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母

珍珠母,中药名。为蚌科冠蚌属动物褐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帆蚌属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或珍珠贝科母贝属动物合浦珠母贝Pteria martensii (Dunker)的贝壳。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的功效。主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目赤肿痛、视物昏花、惊悸失眠、心神不宁、癫痫、惊风抽搐、吐血、衄血;外用于湿疮瘙痒、疮疡久不收口、口疮等。煅后研末吞服,治疗胃酸过多、胃脘疼痛。

别名 真珠母,明珠母,珠母,珠牡
药味
药性
归经 肝经,心经
分类 平肝息风药
产地 广东,浙江
功能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
主治

主要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目赤肿痛、视物昏花、惊悸失眠、心神不宁、癫痫、惊风抽搐、吐血、衄血;外用于湿疮瘙痒、疮疡久不收口、口疮等。煅后研末吞服,治疗胃酸过多、胃脘疼痛。

珍珠母
  • 珍珠母
  • 珍珠母
  • 珍珠母
  • 珍珠母
  • 珍珠母
  • 珍珠母
  • 珍珠母
  • 珍珠母
  • 珍珠母
珍珠母

《中国药典》:珍珠母

拼音注音
Zhēn Zhū Mǔ
别名

真珠母、明珠母

英文名
CONCHA MARGARITIFERA
来源

本品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或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 (Dunker)的贝壳。去肉,洗净,干燥。

性状

三角帆蚌:略呈不等边四角形。壳面生长轮呈同心环状排列。后背缘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壳内面外套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略呈三角形。左右壳均具两枚拟主齿,左壳具两枚长条形侧齿,右壳具一枚长条形侧齿;具光泽。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褶纹冠蚌:呈不等边三角形。后背缘向上伸展成大形的冠。壳内面外套痕略明显;前闭壳肌痕大呈楔形,后闭壳肌痕呈不规则卵圆形,在后侧齿下方有与壳面相应的纵肋和凹沟。左、右壳均具一枚短而略粗后侧齿及一枚细弱的前侧齿,均无拟主齿。

马氏珍珠贝:呈斜四方形,后耳大,前耳小,背缘平直,腹缘圆,生长线极细密,成片状。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具一凸起的长形主齿。平滑。质脆,折断时成粉屑或小片状,半透明。臭微,味淡。

贮藏

置干燥处,防尘。

炮制

珍珠母:除去杂质,打碎。

煅珍珠母:取净珍珠母,照明煅法(附录Ⅱ D)煅至酥脆。

鉴别

(1)本品粉末类白色。不规则碎块,表面多不平整,呈明显的颗粒性,有的呈层状结构,边缘多数为不规则锯齿状。

(2)取本品粉末,加稀盐酸,即发生大量气泡,滤过,滤液显钙盐的鉴别反应(附录Ⅳ)。

归经

归肝、心经。

性味

咸,寒。

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定惊明目。用于头痛眩晕,烦躁失眠,肝热目赤,肝虚目昏。

用法用量

10~25g,先煎。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珍珠母

拼音注音
Zhēn Zhū Mǔ
别名

珠牡、珠母(《本草图经》),明珠母(《中药志》)。

出处

《饮片新参》

来源

为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马氏珠珠贝或蚌科动物几种河蚌贝壳的珍珠层。全年均可收集。将贝壳用碱水煮过,漂净,刮去外层黑皮,煅至松脆即成。市售品有采自制钮扣剩下的废蚌壳加工而成。

生境分布

主产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地。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珍珠"、"蚌肉"条。

性状

为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一,厚约5毫米。一面浅粉红色,有彩色光泽,一面乳白色,平滑,有光泽;表面有白粉。质松脆,可层层剥离。气无,味淡。以片大、色白、酥松而不碎者为佳。

化学成分

射线裂脊蚌的贝壳中,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0.34%;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等,有机质则被破坏。

