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黄芪,中药名。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eranaceus(Fisch.)Bge. Var. 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Fisch.)Bge.的根。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别名 戴椹,戴糁,独椹,黄耆,百本,蜀脂
药味
药性
归经 脾经,肺经
分类 补虚药
产地 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甘肃
功能 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主治

1、脾气虚证: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因其能升阳举陷,故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本品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标本兼治,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本品又能补气生血,治血虚证亦常与补血药配伍。对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本品尚可补气以摄血。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本品能补气生津,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而有止渴之效。

2、肺气虚证:本品入肺又能补益肺气,可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者,常与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气虚自汗证: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本品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本品以其补气之功还能收托毒生肌之效。

5、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气虚而致血滞,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补气以行血。

黄芪
  • 黄芪
  • 黄芪
  • 黄芪
  • 黄芪
  • 黄芪
  • 黄芪
  • 黄芪
  • 黄芪
  • 黄芪
黄芪

《中国药典》:黄芪

拼音注音
Huánɡ Qí
英文名
RADIX ASTRAGALI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Hsiao 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炮制

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蜜黄芪:取黄芪片,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多列。栓内层为3~5列厚角细胞。韧皮部射线外侧常弯曲,有裂隙;纤维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与筛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导管间有木纤维;射线中有时可见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粉末黄白色。纤维成束或散离,直径8~30μm,壁厚,表面有纵裂纹,初生壁常与次生壁分离,两端常断裂成须状,或较平截。具缘纹孔导管无色或橙黄色,具缘纹孔排列紧密。石细胞少见,圆形、长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较厚。

(2) 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加于中性氧化铝柱(100~120目,5g,内径10~15mm)上,用40%甲醇100ml 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2 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2 次,每次20ml;弃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7: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紫外光灯(365nm) 下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含量测定

取本品粗粉约1.5g[同时另取本品粗粉测定水分(附录Ⅸ H第一法)],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40ml,冷浸过夜,再加甲醇适量,回流4 小时,提取液回收甲醇并浓缩至干,残渣加水10ml,微热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用氨试液提取2 次,每次20ml,弃去氨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水3~5ml使溶解,放冷,通过D101 型大孔吸附树脂柱 (内径1.5cm,长12cm),以水50ml洗脱,弃去水液,再用40%乙醇30ml洗脱,弃去40%乙醇洗脱液,继用70%乙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用甲醇溶解并转移至2ml 量瓶内,加甲醇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与6μl、对照品溶液2μl与4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6:2)10℃以下放置过夜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薄层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s=530nm,λR=700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黄芪甲苷(C41H68O14)不得少于0.040%。

归经

归肺、脾经。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用量

9~30g。

摘录
《中国药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芪

拼音注音
Huánɡ Qí
别名

绵芪、绵黄芪

来源

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及内蒙古黄芪A. mongholicus Bunge的。野生品秋季挖根;栽培品播种后4~5年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晒干。

生境分布

1.膜荚黄芪:生于山坡灌丛及旱坡砂质壤土地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四川和西藏等省区。

2.内蒙古黄芪:生于山野。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和西藏等省区。

原形态

1.膜荚黄芪(卜奎芪、口芪)多年生草本,高0.5~1.5米。根直而长,圆柱形,稍带木质,长20~50厘米,根头部径1.5~3厘米,表明淡棕黄色至深棕色。茎直立,具分枝,被长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有披针形托叶,叶轴被毛;小叶13~31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0.8~3厘米,先端稍钝,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有白色长柔毛,无小叶柄。夏季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较叶稍长;花萼5浅裂,筒状;蝶形花冠淡黄色,长约1.6厘米,旗瓣三角状倒卵形,翼瓣和龙骨瓣均有柄状长爪。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长2厘米余,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柔毛。种子5~6粒,肾形,棕褐色。

2.内蒙古黄芪(红蓝芪、白皮芪) 形似上种,惟其托叶呈三角状卵形,小叶较多,25~37片,小叶片短小而宽,呈椭圆形。花冠黄色,长不及2厘米。荚果无毛,有显著网纹。

