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茄,中药名。为茄科植物丁茄SolanumsurattenseBurm.f.的根、果或全草。分布于长江以南至福建、台湾、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具有镇咳平喘,化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胃脘痛,风湿痹痛,瘰疬,寒性脓疡,痈肿疮毒,跌打损伤。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胃脘痛,风湿痹痛,瘰疬,寒性脓疡,痈肿疮毒,跌打损伤。
癫茄、大癫茄、野颠茄、野西红柿、钮茄根、山马铃、刺丁茄、番鬼茄
为茄科属植物丁茄Solanum surattense Burm. f.,以根、果或全草入药。夏、秋采全草,鲜用或晒干用。秋季采根、果,洗净,鲜用或干用。
生于村旁、路旁、园边、半阴湿肥沃的地方。分布于长江以南至福建、台湾、广西、广东、云南等省。
亚灌木,高30-60厘米。茎有劲直的长刺,幼嫩部混生刺毛。叶互生,具有刺长柄;叶片宽卵形,长5-12厘米,宽5-10厘米,5-7羽状浅裂,两面均被紧贴的硬毛,脉上均有长刺。夏、秋开花,聚伞花序腋生,花少数或单生;萼先端5裂有长刺;花冠辐状,白色,裂片披针形。雄蕊5,子房上位。浆果球形,直径2.5-4厘米,光滑,基部有带刺的宿萼,成熟时橙红色,有很多种子。
喜温暖、向阳环境,不耐寒,北方可在温暖季节栽培。对土壤不甚选择,但于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生长更为繁茂。种子繁殖,春季3/4月播种,穴播,每穴播种3~5粒,覆土约半寸,播种后如土壤保持湿润,约二周左右出苗,苗高2~3寸时需间苗一次,每穴留壮苗1株。生长期间注意管理,如发现蚜虫可用6%可湿性六六六1斤加水200斤喷杀。
全草含生物碱:茄碱(solanine),以未成熟果实中含量最多。又谓从浆果中分离出茄解碱(澳洲茄碱 solasonine,C45H73O16N)、澳洲茄边碱(solamargine)、澳洲茄新碱(solasurine)。
苦、辛,微温。有毒。
一般只作外用,不可内服。
活血散瘀,镇痛麻醉。跌打损伤,风湿腰腿痛,痈疮肿毒,冻疮。
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外洗。
冻疮:丁茄全草适量,煎水熏洗患处。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丁茄
镇咳平喘,化瘀止痛。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胃脘痛,风湿痹痛,瘰疬,寒性脓疡,痈肿疮毒,跌打损伤。
3-6g,或研末冲服0.3-0.9g。外用:适量,捣烂外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广西本草选编》:“全株有毒,以未成熟的果实最毒,误食出现口渴,咽喉灼热,吞咽困难,皮肤干热潮红,瞳孔散大,视物模糊,烦躁不安,幻觉,谵妄,甚至发生惊厥等症状。青光眼病人禁用,以免增加眼压而使病情恶化,甚至失明。”
升高血糖。对S180有显著抑制活性。
1、治扭挫伤:丁茄、姜黄、韭菜根。共捣烂外敷。(《广西实用中草药》)
2、治跌打伤痛,痈疮肿毒:鲜颠茄根捣敷;或用鲜颠茄茎叶晒干煅存性为末,调茶油敷患处。(《广东中草药》)
夏、秋采全草,鲜用或晒干用。秋季采根、果,洗净,鲜用或干用。
根近圆柱形,分枝而扭曲,顶端有时附有细直皮刺的残茎,茎枝无毛,或切成2-3cm的短段,直径5-15mm。表面灰黄色,刮去栓皮后呈白色。体轻,质松,断面黄白色,有裂隙,髓心淡绿色,气特异,味苦、辛。
茄科植物丁茄。
亚灌木,高30-60cm。茎有劲直的长刺,幼嫩部混生刺毛。叶互生,具有刺长柄;叶片宽卵形,长5-12cm,宽5-10cm,5-7羽状浅裂,两面均被紧贴的硬毛,脉上均有长刺。夏秋开花,聚伞花序腋生,花少数或单生;萼先端5裂,有长刺;花冠辐状,白色,裂片披针形;雄蕊5;子房上位。浆果球形,直径2.5-4cm,光滑,基部有带刺的宿萼,成熟时橙红色,种子多数。
分布于长江以南至福建、台湾、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长江以南至福建、台湾、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生于村旁、路旁、园边、半阴湿肥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