药理作用

以马氏珍珠贝的珍珠层粉末给家兔后,血中钙离子浓度,与给碳酸钙后几无差别。其30%硫酸水解产物,含有:白氨酸、蛋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氨基酸,对兔的耳壳血管及血压无作用,但能增大离体蟾蜍心跳振幅,降低离体兔肠张力,对兔有短暂的利尿作用。珍珠层4N盐酸提取液能抑制组织胺对离体豚鼠小肠的收缩作用。其乙醚提取液能抑制组织胺对肠管的收缩,防止组织胺引起豚鼠的休克及死亡;对马血清致敏的豚鼠过敏性休克虽不能防止,但对脏器过敏,如对豚鼠离体肠管、子宫的收缩,则有抑制的倾向。

珍珠贝壳粉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

炮制

拣去杂质,敲成碎块,筛去灰屑。

归经

《中国医学大辞典》:"入心、肝两经。"

性味

咸,凉。

①《中国医学大辞典》:"甘咸,冷,无毒。"

②《饮片新参》:"咸平,凉,微腥。"

注意

胃寒者慎服。

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定惊,止血。治头眩,耳鸣,心悸,失眠,癫狂,惊痫,吐血,衄血,妇女血崩。

①《中国医学大辞典》:"滋肝阴,清肝火。治癫狂惊痫,头眩,耳鸣,心跳,胸腹腆胀,妇女血热,血崩,小儿惊搐发痉。"

②《饮片新参》:"平肝潜阳,安神魂,定惊痫,消热痞、眼翳。"

③《吉林中草药》:"止血。治吐血,衄血,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

复方

①治肝阳上升,头晕头痛,眼花耳呜,面颊燥热:珍珠母五钱至一两,制女贞、旱莲草各三钱。水煎服。(《常用中草药图谱》)

②治心悸失眠:珍珠母五钱至一两,远志一钱,酸枣仁三钱,炙甘草一钱五分。水煎服。(《常用中草药图谱》)

③治内眼疾患(晶体混浊,视神经萎缩):珍珠母二两,苍术八钱,人参一钱。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各家论述

《中国医学大辞典》:"此物(珍珠母)兼入心、肝两经,与石决明但入肝经者不同,故涉神志病者,非此不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珍珠母

拼音注音
Zhēn Zhū Mǔ
别名

珠牡、珠母、真珠母、明珠母

英文名
Nacre, Mother-of-pearl
出处

出自《饮片新参》

来源

药材基源:为蚌科动物褐纹冠蚌、三角帆蚌或珍珠贝科动物合浦珠母贝的贝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istaria plicata (Leach)Hyriopsis cumingii (Lea)Pteria martensii (Ounke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捞取贝壳后,除去肉质、泥土,洗净,放入碱水中煮,然后放入淡水中浸洗,取出,刮去外层黑皮,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息于风浪较平静的海湾中,泥沙、岩礁或砾较多的海底,以足丝固着生活于岩礁或石块上,以潮流通畅、水质较肥的海区生长较好。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0m左右均有生长,通常在5m的深处较多。以硅藻为主食,适且生长温度在15-30℃之间,产卵期5-10月,生长速度较快,一般2年壳高即可达70mm左右。

2.栖息于潮间带低潮线附近,以足丝固着于岩礁缝际或珊瑚礁内,且多固着于背风浪的岩石基部。

3.多栖息于水深20m左右的海区,在60m的深处也能采到。

4.生境和分布同合浦珠母贝。

5.生活于淡水泥底稍带沙质的河湖中。

6.生活于江河、湖泊的泥底,行动迟缓。

7.生活于江河湖沼泥底。

资源分布:1.分布于广东、广西沿海,尤以北部湾较为常见,广西合浦产量最高。

2.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及西沙群岛等沿海为育珠的良种之一。

3.分布于海南及西沙群岛为热带亚热带种。

4.生境与分布同合浦珠母贝。

5.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6.分布于全国各地。

7.分布于全国各地。

原形态

1.合渍珠母贝,贝壳为斜四方形,壳质较脆,壳长50-90mm,宽18-32mm,高与长相近,较大个体高可达100mm以上。壳顶位于前方,两侧有耳,前耳较后耳稍小。两壳不等,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凹陷。背缘平直;腹缘圆,壳面淡黄褐色,同心生长轮脉极细密,成片状,薄脆易脱落,壳中部常呈磨损状近腹缘的排列紧密,延伸成小舌末端稍翘起,足丝孔大,足丝呈毛发状。壳内面中部珍珠层厚而发达,具极强的珍珠光泽。有的外套膜受刺激后,上皮组织急剧裂殖,形成珍珠囊,且不断分泌珍珠质,才逐渐形成珍珠。壳内面边缘淡黄色,无珍珠层。铰合线直,有一突起主齿,沿铰合线下方有一长齿片。韧带紫褐色,前上掣肌痕明显,位于壳顶下方,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前端稍尖,位于壳中央稍近后方。

