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鱼

带鱼,中药名。为带鱼科动物带鱼Trichiurushaumela(Forskal)的肉、鳞、油。分布于我国沿海。具有补虚,解毒,止血之功效。常用于病后体虚,产后乳汁不足,疮疖痈肿,外伤出血。
别名 -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补虚,解毒,止血。
主治 用于病后体虚,产后乳汁不足,疮疖痈肿,外伤出血。
带鱼
  • 带鱼
  • 带鱼
  • 带鱼
带鱼

《中药大辞典》:带鱼

拼音注音
Dài Yú
别名

鞭鱼(《医林纂要》),带柳(《福清县志》),裙带鱼(《柑园小识》),海刀鱼、鳞刀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

出处

《本草从新》

来源

为带鱼种动物带鱼

生境分布

栖于外海之中下水层,有洄游习性。分布很广,我国自黄、渤海至南海均有。

原形态

体延长呈带状,甚侧扁,体前部背腹缘几呈平行状,向尾部渐细。体长约70厘米。头狭长,前瑞尖锐,背面以眼间隔处为最宽,侧面平坦,腹面狭窄,吻长而尖。眼中等大,位高,眼上缘达头背缘。眼间隔平坦,中央微凹。鼻孔小,每侧1个,长椭圆形,位于眼前方。口大,不倾斜,口裂后缘达于眼的下方。下颌长于上颌。牙发达,上颌前端有大犬牙2对,尖端具倒钩,闭口时可嵌入下颌窝内;下颌前端有犬牙2对,较上颌者小,闭口时露于口外。上下颌每侧各有侧扁而尖锐的牙齿1列。舌及犁骨均无牙。鳃耙细短,大小不规则。体光滑无鳞,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有显著弯曲,折向腹面,沿腹缘向后几成一直线。背鳍长,130~144,起点在鳃孔后上角前方,几沿背缘的全长。臀鳍107~113,仅刺尖外露。胸鳍短尖,11~12,位较低。无腹鳍。尾长,向后渐细,末端成鞭状。体银白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具细小黑点。尾呈黑色。

化学成分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74克,蛋白质18.1克,脂肪7.4克,灰分1.1克,钙24毫克,磷160毫克,铁1.1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09毫克,尼克酸1.9毫克。鲜带鱼每公斤含碘80微克。每100克含维生素A50国际单位。

咸带鱼食部100克含水分50克,蛋白质24.4克,脂肪11.5克,灰分13.9克,钙132毫克,磷113毫克,铁1.0毫克。

性味

①《本草从新》:"甘,温。"

②《医林纂要》:"甘,咸,平。"

注意

①《药性考》:"多食发疥。"

②《随息居饮食谱》:"发疥动风,病人忌食。"

功能主治

①《本草从新》:"补五脏,去风杀虫。"

②《食物宜忌》:"和中开胃。"

③《随息居饮食谱》:"暖胃,补虚,泽肤。"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带鱼

拼音注音
Dài Yú
别名

鞭鱼、带柳、裙带鱼、海刀鱼、鳞刀鱼、白带鱼

英文名
Cultlassfish
出处

出自《本草从新》

来源

药材基源:为带鱼科动物带鱼的肉、鳞、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chiurus haumela (Forskal)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暖水性中下层回游鱼类,栖息于水深60-100m泥质海底。主食毛虾、乌贼及各种鱼类,白天沉至深处,夜间上浮表层。5-7月于河口外咸淡水区产卵,怀卵量3.5万-19.6万粒,浮性卵。秋末冬初,鱼群由背微南沿30-60m等深线进行越冬回游。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原形态

带鱼,体带状,很侧扁。前部背腹缘几平行,体长一般50-70cm,大者长达120cm。头狭长,尖突吻尖长。眼中大,位高,眼间隔平坦,中央微凸。口大;平直,口裂后缘达眼下方。下颌长于上颌,突出。牙强大,侧扁而尖,两颌前端各有2对倒钩状大犬牙,上颌具侧牙10-13;下颌具侧牙12-14。鳃孔宽大,鳃耙(8-14)+(15-24),细短。体光滑,鳞退化为银膜。侧线于胸鳍上方显着下弯,沿腹缘伸达尾端。背鳍1285-145,起点在头后部,延达尾端。臀鳍88-13-13,完全由分离小棘组成,仅棘尖外露,第1鳍棘甚小。胸鳍11-12,短尖而低。无腹鳍。尾鞭状,尾鳍消失。体银白色,背鳍上关部及胸鳍浅灰色,具细小黑点。尾暗黑色。

