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小紫菀

太白小紫菀,中药名。为菊科植物垂头菊CremanthodiumhookeriiClarke的全草。分布于陕西、甘肃及青海等地。具有化痰止咳之功效。用于咳喘多痰,肺痈。
别名 太白菊、小紫菀
药味 味苦、辛
药性
归经 味苦、辛,性平。归肺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化痰止咳。
主治 用于咳喘多痰,肺痈。
太白小紫菀
  • 太白小紫菀
  • 太白小紫菀
太白小紫菀

《中药大辞典》:太白小紫菀

拼音注音
Tài Bái Xiǎo Zǐ Wǎn
出处

《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垂头菊全株

生境分布

生于高山草坡或山顶。分布陕西、青海、甘肃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小草本,高20~25厘米。茎单生,直立,细弱,有沟纹。基生叶肾形,长2~3厘米,边缘有钝齿,叶柄长3~10厘米;茎生叶1片,叶柄基部膨大为鞘状。头状花序单一,放射状,有线形小苞2~3片;花暗紫色;舌状花雌性,管状花两性;冠毛丰富,长5毫米.瘦果长4毫米,结果后花序头俯垂。

性味

辛苦,平。

功能主治

化痰止咳,宽胸利气治痰喘咳嗽,气管炎,肺结核,肺痈,劳伤,头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太白小紫菀

拼音注音
Tài Bái Xiǎo Zǐ Wǎn
英文名
all-grass of Hooker cremanthodium
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垂头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emanthodium hookerii Clarke[Ligu-laria hookerii (C.B.Clarke) Hand.- Mazz.]

采收和储藏:夏季开花时采收,阴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高山草坡或山顶。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原形态

垂头菊 多年生小草本,高20-25cm。茎直立,单生,细弱,有沟纹。基生叶肾形,长2-3cm,边缘有钝 齿;叶柄长3-10cm;茎生叶1片,叶柄基部膨大成鞘状。头状花序单一,放射状,有线形小苞2-3片;花暗紫色;舌状花雌性,管状花两性。瘦果长约4mm,结果后花序头俯垂;冠毛丰富,长约5mm。花期夏季。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化痰止咳。主痰喘咳嗽;肺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太白小紫菀

功效作用

功能
化痰止咳。
主治
用于咳喘多痰,肺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
相关论述
《陕西中草药》:“化痰止咳,宽胸利气,通窍生津。主治咳喘咳嗽,气管炎,肺结核,肺痈,劳伤,头痛。”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小儿咳嗽:太白小紫菀、柴胡、紫菀、党参各3g。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开花时采收,阴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垂头菊。
形态特征
垂头菊又名:细茎橐吾。多年生小草本,高20-25cm。茎直立,单生,细弱,有沟纹。基生叶肾形,长2-3cm,边缘有钝齿;叶柄长3-10cm;茎生叶1片,叶柄基部膨大成鞘状。头状花序单一,放射状,有线形小苞2-3片;花暗紫色;舌状花雌性,管状花两性。瘦果长约4mm,结果后花序头俯垂;冠毛丰富,长约5mm。花期夏季。
分布区域
分布于陕西、甘肃及青海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高山草坡或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