2.珠母贝,贝壳呈不规则圆形,壳质坚厚,一般壳长110-150mm,大者可达200mm左右,高与长近等,左壳稍凸略大于右壳,壳顶位于背缘前端并向前弯,右壳顶前方有一凹陷,为足丝出孔,两壳耳不明显,壳表面棕褐色或绿褐色,壳顶光滑,暗绿色,其余部分被有同心形鳞片,鳞片延伸至壳的边缘呈棘状或锯齿状,中部鳞片常脱落,多数留有淡白色放射状。壳内面珍珠层厚,有虹彩光泽,铰合线直,无齿,韧带强壮,紫褐色,前上掣肌痕较小,闭壳肌痕宽大,长圆形,略呈葫芦状,外套缘黑色,肛门膜具黑色素,肥厚宽大,顶端有一小突起。

3.大珠母贝,贝壳近五边形,略圆,壳质坚实厚重,成体壳长超过200mm,大者可达300mm以上,重大4-5kg,是珍珠贝中最大的一种,壳稍平,壳顶位于背缘前端,前耳小,无后耳。壳表面鳞片排列不规则,呈灰黄褐色,放射肋淡褐色,老贝壳体鳞片常脱落,显露珍珠层,放射肋不明显。壳内面具很厚的银白色珍珠层,边缘部黄褐色。铰合部后端稍突出。韧带宽厚,脱落后有一凹痕。闭壳肌痕宽大,的肾形,痕面不平滑,有许多横纹。肛门膜舌形,末端宽圆。

4.长耳珠母贝,贝壳近方形,壳长100mm 左右,个体比合浦珠母稍大,壳顶位于前方,无前耳,后耳较长,成翼状突起,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壳表边缘鳞片层薄,成片翘起。壳内面具银白色珍珠层,闭壳肌痕细长。

5.三角帆蚌,贝壳大而扁平,壳质坚硬,外形略呈三角形。左右两壳顶紧接在一起,后背缘长,并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前背缘短小,呈尖角状。腹缘近直线,略呈弧形。壳面不平滑,壳顶部刻有粗大的肋脉。生长线同心环状排列,距离宽。贝壳内面平滑,珍珠层乳白色。

6.褶纹冠蚌,贝壳较大,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前背缘冠突不明显,后部长高,后背缘向上斜出伸展成为大形的冠。壳的后背部自过错顶起向后有一系列的逐渐粗大的纵肋。腹级长近直线。壳面深黄绿色至黑褐色,壳顶常受侵蚀而丢失表层颜色。珍珠层有光泽。

7.背角无齿蚌,贝壳外形呈有角突的卵圆形,前端稍圆,后端呈斜切状,腹缘呈弧形。后背部有自壳顶射出的三条粗肋脉。壳面绿褐色。闭壳肌痕长椭圆形。壳内面珍珠层乳白色。

性状

性状鉴别 (1)三角帆蚌,完整的贝壳,略呈不等边四角形。壳面生长轮呈同心环状排列。后背缘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壳内面外套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略呈三角形。左、右壳均具2枚拟主齿,左壳具2枚长条形侧齿,右壳具1枚长条形侧齿;具光泽。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2)褐纹冠蚌,完整的贝壳呈不等边三角形,后背缘向上伸展成大形的冠。壳内面外套痕略明显;前闭壳肌痕大,呈楔形,后闭壳肌痕呈不规则卵圆形,在后侧齿下方有与壳面相应的纵肋和凹沟。左、右壳均具1枚短而略粗的后侧齿及1枚细弱的前侧齿,均无拟主齿。

