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色牛肝菌

土色牛肝菌,中药名。为牛肝菌科乳牛干菌属土色牛肝菌Suillusluteus(L.exFr.)Gray的子实体。植物土色牛肝菌,分布于我国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湖南、云南、西藏等地。具有益气之功效。主治大骨节病。

别名 -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益气。
主治

大骨节病。

土色牛肝菌
  • 土色牛肝菌
  • 土色牛肝菌
土色牛肝菌
别名

褐环粘盖牛肝、松蘑

来源

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牛肝菌科土色牛肝菌Suillus Luteus (L. ex Fr.) Gray,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布

夏秋两季生于松林内地上,于松根形成菌根。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

炮制

采摘后晒干,或揭去菌盖表皮晒干备用。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主治大骨节病。

用法用量

土色牛肝菌1斤半,松节15斤,红花1斤,加水100斤,煮沸至50斤,过滤后加白酒10斤,制成酊剂,每次服20毫升,日服2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土色牛肝菌

功效作用

功能

益气。

主治

大骨节病。

用法用量

内服:2~5g,制成酊剂。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药理作用

抗癌作用。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大骨节病,取褐环粘盖牛肝素蘑菇15g,松节150g,红花150g。加水1000ml,煮沸缩至500ml。过滤后加白酒100ml,混匀,每次服20ml,日服2次。(《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采摘后晒干,或揭去菌盖表皮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牛肝菌科乳牛干菌属土色牛肝菌。

形态特征

土色牛肝菌,别名褐环乳牛杆菌、褐环粘盖牛肝菌,其子实体中等大。菌盖直径3~10cm,扁半球形或凸形到扁平,淡褐色,黄褐色,红褐色或深肉桂色,光滑,很粘。菌肉淡白色或稍黄,厚或较薄,伤后不变色。菌管米黄色或芥黄色,直生或稍下延,或在柄周围有凹陷。管口角形,每mm2~3个,有腺点。柄长3~8cm,粗1~2.5cm,近柱形或在基部稍膨大,草黄色或淡褐色,有散生小腺点,顶端有网纹,菌环在柄之上部,薄,膜质,初黄白色,后呈褐色。孢子近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平滑,带黄色,7~10×3~3.5μm。囊状体棒形,无色到淡褐色,丛生,22~38×5~8μm。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湖南、云南、西藏等地。

道地产区

我国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湖南、云南、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单生或群生于黑松林或混交林中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