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交藤

夜交藤,中药名。为蓼科植物何首乌Fallopiamultiflora(Thunb.)Harald.的藤茎或带叶的藤茎。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养心安神,祛风,通络之功效。用于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别名 夜交藤
药味
药性
归经 肝经,心经
分类 祛风湿药
产地 贵州
功能 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主治 用于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夜交藤
  • 夜交藤
  • 夜交藤
  • 夜交藤
夜交藤

《中药大辞典》:夜交藤

拼音注音
Yè Jiāo Ténɡ
别名

棋藤(《南京民间药草》),首乌藤(《江苏植药志》)。

出处

《本经逢原》

来源

为蓼科植物何首乌藤茎带叶藤茎。带叶的藤茎,于夏、秋采取。但商品大都用藤茎,于秋季叶落后割取,除去细枝、残叶,切成长约70厘米的段落,捆成把,晒干。

生境分布

主产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何首乌"条。

性状

干燥的藤茎呈细长圆柱状,通常扭曲,有时分枝,直径3~7毫米。表面紫褐色,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和节,并散生红色小斑点,栓皮菲薄,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鹿,易折断,断面皮部棕红色,木部淡黄色,木质部呈放射状,中央为白色疏松的髓部。气无,味微苦涩。以粗壮均匀、外表紫褐色者为佳。

四川商品为干燥的带叶嫩茎。茎细,黄绿色或黄褐色,叶多皱缩。

化学成分

茎含蒽醌类,主要为大黄素、大黄酚或大黄素甲醚,均以结合型存在。

炮制

清水洗净,稍浸泡,捞出,润透后,切段,晒干。

归经

入心、肝经。

①《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②《四川中药志》:"入肝、肾二经。"

性味

甘微苦,平。

①《本草再新》:"味苦,性温,无毒。"

②《饮片新参》:"苦涩微甘。"

③《陕西中草药》:"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养心,安神,通络,祛风。治失眠,劳伤,多汗,血虚身痛,痈疽,瘰疬,风疮疥癣。

①《纲目》:"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

②《本草再新》:"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

③《本草正义》:"治夜少安寐。"

④《饮片新参》:"养肝肾,止虚汗,安神催眠。"

⑤《安徽药材》:"消痈肿、瘰疬和痔疮。"

⑥《陕西中草药》:"祛风湿,通经络。治失眠,多汗,贫血,周身酸痛,疥癣等皮肤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复方

①治彻夜不寐,间日轻重,如发疟:夜交藤(切)四钱,真珠母八钱,龙齿二钱,柴胡(醋炒)一钱,薄荷一钱,生地六钱,归身二钱,白芍(酒炒)一钱五分,丹参二钱,柏子仁二钱,夜合花二钱,沉香五分,红枣十枚。水煎服。(《医醇媵义》甲乙归脏汤)

②治腋疽:首乌藤、鸡屎藤叶各适量。捣烂,敷患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痔疮肿痛:首乌藤、假蒌叶、杉木叶各适量。煎水洗患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各家论述

《本草正义》:"夜交藤,濒湖止称茎叶治风疮疥癣,作浴汤甚效,今以治夜少安寐,盖取其能引阳入阴耳。然不寐之源,亦非一端,苟不知从病源上着想,而惟以此为普通用品,则亦无效。但止堪供佐使之助,因是调和阴阳者,故亦有利无害。"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夜交藤

拼音注音
Yè Jiāo Ténɡ
别名

棋藤、首乌藤

出处

出自《本经逢原》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藤茎或带叶的藤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割带叶藤茎,或秋、冬采割藤茎,除支残叶,捆成把,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缠绕藤本。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茎基部略呈木质,中空。叶互生;具长柄;托叶鞘膜质,褐色;叶片狭卵形或心形,长 4-8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缘或微带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光滑无毛。圆锥花序。小花梗具节,基都具膜质苞片;花小,花被绿白色,5裂,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不等长,短于花被;雌蕊1,柱头3裂,头状。瘦果椭圆形,有3棱,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具明显的3翅。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性状

性状鉴别 藤茎长圆柱形,稍扭曲,长短不一,直径3-7mm。表面棕红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明显扭曲的纵皱纹及细小圆形皮孔。节部略膨大,有分枝痕。外皮菲薄,剥离。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红色,木部淡黄色,导管孔明显,中央为白色疏松的髓部。气无,味微苦、涩。

