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芽半支

珠芽半支,中药名。为景天科植物珠芽景天SedumbulbiferumMakino的全草。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截疟之功效。用于热毒痈肿,牙龈肿痛,毒蛇咬伤,血热出血,外伤出血,疟疾。
别名 -
药味 味酸、涩
药性
归经 味酸、涩,性凉。归肺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截疟。
主治 用于热毒痈肿,牙龈肿痛,毒蛇咬伤,血热出血,外伤出血,疟疾。
珠芽半支
  • 珠芽半支
  • 珠芽半支
珠芽半支
拼音注音
Zhū Yá Bàn Zhī
别名

狗牙菜、狗牙瓣、小箭草、零余子景天、珠芽石板菜、零余子佛甲草。

出处

《百草镜》载各种半支,有七十二种,其中不少为景大科景天属植物,本种可能为其中之一。

来源

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珠芽景天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dum bulbiferum Makino[S.alfredii Hance var.bulbiferum(Makino)Frod.]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平地、田野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态

珠芽景天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7-22cm。茎基部分枝,直立或横卧,生须根。茎下部叶常对生,上部叶互生,卵状匙形或匙状倒披针形,长10-15mm,宽2-4mm,先端钝,基部渐狭,有短距,叶腋内常生球形、肉质小珠芽,落地后能生成新的植株。聚伞状花序,常有3分枝,每分枝再成二歧分枝;花无梗;萼片5,披针形至倒披针形,长3-4mm,先端钝,有短距;花瓣5,黄色,披针形,长4.5-5mm,宽1.25mm,先端有短尖;雄蕊10,2轮,较花瓣短;心皮5,略叉开,基部lmm合生。蓇葖果,呈星状排列。种子长圆形,有乳头状突起,无翅。花期4-5月,果期6-7。

归经

肝经

性味

酸;涩;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截疟。主热毒痈肿;牙龈肿痛;毒蛇咬伤;血热出血;外伤出血;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24g;或浸酒。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珠芽半支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截疟。
主治
用于热毒痈肿,牙龈肿痛,毒蛇咬伤,血热出血,外伤出血,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24g;或浸酒。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散寒,理气,止痛,截疟。主治食积腹痛,风湿瘫痪,疟疾。”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疮肿:鲜狗牙菜适量。加盐少许,捣烂敷患处。

2、治毒蛇咬伤:鲜狗牙菜60g,鲜半边莲60g。捣烂绞汁内服,并以渣敷伤处。

3、治火牙:鲜狗牙菜30g,鸭蛋1个。加盐少许煮食。

4、治肺热咯血:鲜狗牙菜30g,吉祥草30g。水煎服。(1-4方出自《四川中药志》1979年)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景天科植物珠芽景天。
形态特征
珠芽景天又名:马尿花。多年生草本。根须状。茎高7-22厘米,茎下部常横卧。叶腋常有圆球形、肉质、小形珠芽着生。基部叶常对生,上部的互生,下部叶卵状匙形,上部叶匙状倒披针形,长10-15毫米,宽2-4毫米,先端钝,基部渐狭。花序聚伞状,分枝3,常再二歧分枝;萼片5,披针形至倒披针形,长3-4毫米,宽达1毫米,有短距,先端钝;花瓣5,黄色,披针形,长4-5毫米,宽1.25毫米,先端有短尖;雄蕊10,长3毫米;心皮5,略叉开,基部1毫米合生,全长4毫米,连花柱长1毫米在内。花期4-5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平地、田野阴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