(3)合浦珠母贝,完整的贝壳呈斜四方形,后耳大,前耳小,背缘平直,腹缘圆,生长线极细密,成片状。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具一突起的长形主齿。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灰白色。①珍珠层较大碎块灰白色、灰黄色或淡黄棕色,小碎块近无色。表面多不平整,呈明显的颗粒性,有的块片呈片层结构而较松散,易断裂,边缘具不规则锯齿状,小碎片几为单片。②棱柱层碎块少见,淡黄或灰黄色,断面呈棱柱状,断端大多平截,有的一端渐尖,有明显的横向条纹,少数条纹不明显;顶面观偶见,呈多角形或类方形。

毒性

大鼠灌胃珍珠层粉的半数致死量 >21.5g/kg,经皮给药的半数致死量 >31.6g/kg。以珍珠层粉均匀混于饲料中,连续喂养刚断奶后的大鼠2月,478ppm剂量组和1,434ppm组给药2月后,均未见到体重增长有所影响(P>0.05),但在4,300ppm组,对体重增长则有影响,雄性大鼠在给药第7天和第8周,体重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除此以外,雄鼠在6周内和雌鼠在 8周内的体重均数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统计学处理无显着差别。剂量为4,300ppm组的大鼠血红蛋白降低,血清尿素氮升高,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但对体重增长有影响。按中国通用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大鼠口服半数致死量 >5,000mg/kg,属于实际无毒,为此珍珠母应属于低毒性药物。

化学成分

1.合浦珠母贝,贝壳主含碳酸钙92%以上,有机物5%,其中以角壳蛋白为主,尚含铝、铜=、铁、镁、钠、锌、磷、钡、硫、氯、钾、硅等多种无机元素。贝壳珍珠层粉含氨基氮0.35%,其贝壳硬蛋白(conchiolin)由苏氨酸(threonine),甘氨酸(glycine),脯氨酸(prol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丙氨酸(alanine),丝氨酸(serine),精氨酸 (arginine),亮氨酸(leucine),缬氨酸(valine),酷氨酸(t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赖氨酸(lysine),组氨酸( histidine),蛋氨酸(methionine),胱氨酸(cystine)等17种氨基酸组成,还含有三种非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牛磺酸(taurine),鸟氨酸(ornithine),丝氨酸磷酸酯(serine phosphate)。珍珠层粉中的无机元素有钙、钠、钾、镁、硅种。贝壳棱柱(prismjatic layer)层含氨基酸以甘氨酸、亮氨酸、丝氨酸、组氨酸为主。珠母层含氨基酸以现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为主。

又含磷酸乙醇胺(phosphorylethanolamine),并含半乳糖基神经酰胺。

2.珠母贝,珠母层主要成分为贝壳硬蛋白和碳酸钙的含量在92%左右,有机物占5%左右,含铝、铜、铁、镁、锰、钠、锌、硅、钛等金属元素,含组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胱氨酸、酷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等14种氨基酸;棱柱层(prismatic-calaite layer)水解液中含丝氨酸和甘氨酸等;珍珠层含贝壳硬蛋白和其他蛋白质,另含卟啉(porphyrin)。

药理作用

以马氏珍珠贝的珍珠层粉末给家兔后,血中钙离子浓度,与给碳酸钙后几无差别。其30%硫酸水解产物,含有:白氨酸、蛋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氨基酸,对兔的耳壳血管及血压无作用,但能增大离体蟾蜍心跳振幅,降低离体兔肠张力,对兔有短暂的利尿作用。珍珠层4N盐酸提取液能抑制组织胺对离体豚鼠小肠的收缩作用。其乙醚提取液能抑制组织胺对肠管的收缩,防止组织胺引起豚鼠的休克及死亡;对马血清致敏的豚鼠过敏性休克虽不能防止,但对脏器过敏,如对豚鼠离体肠管、子宫的收缩,则有抑制的倾向。珍珠贝壳粉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珍珠层30%硫酸水解产物,可使蟾蜍离体心脏跳动幅度加大,使兔离体肠管紧张性降低,对兔并有短暂的利尿作用。酸水解物的乙醚提取液(除去钙),有对抗组胺引起的肠管收缩作用,并能保护豚鼠因组胺引起的休克,此外尚有升压作用。马氏珍珠贝珍珠层、珍珠水解液,全脏器(含肉)、精卵液提取液中的牛磺酸,0.5ml/只腹腔注射,用剪尾法测定出血,能缩短小鼠出血时间,且较催产素缩短51.4%;0.75ml/kg静注,明显增强兔在体子宫的收缩作用,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比脑垂体后叶素持续时间长;94.1ml/kg腹腔注射,明显抑制小鼠自发活动。