栽培

适应性强,南北各地均可栽培,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及石灰质壤土生长较好。种子繁殖,北方,春季4~5月或秋季9~10月播种,条播,行距1尺,开浅沟,深约1寸,将种子均匀撒播沟内,覆土半寸左右,每亩播种量2~3斤,播种后注意浇水保湿,约2~3周出苗;秋播者需至第二年春季出苗,出苗后,生有4~6片叶时,间苗,株距4~6寸。若采用穴播,每穴可播种5~7粒。生长期间可追肥1~2次;秋季注意排水以预防白粉病及根腐病发生,如发现后则可喷洒0.3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治。

化学成分

1.膜荚黄芪根含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酮(2’,4’-dihydroxy-5,6-dimethoxyisoflavone)、胆碱(choline)、甜菜碱(betaine)、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的叶酸。

2.内蒙古黄芪根含β-谷甾醇、亚油酸及亚麻酸。

药理作用

1、正常大鼠饲以含黄芪粉末的事务1周后,测其耗氧量比服药前逐渐增加。

2、能加强正常心脏收缩,对衰竭的心脏有强心作用。

3、本品能使管状血管和肾脏血管扩张,并使全身末梢血管扩张,皮肤循环畅盛,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

4、实验者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利尿试验,证明黄芪有中等的利尿作用。

5、黄芪磨成粉末加入饲料给大白鼠喂服3日,有阻抑实验性肾炎的作用。

6、黄芪对小白鼠有镇静作用,能维持数小时。

7、家兔口服黄芪,可使血糖明显下降。

8、对大白鼠离体子宫具有兴奋收缩作用。

9、抑菌试验:本品在体外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炮制

蜜黄芪:将黄芪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稍闷,放锅内炒至黄色并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斤用炼熟的蜂蜜25斤)。

性味

甘,微温。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托疮生肌。主治体虚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体虚浮肿,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

用法用量

3~5钱,大量可用至1~2两。

复方

1、体虚自汗:(玉屏风散)黄芪5钱,白术3钱,防风2钱。水煎服。

2、脾胃虚弱以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补中益气汤)黄芪4钱,党参、白术、当归各3钱,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各1.5钱。水煎服。

3、失血体虚:黄芪1两,当归2钱。水煎服。

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黄芪1两,当归、龙眼肉、五味子各5钱,红枣10枚,黑豆1两。水煎服。

5、脑血栓:黄芪0.5~1两,川芎2钱,当归、赤芍、地龙、桃仁、牛膝、丹参各3钱。水煎服。

6、白细胞减少症、贫血:生黄芪、鸡血藤各2两,当归1两,党参、熟地黄各5钱。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孕妇当归减量。

7、乳汁缺乏:黄芪1两,当归5钱,王不留行、路路通、丝瓜络、炮山甲各2钱。水煎服。

8、各种神经性皮炎:黄芪、党参、山药各5钱,当归、莲子、苡米、荆芥、蛇床子、牛蒡子、地肤子、蝉蜕各4钱,甘草2钱。有感染者加生地黄3钱,黄柏4钱。老人、儿童酌减。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并用热药渣搽患处。

备注

1、同属植物中下列数种植物的根在不同地区也作黄芪入药。

(1)黑毛果黄芪(白芪)Astragalus tongolensis Ulbr.,分布于甘肃、青海和四川等省。其根甘肃称白大芪、马芪,青海称土黄芪,亦作黄芪入药。

(2)金翼黄芪Astragalus chrysopterus Bunge,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其根河北称小黄芪,甘肃南部作小白芪入药。

(3)多花黄芪Astragalus floridus Benth.,分布于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及西藏地区。其根四川作川绵芪或白绵芪入药。

(4)茂汶黄芪Astragalus maowenensis Hsiao,mss.产四川茂汶县。

(5)云南黄芪Astragalus yunnanensis Franch.,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在西藏部分地区以根作黄芪入药。

