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头紫菀

单头紫菀,中药名。为菊科植物陀螺紫菀AsterturbinatusS.Moore的全草。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止痢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痢疾。
别名 喉风草、百条根、牛舌草、打风草、野白菊、一枝香
药味 味微苦
药性
归经 味微苦,性凉。归肺、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止痢。
主治 用于感冒发热,痢疾。
单头紫菀
  • 单头紫菀
  • 单头紫菀
  • 单头紫菀
单头紫菀

《中药大辞典》:单头紫菀

拼音注音
Dān Tóu Zǐ Wǎn
别名

喉风草、百条根、牛舌草、打风草、野白菊

出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陀螺紫菀全草。夏、秋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低山坡、丘陵疏林下、灌丛中及路边草地。分布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基部带紫红色,有纵棱,并疏生短毛。基部叶花后雕落;中部叶互生,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0~12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呈圆耳状,无柄,半抱于茎,边缘具细齿,两面具短硬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茎的上部叶腋;总苞倒圆锥形,苞片多层,卵状椭圆形,先端圆钝,边缘略带红色;花杂性,舌状花雌性,白色或略带碧紫色;管状花两性,黄色。瘦果倒卵形,冠毛白色。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性味

微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痢,止痒。

复方

①治感冒发热:单头紫菀全草五钱。水煎服。

②治痢疾:单头紫菀二两。水煎服。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单头紫菀

拼音注音
Dān Tóu Zǐ Wǎn
别名

喉风草、百条根、牛舌草、打风草、野白菊、一枝香

英文名
Herb of Turbinate Aster
出处

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陀螺紫菀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ter turbinatus S. Moor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鲜用或扎把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800m的低山山谷、溪岸工林阴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原形态

陀螺紫菀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有根茎。茎粗壮,常单生,被糙或有长粗毛,下部有较密的叶。下部叶在花期常枯落,叶片卵圆形或卵圆披针形,长4-10cm,宽3-7cm,先端尖,基部截形或圆形;渐狭成4-8cm稀12cm,宽1-3cm,有浅齿,基部有抱茎的圆形小耳,先端尖或渐尖;上部叶小,卵圆形或披针形;全部叶两面被短粗毛,下面沿脉有长糙毛;中脉在下面突起,有离基三出脉及2-3对侧脉。头状花序直径2-4cm,单生或2-3个簇生上部叶腋,花序梗长1.5-5cm,有密集而渐转变为总苞片的苞叶。总苞倒锥形,长10-12mm,径10-18mm。总苞片约5层,覆瓦状排列,常带紫红色,有缘毛;外层卵圆形,先端圆形或急尖,内层长圆状线形,先端圆形;舌状花约20余个;舌片蓝紫色,长达14mm;管状花长6.5mm,裂片长1.7mm;花柱附片长达1mm;冠毛白色,有近等长的微糙毛。瘦果倒卵状长圆形,两面有肋,被密粗毛。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药理作用

本品水煎液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八叠球菌、宋氏痢疾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性味

味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痢。主感冒发热;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单头紫菀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止痢。
主治
用于感冒发热,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药理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八叠球菌、宋氏痢疾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止痢止痒。”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感冒发热:单头紫菀15g。水煎服。

2、治痢疾:单头紫菀60g。水煎服。(1-2方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鲜用或扎把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陀螺紫菀。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有根茎。茎粗壮,常单生,被糙或有长粗毛,下部有较密的叶。下部叶在花期常枯落,叶片卵圆形或卵圆披针形,长4-10cm,宽3-7cm,先端尖,基部截形或圆形;渐狭成4-8cm稀12cm,具宽翅的柄,边缘有疏齿;中部叶无柄,长圆或椭圆披针形,长3-12cm,宽1-3cm,有浅齿,基部有抱茎的圆形小耳,先端尖或渐尖;上部叶小,卵圆形或披针形;全部叶两面被短粗毛,下面沿脉有长糙毛;中脉在下面突起,有离基三出脉及2-3对侧脉。头状花序直径2-4cm,单生或2-3个簇生上部叶腋,花序梗长1.5-5cm,有密集而渐转变为总苞片的苞叶。总苞倒锥形,长10-12mm,径10-18mm。总苞片约5层,覆瓦状排列,常带紫红色,有缘毛;外层卵圆形,先端圆形或急尖,内层长圆状线形,先端圆形;舌状花约20余个;舌片蓝紫色,长达14mm;管状花长6.5mm,裂片长1.7mm;花柱附片长达1mm;冠毛白色,有近等长的微糙毛。瘦果倒卵状长圆形,两面有肋,被密粗毛。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800m的低山山谷、溪岸或林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