炮制

1.珍珠母,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屑,打碎。

2.煅珍珠母,取净珍珠母置适宜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酥脆,取出放凉,打碎。

3.珍珠层粉,取净珍珠母用砂轮磨去外、中层,保留内层(珍珠层),浸入50×的高锰酸钾中消毒30min,再用清水洗净,粉碎,过130目筛,水飞,烘干,再粉碎,过200目行筛后干燥即可。

归经

肝;心经

性味

味甘;咸;性寒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清肝明目。主头痛眩晕;心悸失眠;癫狂惊痫;肝热目赤;翳膜遮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打碎先煎;右研末,每次1.5-3g;或入丸、散。

复方

①治肝阳上升,头晕头痛,眼花耳鸣,面颊燥热:珍珠母五钱至一两,制女贞、旱莲草各三钱。水煎服。(《常用中草药图谱》) ②治心悸失眠:珍珠母五钱至一两,远志一钱,酸枣仁三钱,炙甘草一钱五分。水煎服。(《常用中草药图谱》) ③治内眼疾患(晶体混浊,视神经萎缩):珍珠母二两,苍术八钱,人参一钱。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各家论述

1.《中国医学大辞典》:滋肝阴,清肝火。治癫狂惊痫,头眩,耳鸣,心跳,胸腹膜胀,妇女血热,血崩,小儿惊搐发痉。

2.《饮片新参》:平肝潜阳,安神魂,定惊痫,消热痞、眼翳。

3.《吉林中草药》:止血。治吐血,衄血,崩漏。

4.《中国医学大辞典》:此物(珍珠母)兼入心、肝两经,与石决明但入肝经者不同,故涉神志病者,非此不可。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珍珠母

功效作用

功能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

主治

主要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目赤肿痛、视物昏花、惊悸失眠、心神不宁、癫痫、惊风抽搐、吐血、衄血;外用于湿疮瘙痒、疮疡久不收口、口疮等。煅后研末吞服,治疗胃酸过多、胃脘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打碎先煎;右研末,每次1.5-3g;或入丸、散。

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四环素族、异烟肼同用,形成络合物,降低溶解度,影响吸收。

(2)不宜与洋地黄同用增强作用和毒性。

(3)不宜与磷酸盐(磷酸氯化喹啉、磷酸可待因等)、硫酸盐(硫酸亚铁、硫酸甲苯磺丁脲等)同用,可以产生沉淀,使疗效降低。

(4)不宜与强的松龙片配伍,容易生成难溶物显著降低生物利用度。

(5)不宜与维生素C配伍,氧化后失去作用。

3、饮食禁忌:忌鲤鱼、铁器。

注意事项

珍珠母咸寒,属于沉降之品,故脾胃虚寒、气虚下陷者慎用;孕妇慎用。

化学成分

1、合浦珠母贝,贝壳主含碳酸钙92%以上,有机物5%,其中以角壳蛋白为主,尚含铝、铜、铁、镁、钠、锌、磷、钡、硫、氯、钾、硅等多种无机元素。贝壳珍珠层粉含氨基氮0.35%,其贝壳硬蛋白由苏氨酸,甘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缬氨酸,酷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蛋氨酸,胱氨酸等17种氨基酸组成,还含有三种非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牛磺酸,鸟氨酸,丝氨酸磷酸酯。珍珠层粉中的无机元素有钙、钠、钾、镁、硅等16种。贝壳棱柱层含氨基酸以甘氨酸、亮氨酸、丝氨酸、组氨酸为主。珠母层含氨基酸以现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为主。又含磷酸乙醇胺,并含半乳糖基神经酰胺。

2、珠母贝:珠母层主要成分为贝壳硬蛋白和碳酸钙的含量在92%左右,有机物占5%左右,含铝、铜、铁、镁、锰、钠、锌、硅、钛等金属元素,含组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胱氨酸、酷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等14种氨基酸;棱柱层水解液中含丝氨酸和甘氨酸等;珍珠层含贝壳硬蛋白和其他蛋白质,另含卟啉。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珍珠层粉灌胃,有镇静、抗惊厥作用,但对惊厥死亡率无影响;能够增加动物常压耐缺氧能力。