(6)梭果黄芪Astragalus ernestii Comb.,其根具有膜荚黄芪的利尿降压作用,但强度较弱。四川理塘有以代黄芪用者。

2、同科岩黄芪属(Hedysarum)的多种植物,商品称为红芪,有时作黄芪入药。

3、个别地区过去常有将豆科苜蓿属植物的苜蓿Medicago sativa L.(安徽),草木樨属植物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东北),白香草木樨Melilotus albus Desr.(山西),锦鸡儿属植物锦鸡儿Caragana sinica (Buchoz) Rehd.(华东),棘豆属植物蓝花棘豆Oxytropis caerulea (Pall.) DC.(河北、山西),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青海),野扁豆属植物毛野扁豆Dunbaria villosa Makino(河南)和锦葵科锦葵属植物圆叶锦葵Malva rotundifolia L.(江苏),蜀葵属植物药蜀葵Althaea officinalis L.(新疆)等的根称“土黄芪”或直接混称“黄芪”的,应注意鉴别,不要误作黄芪使用。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黄芪

拼音注音
Huánɡ Qí
别名

绵黄芪

英文名
Radix Astragali
来源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为栽培。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性状

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略扭曲,长30~90cm,直径0.7~3.5cm。表面淡棕黄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有的可见网状纤维束。质坚韧,断面强纤维性。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性味

性温,味甘。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复方

1、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4、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5、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7、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8、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9、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10、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黄芪

功效作用

功能

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主治

1、脾气虚证: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因其能升阳举陷,故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本品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标本兼治,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本品又能补气生血,治血虚证亦常与补血药配伍。对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本品尚可补气以摄血。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本品能补气生津,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而有止渴之效。

2、肺气虚证:本品入肺又能补益肺气,可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者,常与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气虚自汗证: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本品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本品以其补气之功还能收托毒生肌之效。

5、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气虚而致血滞,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补气以行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恶龟甲、白鲜皮。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可以降低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不宜同用。

3、饮食禁忌:忌食萝卜、绿豆和强碱性食物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芽、海带等。

注意事项

凡表实邪盛,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不宜用。

化学成分

膜荚黄芪根中分离出黄芪苷Ⅰ、黄芪苷Ⅱ、胡萝卜苷、β-谷甾醇、棕榈酸,膜荚黄芪皂苷A、B、C,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烷、熊竹素、胆碱、甜菜碱、叶酸、毛蕊异黄酮、芒柄花黄素和以三萜环黄芪醇为苷元的黄芪苷Ⅰ、Ⅱ、Ⅲ、Ⅳ。抗菌成分L-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蒙古黄芪根中含大豆皂苷,黄芪苷Ⅰ、Ⅱ、Ⅳ,胡萝卜苷。含黄芪多糖Ⅰ、Ⅱ、Ⅲ三种均一多糖,并分离出两种葡聚糖AG-1、AG-2和两种杂多糖AH-1、AH-2。AG-1和AH-1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含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等黄酮类化合物;并含天门冬酰胺、刀豆氨酸、脯氨酸、γ-氨基丁酸等21种氨基酸,含有铁、锰、锌、铷等14种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1、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黄芪及其多糖等成分可明显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均有促进或增强作用;对干扰素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具有自身诱生和活性挥发等功效。

2、对细胞代谢的影响:黄芪能明显延缓人胚二倍体细胞自然衰老过程,能延长细胞寿命1/3左右;在高浓度时对体外培养健康人淋巴细胞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时则有促进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黄芪皂苷50-200μg/ml对心有正性肌力作用,30μg/ml呈负性肌力作用;黄芪具有降压作用。

4、抗菌作用:黄芪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α-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等有抗菌作用。

5、抗病毒作用:黄芪注射液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感染过程有一定的阻断作用。黄芪在相当浓度下有抑制病毒的作用,包括艾滋病病毒。黄芪水煎剂具有直接灭活病毒作用,且可抑制感染病毒后的细胞病变,可直接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正在复制的病毒具有生长抑制作用。

6、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黄芪煎剂对乙酰苯肼造成溶血性血虚动物细胞压积降低,血液比黏度降低,红细胞电泳率减少,电泳时间延长等均有改善作用。

