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蜂子

地蜂子,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三叶委陵菜PotentillafreynianaBornm.和中华三叶委陵菜PotentillafreynianaBornm.var.sinicaMigo的根及全草。三叶委陵菜分布于东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地。中华三叶委陵菜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敛疮止血,散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咳喘,痢疾,肠炎,痈肿疔疮,烧、烫伤,口舌生疮,骨髓炎,骨结核,瘰疬,痔疮,毒蛇咬伤,崩漏,月经过多,产后出血,外伤出血,胃痛,牙痛,胸骨痛,腰痛,跌打损伤。

别名 红三七,铜罗,鸢头鸡,紫参,虾参,山虾子,山虾,破伤药,活血莲,红重楼,红蚤休,红地榆,地虾,地蜂子,土马蜂,涩疙瘩,马尾七,疙瘩参,草河车,红苍术,一口血,拳头参,回头参,红内消,地蚕子
药味 涩,苦
药性
归经 大肠经,肺经,肝经
分类 清热药
产地 甘肃,四川
功能 清热解毒,敛疮止血,散瘀止痛。
主治

咳喘,痢疾,肠炎,痈肿疔疮,烧、烫伤,口舌生疮,骨髓炎,骨结核,瘰疬,痔疮,毒蛇咬伤,崩漏,月经过多,产后出血,外伤出血,胃痛,牙痛,胸骨痛,腰痛,跌打损伤。

地蜂子
  • 地蜂子
  • 地蜂子
  • 地蜂子
地蜂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蜂子

别名

蜂子芪、山蜂子、软梗蛇扭、毛猴子、独脚伞、独脚委陵菜、三爪金、地蜘蛛、铁枕头、三叶翻白草

来源

为蔷薇科委陵属植物三叶委陵菜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和地蜂子P. freyniana Bornm. var. sinica Migo,以根或全草入药。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

苦、涩,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痛止血。用于肠炎,痢疾,牙痛,胃痛,腰痛,胃肠出血,月经过多,产后或流产后出血过多,骨髓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创伤出血,骨结核,烧烫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或研粉冲服,每用0.5~1钱;外用适量,捣烂或研粉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地蜂子

拼音注音
Dì Fēnɡ Zǐ
别名

狼牙委陵菜、铁秤砣、铁钮子、山蜂子、三爪金、播丝草、地蜘蛛、铁枕头、白里金梅、三片风、地风子、三叶蛇子草、蜂子芪、独脚伞、独脚委陵菜、三叶翻白菜、三叶薄扇、三叶蛇莓、大花假蛇莓、三张叶、软梗蛇扭、毛猴子、蜂子七、土蜂子、大救驾、地骨造、独立金蛋

英文名
all-grass of Nippon Cinquefoil
出处

始载于《四川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三叶委陵菜和中华三叶委陵菜的根及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2.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var.sinica Migo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挖带根的全草,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300-2100m的山坡草地、溪边及疏林下阴湿处。

2.生于海拔200-800m的草丛中及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地。

2.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态

1.三叶委陵菜 多年生草本,高8-25cm。有纤匐枝或不明显。根分枝多,簇生。花茎纤细,直立或上升,被疏柔毛。基生叶掌状三出复叶,连叶柄长4-30cm;托叶膜质,褐色,外被稀疏长柔毛;小叶片长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多数急尖锯齿,两面疏生平铺柔毛,下面沿脉较密;茎生叶1-2,小叶与基生叶相似,唯叶柄很短,叶边缘锯齿减少;托叶草质,呈缺刻状锐裂,有稀疏长柔毛。花两性;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花直径0.8-1cm;萼片5,三角卵形,先端渐尖,副萼片5,披针形,先端渐尖,与萼片近等长,外被平铺柔毛;花瓣5,长圆倒卵形,先端微凹或圆钝,淡黄色;花柱近顶生,上部粗,基部细。成熟瘦果卵球形,直径0.5-1mm,表面有显着脉纹。花、果期3-6月。

2.中华三叶委陵菜 与三叶委陵菜主要不同点是:本变种茎和叶柄上柔毛较密。小叶两面被开展柔毛或微开展柔毛,尤其沿脉较密,小叶片菱状卵形或宽卵形,边缘具圆钝锯齿,花茎或纤匐枝上托叶卵圆形且全缘,极稀先端2裂,花、果期4-5月。

性状

性状鉴别 三叶委陵菜 根茎呈纺锤形、圆柱形或哑铃形,微弯曲,有的形似蜂腹,长1.5-4cm,直径0.5-1.2cm,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粗糙,有皱纹和突起的根痕及须根,顶端有叶柄残基,被柔毛。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状,深棕色或黑褐色,中央色深,在扩大镜下可见白色细小结晶。气微,味微苦而涩,微具清凉感。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淡棕黄色。皮层狭窄,4-10余列细胞。韧皮部筛群易见。形成层呈环状。木质部导管数个或10余个成群。射线较宽。髓部发达。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狭窄:内皮层较特殊,有2层,其中间隔有两层薄壁细胞,凯氏点明显。中柱鞘为1列薄壁细胞。韧皮部较宽,可见筛管群。形成层呈环。木质部导管较少,作放射状排列。髓部小。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根茎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直径3-17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飞鸟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4分粒组成。梯纹和网纹导管直径7-30μm。草酸钙簇晶直径20-30μm。此外,有木栓细胞及非木化的薄壁细胞。