2、对心血管系统及血液的影响:珍珠母硫酸水解产物使蟾蜍离体心脏跳动幅度增大;冠心病患者口服珍珠母可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但对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无影响。

3、明目作用:珍珠层粉角质蛋白水解液对实验性白内障有对抗作用;珍珠层注射液对晶体混浊有治疗作用。

4、抗衰老作用:病人口服珍珠层粉,能够增强记忆,改善失眠、多梦、耳鸣、疲乏、胸闷、心悸等症状,并能增强食欲和性欲。

5、保肝作用:珍珠层注射液对四氯化碳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使肝细胞损害减轻,谷丙转氨酶的恢复加快。

6、此外,珍珠母还有抗溃疡、抗过敏、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毒理作用

大鼠灌胃珍珠层粉的半数致死量>21.5g/kg,经皮给药的半数致死量>31.6g/kg。以珍珠层粉均匀混于饲料中,连续喂养刚断奶后的大鼠2月,478ppm剂量组和1434ppm组给药2月后,均未见到体重增长有所影响(P>0.05),但在4300ppm组,对体重增长则有影响,雄性大鼠在给药第7天和第8周,体重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除此以外,雄鼠在6周内和雌鼠在8周内的体重均数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统计学处理无显着差别。剂量为4300ppm组的大鼠血红蛋白降低,血清尿素氮升高,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但对体重增长有影响。按中国通用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大鼠口服半数致死量>5000mg/kg,属于实际无毒,为此珍珠母应属于低毒性药物。

相关论述

《中国医学大辞典》:此物(珍珠母)兼入心、肝两经,与石决明但入肝经者不同,故涉神志病者,非此不可。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肝阳上升,头晕头痛,眼花耳呜,面颊燥热:珍珠母五钱至一两,制女贞、旱莲草各三钱。水煎服。(《常用中草药图谱》)

2、治心悸失眠:珍珠母五钱至一两,远志一钱,酸枣仁三钱,炙甘草一钱五分。水煎服。(《常用中草药图谱》)

3、治内眼疾患(晶体混浊,视神经萎缩):珍珠母二两,苍术八钱,人参一钱。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相关配伍

1、珍珠母配生地黄:珍珠母益肝阴,平肝潜阳,清肝泄火;生地黄质润,甘寒养阴,苦以泄热,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的要药。二药合用,一滋补肝肾之阴,一平潜上亢肝阳用于肾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耳鸣;并且能够凉血止血,治疗血热妄行,吐衄崩中等。

2、珍珠母配白芍:白芍苦酸微寒,有补血敛阴之功;肝藏血,血虚阴亏,不制肝阳,则肝阳上亢,白芍补血敛阴,柔肝潜阳。二药配伍,平肝潜阳。适用于肝血不足,肝阴亏损,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胁肋疼痛,四肢拘挛。

3、珍珠母配酸枣仁:酸枣仁甘酸性平,甘酸敛阴,善补肝胆兼可宁心,为安神佳品。二药合用,一养心安神,一镇心定惊。适用于治疗虚烦不眠,惊悸多梦。

4、珍珠母配胆南星:胆南星苦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二药合用,清热化痰,镇心定惊。适用于癫痫惊狂,惊悸怔忡。

5、珍珠母配菊花:菊花苦甘微寒,甘寒养阴,苦寒泄热,善于祛风热,平肝明目。二药合用,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鉴别用药

珍珠母与石决明:皆为贝类咸寒之品,入肝经,均能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对于肝经有热,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耳鸣、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等,均可用之。然珍珠母尚入心经,有类似珍珠之镇惊安神之效,故失眠、烦躁、心神不宁等神志病常用之;而石决明清肝潜阳之中又有滋阴养肝之功,故血虚肝热之羞明、目暗、青盲等目疾,或阴虚阳亢之眩晕、耳鸣等,用之尤为适宜。

