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柑草

蜜柑草,中药名。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蜜柑草PhyllanthusussuriensisRupr.etMaxim.[PhyllanthusmatsumuraeHayata]的全草。植物蜜柑草,分布于东北及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地。具有清热利湿,清肝明目之功效。主治黄疸,痢疾,泄泻,水肿,淋病,小儿疳积,目赤肿痛,痔疮,毒蛇咬伤。
别名 夜关门《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地莲子《贵州草药》,鱼鳞草(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鱼眼草、泻胆草《新华本草纲要》。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入胃、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利湿,清肝明目。
主治 黄疸,痢疾,泄泻,水肿,淋病,小儿疳积,目赤肿痛,痔疮,毒蛇咬伤。
蜜柑草
  • 蜜柑草
  • 蜜柑草
蜜柑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蜜柑草

拼音注音
Mì Gān Cǎo
来源

大戟科蜜柑草Phyllanthus matsumurae Hayata,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东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河北。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消食止泻,利胆。主治小便失禁,淋病,黄疸型肝炎,吐血,痢疾。外用治外痔。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全草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蜜柑草

拼音注音
Mì Gān Cǎo
出处

《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蜜柑草全株。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或路旁。分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光滑无毛。茎直立,分枝多,细长。叶互生,有时倾向一方,线形或披针形,长8~20毫米,宽2~5毫米,先端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具短柄:托叶2枚。花小,单性,通常雌雄同株,簇生或单生于叶腋;无花瓣;雄花萼片4,花盘腺体4,分离,与萼片互生,无退化子房;雌花萼片6,花盘腺体6,子房6室,柱头6。蒴果有细柄,下垂,圆形,径约2毫米,褐色,表面平滑。种子三角形,灰褐色,具细瘤点。花期夏、秋。果熟期9~10月。

性味

①苏医《中草药手册》:"微苦,寒。"

②《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淡,凉。"

功能主治

①苏医《中草药手册》:"清热,明目,健胃,止痢,渗湿,利尿。治蛇咬伤,小儿疳积。并治感冒,眼结膜炎,暑热腹泻,痢疾,夜盲症,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

②《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清肝明目,消疳止痢。沿肝炎黄疸,暑热腹泻,红白痢,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外用:捣敷。

复方

治痢疾,肠炎:蜜柑草一两至一两半。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蜜柑草

拼音注音
Mì Gān Cǎo
别名

夜关门、地莲子。

英文名
all-grass of Matsumura Leafflower
出处

出自《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值物蜜柑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llanthus matsumurae Hayata[P.ussuriensis Rupr.et Maxi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地。

原形态

蜜柑草 一年生草本,高15-60cm。全株光滑无毛。茎直立,分枝细长。叶互生,具短柄;托叶小,2枚;叶片条形或披针形,长8-20mm,宽2-5mm,先端尖,基部近圆形。花簇生或单生于叶腋;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雄花萼片4,花盘腺体4,分离,与萼片互生,无退化子房;雌花萼片6,花盘腺本6,子房6室,柱头6。蒴果有细柄,下垂,圆形,直径约2mm,褐色,表面平滑;种子三角形,灰褐色,具细瘤点。花期7-8月,果期9-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15-60cm;茎无毛,分枝细长。叶2列,互生,条形或披针形,长8-20mm,宽2-5mm,顶端尖,基部近圆形,具短柄,托叶小。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腋生。蒴果圆形,具细柄下垂,直径约2mm,表面平滑。气微,味苦、涩。

归经

肝;胃经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清肝明目。主黄疸;痢疾;泄泻;水肿;淋病;小儿疳积;目赤肿痛;痔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草捣敷。

复方

治痢疾,肠炎: 蜜柑草一两至一两半。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各家论述

1.苏医《中草药手册》:治蛇咬伤,小儿疳积。并治感冒,眼结膜炎,暑热腹泻,痢疾,夜盲症,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

2.《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清肝明目,消疳止痢。治肝炎黄疸,暑热腹泻,红白痢,水肿。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蜜柑草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清肝明目。
主治
黄疸,痢疾,泄泻,水肿,淋病,小儿疳积,目赤肿痛,痔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草捣敷。
相关论述

1、《贵州草药》:“清热,利湿、治外痔,吐血,痢疾。”

2、《陕西中草药》:“主治黄疸型肝炎,淋病,小便失禁。”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黄疸型肝炎,鱼眼草30g,茵陈60g。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2、治痢疾、肠炎,蜜柑草30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3、治尿路感染、淋沥涩痛,蜜柑草、车前草、滑石各15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4、治小儿疳积,夜多大便,(蜜柑草)全株与猪肝、夜明砂煲服。(《广西民族药简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药材性状:全草长15-60cm;茎无毛,分枝细长。叶2列,互生,条形或披针形,长8-20mm,宽2-5mm,顶端尖,基部近圆形,具短柄,托叶小。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腋生。蒴果圆形,具细柄下垂,直径约2mm,表面平滑。气微,味苦、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蜜柑草。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5-60cm。全株光滑无毛。茎直立,分枝细长。叶互生,具短柄;托叶小,2枚;叶片条形或披针形,长8-20mm,宽2-5mm,先端尖,基部近圆形。花簇生或单生于叶腋;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雄花萼片4,花盘腺体4,分离,与萼片互生,无退化子房;雌花萼片6,花盘腺体6,子房6室,柱头6。蒴果有细柄,下垂,圆形,直径约2mm,褐色,表面平滑;种子三角形,灰褐色,具细瘤点。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及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