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苏木

地苏木,中药名。为金星蕨科植物披针新月蕨Pronephriumpenangianum(Hook.)Holtt.的根茎及全草。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西等地。具有活血除湿之功效。常用于跌打腰痛,血凝气滞。
别名 地苏木,牛蔓,地血,茜根,芦茹,蒨草
药味
药性
归经 肝经
分类 止血药
产地 东北,华北,西北,四川,西藏
功能 活血除湿。
主治 跌打腰痛,血凝气滞。
地苏木
  • 地苏木
  • 地苏木
地苏木
拼音注音
Dì Sū Mù
别名

过山龙、蕨萁钻石黄、鸡血莲(《四川常用中草药》),散血莲、凤尾七(《贵州药植目录》)。

出处

《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金星蕨科植物披针新月蕨根茎全草。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中山以下的沟中阴湿地或山林下。分布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及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70~13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壮,坚硬,径达1厘米,黑褐色,有纵槽沟。纤维根黑褐色,密被棕色柔毛。羽状复叶,远生;叶柄粗壮,长15~25厘米,稻秆色;叶片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40~80厘米,宽18~30厘米,纸质;羽片6~9对,互生,长线形至狭线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先端渐尖,边缘有浅锯齿,基部广楔形,有短柄,侧脉羽状,细脉7~9对。孢子囊群圆形,近侧脉着生排成两行;无囊群盖;孢子两面形。

性味

《四川常用中草药》:"苦涩,凉。"

功能主治

①《四川常用中草药》:"散瘀血,除湿。治跌打腰痛,血凝气滞。"

②《贵州药植目录》:"治劳伤,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或浸酒。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地苏木

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除湿。
主治
跌打腰痛,血凝气滞。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8g;或浸酒。
相关论述

1、《四川常用中草药》:“散瘀血,除湿。治跌打腰痛,血凝气滞。”

2、《贵州药植目录》:“治劳伤,痢疾。”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跌打损伤:地苏木30g。泡白酒半日后即可饮,每次10-20ml;外用适量搽伤处。(《万县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状茎长而横走,粗壮,坚硬,径达1cm,黑褐色,有纵槽沟。纤维根黑褐色,密被棕色柔毛。羽状复叶,叶片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纸质。孢子囊群圆形,近侧脉着生排成两行;无囊群盖;孢子两面形。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金星蕨科植物披针新月蕨、
形态特征
植株高1-2米。根状茎长而横走,褐棕色,粗可达1.2厘米,偶有一二棕色的披针形鳞片。叶远生;叶柄长可达1米,基部粗约7毫米,褐棕色,向上渐变为淡红棕色,光滑;叶片长圆披针形,长40-80厘米,宽25-40厘米,奇数一回羽状;侧生羽片10-15对,斜展,互生,有短柄,阔线形,中部以下的长20-30厘米,宽2-2.7厘米,渐尖头,基部阔楔形,边缘有软骨质的尖锯齿,或深裂成齿牙状,上部的羽片略缩短,顶生羽片和中部的同形同大,柄长约1厘米,叶脉下面明显,侧脉近平展,并行,小脉9-10对,斜上,先端联结,在侧脉间基部形成一个三角形网眼,并由交结点向上伸出外行小脉,和其上的小脉交结点相连(有时中断),形成2列狭长的斜方形网眼,顶部2-3对小脉分离,伸达叶边。叶干后纸质,褐色或红褐色,遍体光滑。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中部或中部稍下处,在侧脉间排成2列,每行约6-7枚,无盖。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西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3600m的疏林下或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