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草

耳草,中药名。为茜草科植物耳草HedyotisauriculariaL.的全草。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痔疮出血,崩漏,毒蛇咬伤,乳腺炎,痈疖肿毒,湿疹,跌打损伤。
别名 谷精珠,满天星,谷星草,金箍棒,移星草,谷精子,癞痢头草,佛顶珠,翳子草,灌耳草,天星草,挖耳朵草,羊壳珠,流星草,衣钮草,鼓锤草,鱼眼草,文星草,耳朵刷子
药味 甘,辛
药性
归经 肺经,肝经
分类 解表药
产地 广西壮族,湖南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 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痔疮出血,崩漏,毒蛇咬伤,乳腺炎,痈疖肿毒,湿疹,跌打损伤。现代研究现代临床用于感冒发烧、肺炎、咽喉疼痛、肠炎、痢疾等。
耳草
  • 耳草
  • 耳草
耳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耳草

拼音注音
ěr Cǎo
别名

鲫鱼胆草、细叶亚婆巢、节节花

来源

茜草科耳草属植物耳草Hedyotis auricularia L.[Oldenlandia auricularia (L.)F-Muell.]的全草。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喉痛,急性结膜炎,肠炎,痢疾;外用治蛇咬伤,跌打损伤,痈疮肿毒,乳腺炎,湿疹。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耳草

拼音注音
ěr Cǎo
别名

较剪草、鲫鱼胆草、山过路蜈蚣、蜈蚣草、行路蜈蚣、节节花、鲫鱼草、龙胆草、苦胆草、节节白花、细叶假红兰、散血草、黑头草、荞糕草、野甘草

出处

《生草药性备要》始载有较剪草。后《岭南采药录》之鲫鱼胆草条下有别名较剪草,该条云:"草本,叶对生,形尖长,全边,细碎之花,自叶腋生出。"据此描述,与当今茜草科植物耳草相符。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dyotis auricularia L. [Oldenlandia auricularia]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草地、林缘和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和西南。

原形态

耳草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近直立或平卧,小枝密被短粗毛,幼时近四棱柱形,老时圆往形,节上常生根,叶对生;叶柄长2.7mm,托叶膜质,被毛,合生成一短鞘,先端5-7裂成刚毛状;叶片近革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3-8cm,宽1-2.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上面平滑或粗糙,下面常被粉末状短毛,侧脉4-6对。聚伞花序密集成头状,腋生;无总花梗;苞片披针形,微小;花4数,近无梗;萼筒长1mm,被毛,裂片披针形,长1-1.2mm;花冠白色,长2.5-3mm,裂片长1.5-1.8mm,广展;雄蕊生于花冠筒喉部,花药伸出;柱头2裂。蒴果球形,直径1.2-1.5mm,熟时不裂。种子每室2-6颗,种皮有小窝孔。花期春未夏初。

性状

性状鉴别:全草长25-50(-100)cm。根粗壮坚硬。茎圆柱形,直径约3mm,小枝稍具四棱,密被短毛,节稍膨大,有须根。叶对生,黄绿色,薄革质,微向内卷,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6cm,宽约1.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稍粗糙,下面被柔毛,脉凸出,侧脉3-6条;托叶2片,合成一短鞘状,先端裂成5-7条刚毛状刺,膜质,被柔毛。叶腋间常有残留聚伞花序或小果。气微,味极苦。 以叶多、色黄绿、具花果者为佳。

化学成分

全草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1),烃(hydrocar-bon),耳草碱(auricularine)。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痔疮出血;崩漏;毒蛇咬伤;乳腺炎;痈疖肿毒;湿疹;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耳草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
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痔疮出血,崩漏,毒蛇咬伤,乳腺炎,痈疖肿毒,湿疹,跌打损伤。现代研究现代临床用于感冒发烧、肺炎、咽喉疼痛、肠炎、痢疾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行气敷疮止痛,理蛇伤,生津液,止喉痛。”

2、《岭南采药录》:“清肝火。”

3、《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喉痛,急性结膜炎,肠炎,痢疾,蛇咬伤,跌打损伤,痈疮肿毒,乳腺炎,湿疹。”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大便下血:耳草30g,白米30g。捣烂,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2、治毒蛇咬伤:耳草1握,胡椒目3g。加水捣烂,外敷,每日换1次。(《福建民间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全草长25-50(-100)cm。根粗壮坚硬。茎圆柱形,直径约3mm,小枝稍具四棱,密被短毛,节稍膨大,有须根。叶对生,黄绿色,薄革质,微向内卷,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6cm,宽约1.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稍粗糙,下面被柔毛,脉凸出,侧脉3-6条;托叶2片,合成一短鞘状,先端裂成5-7条刚毛状刺,膜质,被柔毛。叶腋间常有残留聚伞花序或小果。气微,味极苦。以叶多、色黄绿、具花果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茜草科植物耳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近直立或平卧,小枝密被短粗毛,幼时近四棱柱形,老时圆柱形,节上常生根。叶对生;叶柄长2.7mm,托叶膜质,被毛,合生成一短鞘,先端5-7裂成刚毛状;叶片近革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3-8cm,宽1-2.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上面平滑或粗糙,下面常被粉末状短毛,侧脉4-6对。聚伞花序密集成头状,腋生;无总花梗;苞片披针形,微小;花4数,近无梗;萼筒长1mm,被毛,裂片披针形,长1-1.2mm;花冠白色,长2.5-3mm,裂片长1.5-1.8mm,广展;雄蕊生于花冠筒喉部,花药伸出;柱头2裂。蒴果球形,直径1.2-1.5mm,熟时不裂。种子每室2-6颗,种皮有小窝孔。花期春末夏初。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南和西南。
生长环境
生于草地、林缘和灌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