7、对泌尿系统的影响:黄芪注射液具有保肾的作用;黄芪有中等利尿作用。

8、对糖代谢的影响: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

9、此外,黄芪尚具有抗衰老、抗突变、保肝、抗疲劳、抗缺氧、抗寒、抗辐射、抑瘤、抗肺动脉高压、镇静、镇痛、增智、抗炎、激素样作用等。

相关论述

1、《本草汇言》: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2、《医学衷中参西录》: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黄芪

相关配伍

1、黄芪配人参:黄芪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偏于温补固护;人参善于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偏于滋补强壮。两药配伍,相须为用,为甘温补气的重要配伍。适用于气虚所致神疲、食少、自汗等身体虚弱诸证。

2、黄芪配附子:黄芪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附子善于回阳救逆,温肾助阳。两药配伍,可增强温里助阳、固表止汗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下陷兼阳虚者,症见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肢体沉重麻木等。

3、黄芪配白术:黄芪长于益气补虚;白术善于健脾益气。两药配伍,可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脾弱所致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

4、黄芪配当归:黄芪补脾肺之气,以益生血之源;当归养心肝之血,以补血和营。

两药配伍,可增强益气生血的作用。适用于劳倦内伤、肌热面赤、烦渴、脉虚大乏力及疮疡、血虚发热、诸气血不足等。

5、黄芪配升麻:黄芪甘温,长于补气升阳;升麻辛甘微寒,善于解表升阳。两药配伍,可增强升阳举陷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下陷的崩漏、脱肛、子宫脱垂等。

6、黄芪配防风:黄芪补气固表;防风祛风解表。两药相配,防风能载黄芪补气达于周身,黄芪得防风之疏散而不固邪,防风得黄芪之固表而不疏散。散中寓补、补中兼疏为相畏相使的应用。适用于虚人四肢酸痛、表虚自汗等。

7、黄芪配桂枝:黄芪长于益气行血;桂枝善于温经通脉。两药配伍,可增强益气通脉,温经和血的作用。适用于气血营卫不足、肌肉疼痛、肩臂麻木等。

鉴别用药

1、生黄芪与蜜炙黄芪:历史上黄芪曾经有过清炒、米炒、酒炙、蜜炙、盐炙、麸炒后盐汤制等多种炮制方法,如《本草通玄》曰:“古人制黄芪多用蜜炙,愚易以酒炙,既助其达表,又行气泥滞也。若补肾及崩带淋浊中,须盐水炒之”。但目前黄芪的炮制品主要有生黄芪与蜜炙黄芪两种。两者均性味甘温,归肺、脾经,具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然生黄芪擅长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疮排脓,多用于卫气不固,自汗时出,体虚感冒,水肿,疮疡不溃或久溃不敛。蜜炙黄芪则以益气补中见长,每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者。

2、人参与黄芪:两者均为补气要药,味甘微温,归脾、肺经,皆具补脾益肺之功,且常相须为用。然人参为五加科植物,味微苦,又入心经,其补益力最强,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之危重证抢救;又可益气生津,用于热病口渴、气津两伤及消渴证;尚有安神益智、益气壮阳之效,用治失眠健忘、阳痿等。黄芪属豆科植物,虽无大补元气之功,但擅长益气升阳,凡脾阳不升、中气下陷者,常以本品为主以补气健脾、升阳举陷;兼能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又可用于卫表不固、自汗易感、气虚水肿、小便不利、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溃久不敛等。

3、党参与黄芪:两者均为补气要药,入脾、肺经而具益气、养血之功,同治脾肺气虚诸证,且常相须为用。然党参性味甘平,入脾、胃经而力稍逊,功专补中益肺、益气生血,且不燥不膩,治气虚及气血两亏、气津两伤的轻证,慢性病常可代人参用之。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胃经而力胜,不仅以益气升阳见长,而且能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除了主治脾阳不升、中气下陷者外,还可用于卫表不固、自汗易感,气虚水肿、小便不利,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溃久不敛等。

