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菍根

地菍根,中药材名。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MelastomadodecandrumLour的根。具有活血,止血,利湿,解毒的功效。主治痛经,难产,产后腹痛,胞衣不下,崩漏,白带,咳嗽,吐血,痢疾,黄疸,淋痛,久疟,风湿痛,牙痛,瘰疬,疝气,跌打劳伤,毒蛇咬伤。
别名 地茄根、地稔根、火炭泡
药味 味苦、微甘
药性
归经 味苦、微甘,性平;归肝、脾、肺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活血,止血,利湿,解毒
主治 痛经,难产,产后腹痛,胞衣不下,崩漏,白带,咳嗽,吐血,痢疾,黄疸,淋痛,久疟,风湿痛,牙痛,瘰疬,疝气,跌打劳伤,毒蛇咬伤。
地菍根
  • 地菍根
  • 地菍根
地菍根

《中药大辞典》:地菍根

拼音注音
Dì Rěn Gēn
别名

地茄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地稔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8~12月采收。

化学成分

含酚类、鞣质、糖类、氨基酸。

归经

《闽东本草》:"入肝,肾、脾、肺四经。"

性味

《闽东本草》:"性平,味微甘酸。"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利湿,解毒。治痛经,产后腹痛,崩漏,白带,痢疾,瘰疬,牙痛。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劳损。"

②《岭南采药录》:"治产后腹痛,赤白痢。"

③《闽东本草》:"能止血活血,解毒消疝。治痛经,崩带,血痢,痔瘘,风疹,疝气。"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涩肠止痢,舒筋活络,补血安胎。治肠炎,菌痢;腰腿痛,风湿骨痛;孕妇贫血,胎动不安,月经过多。"

⑤《福建中草药》:"补脾益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

复方

①治血崩:地惹根四钱,红酒半斤,炖服。(《闽东本草》)

②治妇人白带,经漏不止:地菍根五、六钱,用猪瘦肉二两炖汤,以汤煎药服。(《江西民间草药》)

③治黄疸:鲜地菍根三两,白茅根一两,白糖一两,甜酒一两。先将地菍根、白茅根煎水,加白糖、甜酒冲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痢疾:地茄根一至二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肾盂肾炎:地茄根二两,淡竹叶块根五钱,车前草三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⑥治疝气:地菍干根二两,龙眼肉、橘核各五钱。水煎服。

⑦治子宫脱垂:地菍鲜根三至四两,红糖少许。水煎冲酒服。

⑧治小儿脱肛、疳积:地菍干根五至八钱,鸡蛋一个。水炖服。(⑥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⑨治瘰疬:地菍根五、六钱,或全草双倍量,用猪瘦肉二两炖汤,以汤煎药服。(《江西民间草药》)

⑩治虚火牙痛:地菍根一至二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⑾解木薯中毒,亦治毒蛇咬伤:地稔根杵烂,冲开水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地菍根

拼音注音
Dì Rěn Gēn
别名

地茄根、地稔根、火炭泡

英文名
root of Twelve stamen Melastoma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来源

药材基源:野牡丹科植物地菍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

采收和储藏:8-12月采挖,洗净,切碎,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矮小灌木,高10-30cm。茎匍匐上升,逐节生根,分枝多,披散,地上各部被糙伏毛。叶对生;叶柄长2-6mm;叶片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先端急尖,基部广楔形,全缘或具密浅细锯齿;基出脉3-5条。聚伞花序顶生,有花1-3朵,基部有叶状总苞2;花梗2-10mm;花5数,花萼管长约5mm,被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圆锥状,有时2-3簇生,裂片披针形,长2-3mm,边缘具刺毛状缘毛,裂片间具1小裂片;花瓣淡紫色至紫红色,鞭状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长1.2-2cm,宽1-1.5cm,先端有1束刺毛,被疏缘毛;雄蕊5长5短,长者药隔基部延伸,弯曲,末端具2小瘤;短者药隔不伸延,药隔基部具2小瘤;子下位,先端具刺毛。蒴果坛状球形,平截,近先端略缢缩,内质,不开裂,长7-9mm,直径约7mm,宿存萼被糙伏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

