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耙七

钉耙七,中药名。为眼子菜科植物眼子菜PotamogetondistinctusA.Benn.的嫩根。广布于我国南北大多数省区。具有行气止痛,凉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气痞腹痛,腰疼,痔疮出血。
别名 眼子菜根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行气止痛,凉血止血。
主治 气痞腹痛,腰疼,痔疮出血。
钉耙七
  • 钉耙七
  • 钉耙七
钉耙七
拼音注音
Dìnɡ Pá Qī
出处

《贵阳民间药草》

来源

为眼子菜科植物眼子菜嫩根

功能主治

治气痞腹痛,腰疼,痔疮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复方

①治气痞、肚痛:钉耙七(干)五钱。切细,加烧酒一两五钱,煨开水服,日服三次;外用蜘蛛香根条一枝(生),冲烂,贴肚脐,一、二日见效。(《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痔疮出血;钉耙七和叶一两至二两。炖猪大肠吃。(《贵阳民间药草》)

③治腰疼:眼子菜根一钱。研粉,白酒冲服。(《陕西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钉耙七

功效作用

功能
行气止痛,凉血止血。
主治
气痞腹痛,腰疼,痔疮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
相关论述

1、《贵阳民间药草》:“治气痞、肚痛,治痔疮出血。”

2、《陕西中草药》:“治腰痛。”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痔疮出血:钉耙七和叶一两至二两。炖猪大肠吃。(《贵阳民间药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季采挖嫩根,去除泥土杂质,清水中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状茎灰白色,具多分枝。顶端有纺锤形休眠芽,节处有较密的须根。气微腥,味微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眼子菜科植物眼子菜。
形态特征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茎发达,白色,直径1.5-2毫米,多分枝,常于顶端形成纺锤状休眠芽体,并在节处生有稍密的须根。茎圆柱形,直径1.5-2毫米,通常不分枝。浮水叶革质,披针形、宽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10厘米,宽1-4厘米,先端尖或钝圆,基部钝圆或有时近楔形,具5-20厘米长的柄;叶脉多条,顶端连接;沉水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草质,具柄,常早落;托叶膜质,长2-7厘米,顶端尖锐,呈鞘状抱茎。穗状花序顶生,具花多轮,开花时伸出水面,花后沉没水中;花序梗稍膨大,粗于茎,花时直立,花后自基部弯曲,长3-10厘米;花小,被片4,绿色;雌蕊2枚(稀为1或3枚)。果实宽倒卵形,长约3.5毫米,背部明显3脊,中脊锐,于果实上部明显隆起,侧脊稍钝,基部及上部各具2凸起,喙略下陷而斜伸。花果期5-10月。
分布区域
广布于我国南北大多数省区。
生长环境
生于池塘、水田和水沟等静水中,水体多呈微酸性至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