以枝条粗壮、均匀、外皮棕红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含棕色色素的细胞。皮层较薄。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伴有少数石细胞群,纤维壁甚厚,木化。韧皮部较宽,束中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髓部小。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化学成分

藤茎中含大黄素(emodim),大黄素甲醚(Phy scion)A即是大黄素-百-葡萄糖甙(emodin-8-β-D-glucopyranos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1]。还含夜交藤乙酰本甙(polygoacetophenoside)即是2,3,4,6-四羟基乙酸苯-3-O-葡萄糖甙(2,3,4,6-tetrahydroxy acetoPheone-3-O-β-D-glucopyranoside)[2].

药理作用

有镇静和泻下作用。

炮制

清水洗净,稍浸泡,捞出,润透后,切段,晒干。

归经

心;肝经

性味

甘;微苦;性平

注意

燥狂属实火者慎服。

功能主治

养心安神;祛风;通络。主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各家论述

1.《本草正义》:夜交藤,濒湖止称茎叶治风疮疥癣,作浴汤甚效,今以治夜少安寐,盖取其能引阳入阴耳,然不寐之源,亦非一端,苟不知从病源上着想,而惟以此为普通用品,则亦无效。但止堪供佐使之助,因是调和阴阳者,故亦有利无害。

2.《纲目》: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

3.《本草再新》: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

4.《本草正义》:治夜少安寐。

5.《饮片新参》:养肝肾,止虚汗,安神催眠。

6.《安徽药材》:消痈肿、瘰疬和痔疮。

7.《陕西中草药》:祛风湿,通经络。治头眠,多汗,贫血,周身酸痛,疥癣等皮肤病。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夜交藤

功效作用

功能
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主治
用于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药理作用

1、镇静催眠作用。

2、降脂作用。

相关论述

1、《纲目》:“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

2、《本草再新》:“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复方夜交藤片:用于神经衰弱,头昏失眠。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

药膳食疗:

安眠甜汤:

功效:具有开胃益脾、补充元气、养血的功效,适合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者饮用。

原材料:夜交藤6g,酸枣仁6g。小麦60g,荔枝肉10g,大枣8颗,砂糖适量。

做法:大枣去核,夜交藤切碎,与酸枣仁装入纱布袋中,然后将纱布袋与大枣、小麦一同放入砂锅中,加适量的水煮沸后,转小火续煮30分钟左右。然后,将纱布袋及小麦捞出,最后再放入荔枝肉、砂糖,略煮一下即可。

用法:随意饮用。砂糖的量可根据个人口味决定,但不宜放太多。

相关配伍

1、治虚烦失眠多梦:(1)夜交藤30g,水煎服。(2)夜交藤30g,珍珠母30g,丹参9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2、治皮肤瘙痒:夜交藤、苍耳子各适量,煎水外洗。(《安徽中草药》)

3、治腋疽:首乌藤、鸡屎藤叶各适量。捣烂,敷患处。

4、治痔疮肿痛:首乌藤、假篓叶、杉木叶各适量。煎水洗患处。(3-4方出自《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采割带叶藤茎,或秋、冬采割藤茎,除去残叶,捆成把,晒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润或浸润,切段,干燥。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藤茎长圆柱形,稍扭曲,长短不一,直径3-7mm。表面棕红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明显扭曲的纵皱纹及细小圆形皮孔。节部略膨大,有分枝痕。外皮菲薄,可剥离。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红色,木部淡黄色,导管孔明显,中央为白色疏松的髓部。气无,味微苦、涩。以枝条粗壮,均匀,外皮棕红色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蓼科植物何首乌。
形态特征
何首乌又名:野苗、交茎、交藤、桃柳藤、夜合、赤葛、九真藤、芮草、蛇草、金香草、多花蓼。多年生草本。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茎缠绕,长2-4米,多分枝,具纵棱,无毛,微粗糙,下部木质化。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毫米。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分枝开展,具细纵棱,沿棱密被小突起;苞片三角状卵形,具小突起,顶端尖,每苞内具2-4花;花梗细弱,长2-3毫米,下部具关节,果时延长;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绿色,花被片椭圆形,大小不相等,外面3片较大背部具翅,果时增大,花被果时外形近圆形,直径6-7毫米;雄蕊8,花丝下部较宽;花柱3,极短,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长2.5-3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