。头状花序,顶生,数枚,排列成伞房状;梗或总苞下部初期有蛛丝状毛,有时有疏腺毛;总苞钟状,长10-12mm,宽6-10(-25)mm,暗绿色,总苞片2-3列;舌状花黄色,两性结实;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深裂。瘦果,长椭圆状倒卵形,压扁,亮褐色、褐色或肉色,边缘有微齿,两面各有3条高起的纵肋,肋间有细皱纹;成熟后红褐色,冠毛白色,毛状,细状,细软。花期4-6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呈纺锤形,灰褐色,有多数须根。茎呈圆柱形,上部呈压扁状,长45-95cm,直径4-8mm,表面黄绿色,茎基部略带淡紫色,具纵棱,上部有暗褐色腺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皱缩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椭圆状广披针形,琴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短刺状齿。有的在茎顶可见头状花序,舌状花天酒地淡黄色,或有的已结果。气微,味微咸。

化学成分

本品地上部分含一新二糖类化合物,还含苦苣菜甙(sonchuside)A、B、C、D,葡萄糖中美菊素(glucoza-luzanin)C,9-羟基葡萄糖中美菊素(macroliniside)A,假还阳参甙(crepidiaside)A及毛连菜甙(picriside)B、C。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cinaroside),金丝桃甙(hyperoside),蒙花甙(linarin),芹菜素(apigenin),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

花中分到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槲皮黄甙(quercimer-itrin),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O-呋喃葡萄糖甙(isocynaroside)及木犀草素-7-β-D-glucuronopyranoside。

种子油中含玟鸠菊酸(vernolic acid )13.7%。

叶中还含维生素(vitamin)C。

药理作用

全草(产于澳大利亚者)含抗肿瘤成分,在小鼠大腿肌肉接种肉瘤-37后第六天,皮下注射苦茶的酸性提取物,6-48小时后杀死小鼠,肉眼及显微及显微镜观察,均可见到肉瘤受到明显的伤害(出血、坏死)。

归经

归心;脾;胃;大肠经

性味

味苦;性寒

注意

1.《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忌之。

2.《随息居饮食谱》:不可共蜜食。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肠炎;痢疾;黄疸;淋证;咽喉肿痛;痈疮肿毒;乳腺炎;痔瘘;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熏洗;或取汁涂搽。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五藏邪气,厌谷胃痹。

2.《名医别录》:疗肠澼,渴,热中疾,恶疮。耐饥寒。

3.《日华子本草》:敷蛇咬。

4.《本草衍义》:折之白乳汁出,常常点瘊子自落。

5.《滇南本草》:凉血热,寒胃,发肚腹中诸积,利小便。

6.《本草会编》:明目,主诸痢。

7.《本草纲目》:治血淋痔瘘。

8.《医林纂要》:泻心解暑,去热除烦,通乳。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苦菜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
肠炎,痢疾,黄疸,淋证,咽喉肿痛,痈疮肿毒,乳腺炎,痔瘘,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熏洗;或取汁涂搽。
注意事项

1、《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忌之。”

2、《随息居饮食谱》:“不可共蜜食。”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
相关论述

1、《蜀本草》:“《图经》云:春花夏实,至秋复生,花而不实,经冬不凋。”

2、《滇南本草》:“苦马菜,一名羊奶菜。纯阴之物,得向阴之处则生。”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暴热身黄,大便闭塞:苦菜煮汁服之。(《普济方》)

2、治黄疸:苦苣菜花子(研细)10g。水煎服。(《东北药用植物志》)

3、治对口恶疮:野苦荬擂汁一钟,入姜汁一匙。和酒服,以渣敷。(《纲目》引《唐瑶经验方》)

4、治虫蛇咬:用苦荬捣后敷之。(《卫生易简方》)

附注
长白山区同属植物尚有1种:续断菊S.asper(L.)Hill.叶基部扩大呈圆耳状抱茎;瘦果边缘无微齿,纵肋间具横皱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冬、春、夏三季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呈纺锤形,灰褐色,有多数须根。茎呈圆柱形,上部呈压扁状,长45-95cm,直径4-8mm,表面黄绿色,茎基部略带淡紫色,具纵棱,上部有暗褐色腺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皱缩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椭圆状广披针形,琴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短刺状齿。有的在茎顶可见头状花序,舌状花淡黄色,或有的已结果。气微,味微咸。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苦苣菜。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圆锥状,垂直直伸,有多数纤维状的须根。茎直立,单生,高40-150厘米,有纵条棱或条纹,不分枝或上部有短的伞房花序状或总状花序式分枝,全部茎枝光滑无毛,或上部花序分枝及花序梗被头状具柄的腺毛。基生叶羽状深裂,全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或大头羽状深裂,全形倒披针形,或基生叶不裂,椭圆形、椭圆状戟形、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或圆形,全部基生叶基部渐狭成长或短翼柄;中下部茎叶羽状深裂或大头状羽状深裂,全形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3-12厘米,宽2-7厘米,基部急狭成翼柄,翼狭窄或宽大,向柄基且逐渐加宽,柄基圆耳状抱茎,顶裂片与侧裂片等大或较大或大,宽三角形、戟状宽三角形、卵状心形,侧生裂片1-5对,椭圆形,常下弯,全部裂片顶端急尖或渐尖,下部茎叶或接花序分枝下方的叶与中下部茎叶同型并等样分裂或不分裂而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且顶端长渐尖,下部宽大,基部半抱茎;全部叶或裂片边缘及抱茎小耳边缘有大小不等的急尖锯齿或大锯齿或上部及接花序分枝处的叶,边缘大部全缘或上半部边缘全缘,顶端急尖或渐尖,两面光滑毛,质地薄。头状花序少数在茎枝顶端排紧密的伞房花序或总状花序或单生茎枝顶端。总苞宽钟状,长1.5厘米,宽1厘米;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长披针形或长三角形,长3-7毫米,宽1-3毫米,中内层长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8-11毫米,宽1-2毫米;全部总苞片顶端长急尖,外面无毛或外层或中内层上部沿中脉有少数头状具柄的腺毛。舌状小花多数,黄色。瘦果褐色,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倒披针形,长3毫米,宽不足1毫米,压扁,每面各有3条细脉,肋间有横皱纹,顶端狭,无喙,冠毛白色,长7毫米,单毛状,彼此纠缠。花果期5-12月。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
生长环境
生于田边、山野、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