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糖木

沙糖木,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山油柑Acronychiapedunculata(L.)Miq.的心材或根。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具有祛风止痛,行气活血,止咳之功效。常用于风湿性腰腿痛,胃痛,疝气痛,跌打损伤,感冒咳嗽,气管炎。
别名 沙塘木、沙柑木、甜饼木
药味 味辛、苦
药性
归经 味辛、苦,性平。归肝、胃、肺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止痛,行气活血,止咳。
主治 用于风湿性腰腿痛,胃痛,疝气痛,跌打损伤,感冒咳嗽,气管炎。
沙糖木
  • 沙糖木
  • 沙糖木
  • 沙糖木
沙糖木
别名

珊瑚树、香柄树、柄饭树、麻油香、草禾树、高栌树、山猪肉、沙掌树

来源

忍冬科沙糖木Viburnum odoratissimum Ker,以叶、树皮、根入药。

生境分布

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清热祛湿,通经活络,拔毒生肌。主治感冒,风湿,跌打肿痛,骨折。

用法用量

根3~5钱;树皮1~2两;叶外用适量。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沙糖木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止痛,行气活血,止咳。
主治
用于风湿性腰腿痛,胃痛,疝气痛,跌打损伤,感冒咳嗽,气管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服。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
相关论述

1、《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有行瘀活血,止血,消肿,定痛,辟恶气的功效。主治胃痛,金疮出血,跌扑损伤,瘀血肿痛等。”

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行气活血,健脾,止咳。治风湿性腰痛,跌打瘀痛,心胃气痛。”

3、《广西本草选编》:“根行气止痛,化瘀止咳。主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感冒咳嗽,气管炎。”

4、《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疝气痛。”

5、《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辛、苦,微温。”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心胃气痛:沙糖木根15g。水煎服。

2、治风湿性腰腿痛:沙糖木根30g,走马胎15g。水煎服或浸酒服。(1-2方出自《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

3、治支气管炎,感冒,咳嗽,心胃气痛,疝气痛(沙塘木)根15-60g。水煎服。(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锯断,劈开或切片,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形,长短不一。表面暗紫红色,较光滑,具刀削痕及纵直细槽纹。质坚硬而重,不易折断,锯断面红紫色。气微香,燃烧时香气更浓,味微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芸香科植物山油柑。
形态特征
山油柑又名山柑、长柄山油柑。树高5-15米。树皮灰白色至灰黄色,平滑,不开裂,内皮淡黄色,剥开时有柑橘叶香气,当年生枝通常中空。叶有时呈略不整齐对生,单小叶。叶片椭圆形至长圆形,或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7-18厘米,宽3.5-7厘米,或有较小的,全缘;叶柄长1-2厘米,基部略增大呈叶枕状。花两性,黄白色,径1.2-1.6厘米;花瓣狭长椭圆形,花开放初期,花瓣的两侧边缘及顶端略向内卷,盛花时则向背面反卷且略下垂,内面被毛,子房被疏或密毛,极少无毛。果序下垂,果淡黄色,半透明,近圆球形而略有棱角,径1-1.5厘米,顶部平坦,中央微凹陷,有4条浅沟纹,富含水分,味清甜,有小核4个,每核有1种子;种子倒卵形,长4-5毫米,厚2-3毫米,种皮褐黑色、骨质,胚乳小。花期4-8月,果期8-1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低湿丘陵地及阔叶疏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