化学成分

带鱼食部含水分,蛋白质,脂及,灰分,钙,磷,铁,硫胺素(thiamine),核黄素(riboflavine),烟酸(nicotinic acid),碘等。

归经

胃经

性味

味甘;性平

注意

不宜多食。

功能主治

补虚;解毒;止血。主病后体虚;产后乳汁不足;疮疖痈肿;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鱼肉煎汤或炖服,150-250g;或蒸食其油;或烧存性研末。外用:鱼鳞适量,敷患处。

各家论述

1.《本草从新》:补五脏,去风杀虫。

2.《食物宜忌》:和中开胃。

3.《随息居饮食谱》:暖胃,补虚,泽肤。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带鱼

功效作用

功能
补虚,解毒,止血。
主治
用于病后体虚,产后乳汁不足,疮疖痈肿,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鱼肉煎汤或炖服,150-250g;或蒸食其油;或烧存性研末。外用:鱼鳞适量,敷患处。
注意事项
不宜多食。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高营养、增强记忆力、预防老年痴呆症、降低胆固醇、细嫩皮肤、乌发等作用。
相关论述
《纲目拾遗》:“带鱼出海中,形如带,头尖尾细,长者至五六尺,大小不等,无鳞,身有涎,干之作银光色,周身无细骨,正中一脊骨如边箕状,两面皆肉裹之,今人常食为海鲜。据渔海人言:此鱼八月中自外洋来,千百成群,在洋中辄衔尾而行,不受网,惟钓斯可得,渔户悉以干带鱼肉一块,作饵以钓之,一鱼上钓,则诸鱼皆相衔不断,掣取盈船。此鱼之出以八月,盛于十月,雾重则鱼多,雾少则鱼少,率视雾以为贵贱云。”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药膳食疗:

红枣带鱼粥:

功效:增强食欲,放松精神。

原材料:糯米50g,带鱼50g,葱花15g,姜末10g,红枣5粒,香油15g。盐5g。

做法:糯米洗净,泡水30分钟,带鱼洗净切块,沥干水分,红枣泡发。红枣、糯米加适量水大火煮开,转用小火煮至成粥。加入带鱼煮熟,再拌入调味料,装碗后撒上葱花、姜末即可。

用法:当主食食用。

相关配伍

1、治病后体虚:带鱼、糯米各适量,加调味品,蒸熟内服。(《海洋药物民间应用》)

2、治产妇奶汁不足:鲜带鱼200g,木瓜250g。煎汤服。(《常见药用动物》)

3、治肝炎:鲜带鱼蒸熟后上层油食用,不限量。(《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4、治呃逆:带鱼火烧存性,研末,用量2-5g。(《常见药用动物》)

5、治疮疖痈肿:将砒霜放入带鱼腹内,挂阴凉处,2-3个月后(即过1个冬天),鱼身上出来一层薄霜,将此霜刮下,加凤仙花种子焙干研末,外敷疮痈患处。

6、治外伤出血:带鱼鳞外敷患处。(5-6方出自《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附注
与本品功用相同的同属动物尚有:①小带鱼TrichiurusmulticusGray我国沿海均有分布;②沙带鱼T.savala(CuvieretValenciennes)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带鱼科动物带鱼。
形态特征
带鱼:又名刀鱼、牙鱼、白鱼、青宗带。体带状,很侧扁。前部背腹缘几平行,体长一般50-70cm,大者长达120cm。头狭长,尖突,吻尖长。眼中大,位高,眼间隔平坦,中央微凸。口大;平直,口裂后缘达眼下方。下颌长于上颌,突出。牙强大,侧扁而尖,两颌前端各有2对倒钩状大犬牙,上颌具侧牙10-13;下颌具侧牙12-14。鳃孔宽大,鳃耙(8-14)+(15-24),细短。体光滑,鳞退化为银膜。侧线于胸鳍上方显著下弯,沿腹缘伸达尾端。背鳍125-145,起点在头后部,延达尾端。臀鳍88-113,完全由分离小棘组成,仅棘尖外露,第1鳍棘甚小。胸鳍11-12,短尖而低。无腹鳍。尾鞭状,尾鳍消失。体银白色,背鳍上半部及胸鳍浅灰色,具细小黑点。尾暗黑色。
分布区域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