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叶榕叶

斜叶榕叶,中药名。为桑科植物斜叶榕FicustinctoriaForst.f.subsp.gibbosa(Bl.)Corner的叶。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祛痰止咳,活血通络之功效。常用于咳嗽,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别名 半边刀
药味 味苦、涩
药性
归经 味苦、涩,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痰止咳,活血通络。
主治 用于咳嗽,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斜叶榕叶
  • 斜叶榕叶
  • 斜叶榕叶
斜叶榕叶
拼音注音
Xié Yè Rónɡ Yè
别名

半边刀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斜叶榕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tinctoria Forst.f.subsp.gibbosa(B1.)Corner[F.gibbosaB1.]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分布于山地林中或旷地、水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乔木,高5-20m。全株有乳汁。单叶互生;叶柄粗短,长6-15mm;托叶卵状披针形,略弯曲,长约7mm;叶片革质,变异很大,通常两侧不对称,斜菱状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4-17cm,宽3-6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钝,一边稍阔,全缘或中部以上有波状角;叶背略粗糙,有微小的瘤状突起体,基出脉3条,侧脉5-7对,网脉在背面稍明显。隐头花序,花序托单生或成对腋生,扁球形或球状梨形,直径5-8mm,成熟时黄色,顶部有脐状突起,下端聚狭成柄,长5-10mm,微被柔毛;基部有少数苞片;雄花、瘿花着生于同一花序托内壁,雄花生于近口部,花被片4-6;雄蕊1,花丝短,有退化雌蕊;瘿花花被片与雄花相似,子房近球形,花柱侧生;雌花着生于另一植株花序托内,花被片4,子房斜卵形,略具乳头状突起,花柱侧生。瘦果。花、果期全年。

性味

苦;涩;性平

功能主治

祛痰止咳;活血通络。主咳嗽;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斜叶榕叶

功效作用

功能
祛痰止咳,活血通络。
主治
用于咳嗽,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
相关论述
《广西本草选编》:“豁痰镇咳,祛风通络。主治支气管炎,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支气管炎:斜叶榕鲜叶30-60g。水煎,冲冰糖30g服。

2、治风湿关节炎:斜叶榕鲜叶30-60g。水煎,冲酒服。并用鲜叶适量,水煎熏洗。

3、治跌打损伤:用斜叶榕鲜叶捣烂,酒炒外敷。(1-3方出自《广西本草选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夏季采,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桑科植物斜叶榕。
形态特征
小乔木,幼时多附生,树皮微粗糙,小枝褐色。叶薄革质,排为两列,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8-13厘米,宽4-6厘米,顶端钝或急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一侧稍宽,两面无毛,背面略粗糙,网脉明显,干后网眼深褐色,基生侧脉短,不延长,侧脉5-8对,两面凸起,叶柄粗壮,长8-10毫米;托叶钻状披针形,厚,长5-10毫米。榕果球形或球状梨形,单生或成对腋生,直径约10毫米,略粗糙,疏生小瘤体,顶端脐状,基部收缩成柄,柄长5-10毫米,基生苞片3,卵圆形,干后反卷;总梗极短;雄花生榕果内壁近口部,花被片4-6,白色,线形,雄蕊1枚,基部有退化的子房;瘿花与雄花花被相似,子房斜卵形,花柱侧生;雌花生另一植株榕果内,花被片4,线形,质薄,透明。瘦果椭圆形,具龙骨,表面有瘤体,花柱侧生,延长,柱头膨大。花果期冬季至翌年6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林中或旷地、水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