化学成分

含酚类、鞣质、糖类、氨基酸。

归经

归肝;脾;肺经

性味

味苦;微甘;性平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利湿;解毒。主痛经;难产;产后腹痛;胞衣不下;崩漏;白带;咳嗽;吐血;痢疾;黄疸;淋痛;久疟;风湿痛;牙痛;瘰疬;疝气;跌打劳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加倍);或捣汁。外用:适量,煎洗或捣敷。

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治劳损。

2.《岭南采药录》:治产后腹痛,赤白痢。

3.《闽东本草》:能止血活血,解毒消疝。治痛经,崩带,血痢,痔痿,风疹,疝气。

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涩肠止痢,舒筋活络,补血安胎。治肠炎,菌痢;腰腿痛,风湿骨痛;孕妇贫血,胎动不安,月经过多。

5.《福建中草药》:补脾益气。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地菍根

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止血,利湿,解毒
主治
痛经,难产,产后腹痛,胞衣不下,崩漏,白带,咳嗽,吐血,痢疾,黄疸,淋痛,久疟,风湿痛,牙痛,瘰疬,疝气,跌打劳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加倍);或捣汁。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

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

化学成分
含酚类,鞣质,氨基酸及糖类。
相关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治劳损。”

2、《岭南釆药录》:“治产后腹痛,赤白痢,取其根煎服。”

3、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涩肠止痢,舒筋活络。主治肠炎,菌痢,腰腿痛,风湿骨痛。”

4、《安徽中草药》:“清热解毒,行瘀利湿。”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滞产:地菍根60-120g,切碎,加水3-4碗,文火煎至八分碗,去渣顿服。(《福鼎本草》)

2、治产褥热:地菍根60-120g,加酒水各半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3、治妇人白带,经漏不止:地茄根15-18g。用猪瘦肉60g炖汤,以汤煎药服。(《江西民间草药》)

4、治久嗽不止:地菍根、百合、桑根各30g,猪肺1只煎服。(《闽东本草》)

5、治咳嗽吐血:地菍根30g,水煎服。亦治血淋。(江西《草药手册》)

6、治痢疾:地菍根60g,水煎服。冰糖为引,每日1剂。若久痢不愈,加凤尾草60g,石胡荽15g。同煎。(《江西草药》)

7、治黄疸:鲜地茄根90g,白茅根30g,白糖30g,甜酒30g。先将地茄、白茅根煎水,加白糖冲甜洒服。(《湖南药物志》)

8、治肾盂肾炎:地茄根60g,加淡竹叶块根15g(或全草30g),车前全草9g。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9、治久疟不愈:地菍根30g,凤尾草全草60g,鹅不食草全草15g。白糖为引,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江西《草药手册》)

10、治风湿痛:地菍根60-120g,猪蹄250g。酌加黄酒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8-12月采挖,洗净,切碎,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为不规则的圆柱形短段,常弯曲,有分枝,长3-6cm,直径4-12mm。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光滑或有细皱纹,栓皮剥落后呈淡红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红棕色,略显放射状纹理,中心有红棕色小髓。气微,味淡微涩。

以根粗壮、坚硬、黄白色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野牡丹科野牡丹属地菍。
形态特征
矮小灌木,高10-30cm。茎匍匐上升,逐节生根,分枝多,披散,地上各部被糙伏毛。叶对生;叶柄长2-6mm;叶片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先端急尖,基部广楔形,全缘或具密浅细锯齿;基出脉3-5条。聚伞花序顶生,有花1-3朵,基部有叶状总苞2;花梗2-10mm;花5数,花萼管长约5mm,被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圆锥状,有时2-3簇生,裂片披针形,长2-3mm,边缘具刺毛状缘毛,裂片间具1小裂片;花瓣淡紫色至紫红色,菱状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长1.2-2cm,宽1-1.5cm,先端有1束刺毛,被疏缘毛;雄蕊5长5短,长者药隔基部延伸,弯曲,末端具2小瘤;短者药隔不伸延,药隔基部具2小瘤;子房下位,先端具刺毛。蒴果坛状球形,平截,近先端略缢缩,肉质,不开裂,长7-9mm,直径约7mm,宿存萼被糙伏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50m以下的山坡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稍耐旱。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一般土壤均能种植。低洼积水地不宜裁培。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7-9月果实分批成熟,选择第一、二批饱满的果实,搓去果皮,洗净,将种子稍晾干后,立即播种。直播,按行株距30cm×30cm开穴,每穴播8-10颗种子,覆土2cm,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