相关药品

清暑益气汤、净石灵胶囊、三两半药酒、黄芪健胃膏、正心泰胶囊、补中益气丸。

相关方剂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玉屏风散(《医方类聚》)、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保元汤(《博爱心鉴》)、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药膳食疗

1、黄芪鳝鱼汤:

(1)功效:补气养血、健美容颜。用于气血不足之面色萎黄、消瘦疲乏等。

(2)原材料:黄芪30g,鳝鱼300g,生姜1片(切丝),红枣5枚(去核)大蒜2个。

(3)做法:黄芪、红枣洗净,大蒜洗净、切段。鳝鱼去肠、洗净、斩件。起油锅放入鳝鱼、姜、盐,炒至鳝鱼半熟。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煮1小时,调味即可。

(4)用法:佐餐食用,饮汤吃鳝鱼肉。

2、防己黃芪粥:

(1)功效:补血健脾、利水消肿适用于肥胖症。

(2)原材料:防己10g,黄芪12g白术6g,甘草3g,粳米50g。

(3)做法:将上述各种药材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至盖过所有的材料为止。用大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左右,然后加入粳米煮成粥即可。

(4)用法:每日1-2次,温热服。

3、黄芪牛肉粥:

(1)功效:补脾健胃、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用于脾胃气虚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苍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等症。

(2)原材料:炙黄芪30g,牛肉100g。大米30g,大枣10枚,食盐适量。

(3)做法:将牛肉切成小丁同炙黄芪放入锅中,煮半小时后去除黄芪。然后再加入大米,用文火煮成稀粥,调入食盐即可。

(4)用法:温服,每日1-2次。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播种后2-3年采收,9-11月或春季冬芽萌动前采挖,深刨以防折断根,切下芦头,抖净泥土,晒至半干,堆积1-2d再晒,直至晒干为止。剪去侧根及须根,扎成小捆,即是生黄芪。

炮制方法

1、黄芪: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生品长于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

2、炒黄芪:取黄芪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微有焦斑,取出放凉。炒黄芪性偏燥,补脾益气而不壅滞,多用于食少便溏、脾虚腹胀。

3、蜜黄芪: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黄芪片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蜜黄芪质偏润,长于补气生血,多用于肺虚气短、气虚血弱、气虚便秘。

4、酒黄芪:取黄芪片,加米酒拌匀,放1h后炒炙。酒黄芪温升作用较强,适用于气虚肺寒及气虚下陷。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炒黄芪、制黄芪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饮片性状

1、黄芪: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内层有棕色环纹及放射状纹理,外层有曲折裂隙,中心黄色周边灰黄色或浅棕色,有纵纹。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2、炒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深黄色,微有焦斑。

3、蜜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深黄色,微有光泽,略带黏性,有蜜香气,味甜。

4、酒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黄色,微有酒气。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

形态特征

1、蒙古黄芪: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根直长,圆柱形,稍呈木质,表面淡棕黄色至深棕色。茎直立,上部有分枝,被长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有披针形托叶;小叶25-37片,小叶片宽椭圆形,长4-9mm,先端稍钝,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有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腋生,有花10-25朵;小花梗短,生黑色硬毛;苞片线状披针形;花萼筒状;花冠黄色,蝶形;雄蕊10,二体;子房有柄,光滑无毛,花柱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宽1.1-1.5cm,无毛,先端有喙,有显著网纹。种子5-6颗,肾形,黑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2、膜荚黄芪:本种形态和上种极相似,主要区别为:小叶13-31片,小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7-30mm,宽4-10mm。花冠淡黄色;子房被疏柔毛。荚果卵状长圆形,长2-2.5cm,宽0.9-1.2cm,被黑色短毛。

分布区域

1、蒙古黄芪: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新疆等地。在东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有栽培。

2、膜荚黄芪: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四川、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在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有栽培。

道地产区

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等地。

生长环境

1、蒙古黄芪:生于山坡、沟旁或疏林下。

2、膜荚黄芪:生于向阳山坡或灌丛边缘,或见于河边砂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