相关药品

降压平片、冠心安口服液、安神补心丸(胶囊、颗粒)、牛黄消炎灵胶囊。

相关方剂

珍珠母丸(《医略六书》)、安眠汤(《临证医案医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捞取贝壳后,除去肉质、泥土,洗净,放入碱水中煮,然后放入淡水中浸洗,取出,刮去外层黑皮,晒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

1、珍珠母: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屑,打碎。

2、煅珍珠母:取净珍珠母置适宜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酥脆,取出放凉,打碎。

3、珍珠层粉:取净珍珠母用砂轮磨去外、中层,保留内层(珍珠层),浸入50×10-6的高锰酸钾中消毒30min, 再用清水洗净,粉碎,过130目筛,水飞,烘干,再粉碎,过200目筛后干燥即可。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干燥处,防尘。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三角帆蚌:完整的贝壳,略呈不等边四角形。壳面生长轮呈同心环状排列。后背缘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壳内面外套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略呈三角形。左、右壳均具2枚拟主齿,左壳具2枚长条形侧齿,右壳具1枚长条形侧齿;具光泽。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2、褐纹冠蚌:完整的贝壳呈不等边三角形,后背缘向上伸展成大形的冠。壳内面外套痕略明显;前闭壳肌痕大,呈楔形,后闭壳肌痕呈不规则卵圆形,在后侧齿下方有与壳面相应的纵肋和凹沟。左、右壳均具1枚短而略粗的后侧齿及1枚细弱的前侧齿,均无拟主齿。

3、合浦珠母贝,完整的贝壳呈斜四方形,后耳大,前耳小,背缘平直,腹缘圆,生长线极细密,成片状。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具一突起的长形主齿。

饮片性状

1、珍珠母呈不规则鳞片状碎块,黄玉白色、泼黄褐色或银灰色,有光泽,可剥离,质硬而重,微臭,味淡。

2、煅珍珠母形如珍珠母,青灰色,质酥脆易碎,无臭,味微咸。

3、珍珠层粉为白色的微细粉末,入口有化感,无味。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蚌科冠蚌属动物褶纹冠蚌、帆蚌属动物三角帆蚌或珍珠贝科珠母贝属动物合浦珠母贝。

形态特征

1、褶纹冠蚌,贝壳较大,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前背缘冠突不明显,后部长高,后背缘向上斜出伸展成为大形的冠。壳的后背部自过错顶起向后有一系列的逐渐粗大的纵肋。腹级长近直线。壳面深黄绿色至黑褐色,壳顶常受侵蚀而丢失表层颜色。珍珠层有光泽。

2、三角帆蚌,贝壳大而扁平,壳质坚硬,外形略呈三角形。左右两壳顶紧接在一起,后背缘长,并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前背缘短小,呈尖角状。腹缘近直线,略呈弧形。壳面不平滑,壳顶部刻有粗大的肋脉。生长线同心环状排列,距离宽。贝壳内面平滑,珍珠层乳白色。

3、合浦母贝,贝壳为斜四方形,壳质较脆,壳长50-90mm,宽18-32mm,高与长相近,较大个体高可达100mm以上。壳顶位于前方,两侧有耳,前耳较后耳稍小。两壳不等,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凹陷。背缘平直;腹缘圆,壳面淡黄褐色,同心生长轮脉极细密,成片状,薄脆易脱落,壳中部常呈磨损状近腹缘的排列紧密,延伸成小舌末端稍翘起,足丝孔大,足丝呈毛发状。壳内面中部珍珠层厚而发达,具极强的珍珠光泽。有的外套膜受刺激后,上皮组织急剧裂殖,形成珍珠囊,且不断分泌珍珠质,才逐渐形成珍珠。壳内面边缘淡黄色,无珍珠层。铰合线直,有一突起主齿,沿铰合线下方有一长齿片。韧带紫褐色,前上掣肌痕明显,位于壳顶下方,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前端稍尖,位于壳中央稍近后方。

分布区域

1、褶纹冠蚌:分布于全国各地。

2、三角帆蚌: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3、合浦母贝:分布于广东、广西沿海,尤以北部湾较为常见,广西合浦产量最高。

道地产区

三角帆蚌 、皱纹冠蚌在全国各地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珍珠贝、马氏珍珠贝主产于海南岛、广东、广西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