鉴别

理化鉴别,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20ml,回流15min,滤过,滤液供下列试验:(1)取滤液1ml,加亚硝酸钠少许,加硫酸约1ml,溶液显红色。

(2)了滤液1ml,加1%三氯化铁乙醇液1-2滴,溶液显蓝绿色。

(3)取滤液4ml,置蒸发皿中蒸干,加入醋酐1ml溶解,沿蒸发皿壁加入1滴浓硫酸,先呈紫红色,后变为绿色。

归经

肺;大肠;胃;肝经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敛疮止血,散瘀止痛。主咳嗽,痢疾,肠炎,痈肿疔疮,烫伤,口舌生疮,骨髓炎,骨结核,瘰疬,痔疮,毒蛇咬伤,崩漏,月经过多,产后出血,外伤出血,胃痛,牙痛,胸骨痛,腰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研末服,1-3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或研末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为跌打损伤的要药。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地蜂子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敛疮止血,散瘀止痛。

主治

咳喘,痢疾,肠炎,痈肿疔疮,烧、烫伤,口舌生疮,骨髓炎,骨结核,瘰疬,痔疮,毒蛇咬伤,崩漏,月经过多,产后出血,外伤出血,胃痛,牙痛,胸骨痛,腰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研末服,1-3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或研末撒。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药理作用

茎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

1、《贵阳民间药草》:“治肺虚咳嗽喘息,跌打损伤,疯狗咬伤,腹泻痢疾。”

2、《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敛疮止血。治骨髓炎,骨结核,口腔炎,外伤出血,蝮蛇咬伤。”

3、《贵州草药》:“治小儿白口疮,发烧,气喘,胸骨痛。”

4、《四川常用中草药》:“散瘀血,消瘰疬。治跌打损伤。”

5、《湖南药物志》:“止血,消炎。用于阴道流血,子宫出血,血崩,急性肠炎,疔毒。”

6、《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止痛止血。主治肠炎,痢疾,牙痛,胃痛,腰痛,胃肠出血,月经过多,产后或流产后出血过多。外用治烧、烫伤,毒蛇咬伤。”

7、《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凉血止血,消坚破结。”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月经过多,产后或流产后出血不止,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骨髓炎,痰多咳嗽,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

1、治痢疾腹泻:地蜂子根茎,研粉,每服1.5-3g。(《恩施中草药手册》)

2、治烫火伤:地蜂子根茎研末,调香油,外搽。(《恩施中草药手册》)

3、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地蜂子根研粉,每次服2g,每日3-4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4、治胃痛,痛经:地蜂子根茎,研粉,每服1.5-3g。(《恩施中草药手册》)

5、治腰痛:地蜂子根茎60g,泡酒500g,每服药酒15-30g。(《恩施中草药手册》)

附注

全草含鞣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挖带根的全草,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三叶委陵菜:根茎呈纺锤形、圆柱形或哑铃形,微弯曲,有的形似蜂腹,长1.5-4cm,直径0.5-1.2cm,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粗糙,有皱纹和突起的根痕及须根,顶端有叶柄残基,被柔毛。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状,深棕色或黑褐色,中央色深,在扩大镜下可见白色细小结晶。气微,味微苦而涩,微具清凉感。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蔷薇科植物三叶委陵菜和中华三叶委陵菜。

形态特征

1、三叶委陵菜:多年生草本,高8-25cm。有纤匐枝或不明显。根分枝多,簇生。花茎纤细,直立或上升,被疏柔毛。基生叶掌状三出复叶,连叶柄长4-30cm;托叶膜质,褐色,外被稀疏长柔毛;小叶片长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多数急尖锯齿,两面疏生平铺柔毛,下面沿脉较密;茎生叶1-2,小叶与基生叶相似,唯叶柄很短,叶边缘锯齿减少;托叶草质,呈缺刻状锐裂,有稀疏长柔毛。花两性;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花直径0.8-1cm;萼片5,三角卵形,先端渐尖,副萼片5,披针形,先端渐尖,与萼片近等长,外被平铺柔毛;花瓣5,长圆倒卵形,先端微凹或圆钝,淡黄色;花柱近顶生,上部粗,基部细。成熟瘦果卵球形,直径0.5-1mm,表面有显著脉纹。花、果期3-6月。

2、中华三叶委陵菜:与三叶委陵菜主要不同点是:本变种茎和叶柄上柔毛较密。小叶两面被开展柔毛或微开展柔毛,尤其沿脉较密,小叶片菱状卵形或宽卵形,边缘具圆钝锯齿,花茎或纤匐枝上托叶卵圆形且全缘,极稀先端2裂,花、果期4-5月。

分布区域

三叶委陵菜分布于东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地。中华三叶委陵菜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道地产区

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生长环境

1、三叶委陵菜:生于海拔300-2100m的山坡草地、溪边及疏林下阴湿处。

2、中华三叶委陵菜:生于海拔200-800m的草丛中及林下阴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