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把草

刷把草,中药名。为柳叶菜科植物滇藏柳叶菜EpilobiumwallichianumHausskn.的全草。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疏风清热,利湿止泻,活血接骨之功效。用于风热头痛,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腹泻,闭经,疮痈肿毒,跌打骨折。

别名 怀胎草、山柳叶菜《曲靖专区中草药》、无风自动草《云南中草药选》
药味 味辛、淡
药性
归经 味辛、淡,性平。归肺、肝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疏风清热,利湿止泻,活血接骨。
主治

用于风热头痛,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腹泻,闭经,疮痈肿毒,跌打骨折。

刷把草
  • 刷把草
  • 刷把草
刷把草

《中药大辞典》:刷把草

拼音注音
Shuā Bǎ Cǎo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柳叶莱科植物喜马拉雅柳叶菜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坡地向阳处或半阴处。分布我国西南及西藏等地。

原形态

直立草本,高可达60厘米,有分枝。主根粗短,须根细。茎圆柱形,中空,绿色,有2槽,槽中生柔毛。单叶对生;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2~6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渐尖,边缘具细齿,基部渐狭,两面光滑;无柄或近于无柄。花单生叶腋;具长梗;花萼深4裂,裂片披针形;花瓣4枚,倒卵形,先端凹;雄蕊8,不等长,花丝短,花药藏于花冠之内;子房下位,4室,柱头4裂。蒴果细长,长可达6厘米,宽约1.5毫米;种子多数,小形;顶端具一束白色丝状毛。花期夏季。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平,味淡,无毒。"

功能主治

《四川中药志》:"治喉头肿痛,咳嗽声嘶,风热头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临床应用

治疗腹泻:取刷把草全草3两,切碎,加水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每日3次分服,连服2~3日,小儿酌减。所治肠炎34例,全部治愈;急性菌痢10例,治愈5例;单纯性消化不良10例,治愈8例。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刷把草

拼音注音
Shuā Bǎ Cǎo
别名

怀胎草、山柳叶菜、无风自动草

英文名
Herb of Himalayan Willow weed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柳叶菜科植物滇藏柳叶菜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pilobium himalayense Hausskn.[E.himalayense Haussk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0-4000m的林缘、坡地向阳处或半阴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60cm。主根粗短,须根细。茎圆柱形,中空,常呈紫红色,棱线不明显,周围被曲柔毛及腺毛;有分枝。无基生叶,茎生叶对生,上部的互生,绿以,花期常变红色;无柄或近于无柄;叶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2-6cm,宽0.5-1.5cm,先端渐尖,边缘具细齿,基部渐狭,两面光滑,仅脉上及边缘被曲柔毛。花两性,单生于叶腋,具长梗;花萼深4裂,裂征披针形;花瓣4,淡紫色或紫红色,倒卵形,先端凹;雄蕊8,不等长,花丝短,花药藏于花冠内;子房下位,4室,柱头4裂。蒴果细长,长可达6cm,宽约1.5mm;种子多数,小型;先端具1束白色丝状毛。花期7-8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根10数条,丛生,稍肉质。茎有分枝,圆柱状,基部叶对生,上部渐互生,叶片狭卵形,长2-6cm,宽0.5-1.5cm,先端尖,边缘具细齿,近无柄。花单生于上部叶腋内,红色,萼4,管细长,具长柄。蒴果细长,种子多数,顶端具1束白色丝状毛。

归经

归肺;肝经

性味

味辛;淡;性平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利湿止泻;活血接骨。主风热头痛;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腹泻;闭经;疮痈肿毒;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四川中药志》:治喉头肿痛,咳嗽声嘶,风热头昏。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刷把草

功效作用

功能

疏风清热,利湿止泻,活血接骨。

主治

用于风热头痛,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腹泻,闭经,疮痈肿毒,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相关论述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治喉头肿痛,咳嗽声嘶,风热头昏。”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喉头炎:怀胎草12g,虎掌草6g,生姜6g。水煎服,并用怀胎草根研细,口含。

2、治刀伤化脓及烂头疮:怀胎草适量,研细粉,外撒;或用鲜怀胎草捣烂外包。

3、治筋伤骨折:怀胎草、刺五加、刺脑苞、小被单草、苎麻根、糯米草各适量。捣烂,兑白酒外包,7天换1次药。

4、治刀伤:怀胎草适量,捣烂,兑红糖外包。(1-4方出自《曲靖专区中草药》)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10数条,丛生,稍肉质。茎有分枝,圆柱状,基部叶对生,上部渐互生,叶片狭卵形,长2-6cm,宽0.5-1.5cm,先端尖,边缘具细齿,近无柄。花单生于上部叶腋内,红色,萼4,管细长,具长柄。蒴果细长,种子多数,顶端具1束白色丝状毛。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柳叶菜科植物滇藏柳叶菜。

形态特征

滇藏柳叶菜又名:喜马拉雅柳叶菜、喜山柳叶菜。多年生草本,直立或上升,自茎基部生出多叶的根出条。茎高15-80厘米,粗2-6毫米,四棱形,不分枝或分枝,花序上被曲柔毛与腺毛,花序以下除有(2-)4条毛棱线外无毛。叶对生,花序上的互生,在茎上常排列很稀疏,长圆形、狭卵形或椭圆形,长2-6厘米,宽0.6-2.5厘米,纸质,先端钝圆或锐尖,基部近圆形、近心形或宽楔形,边缘每边有10-25枚细锯齿,侧脉每侧4-6条,下面隆起,脉上与边缘有毛。花序下垂,被混生的曲柔毛与腺毛。花通常多少下垂;花蕾卵状或近球状卵形,长3-6毫米,径2-3毫米,子房长1.8-4厘米,被混生的曲柔毛与腺毛;花梗长0.4-1.2厘米;花管长0.8-2毫米,径1.5-3毫米,喉部有一环毛;萼片披针状长圆形,长4-8毫米,宽1-2毫米,被稀疏的曲柔毛与腺毛。花瓣粉红色至玫瑰紫色,倒心形,长5.5-13毫米,宽3-6.5毫米,先端凹缺深0.7-1.2毫米;花药长圆状,长0.8-1.4毫米,宽0.3-0.6毫米;花丝外轮的长3.5-6.2毫米,内轮的长1.5-3.2毫米,花柱长4-8.5毫米,直立,基部通常有稀疏的白毛;柱头头状至宽棍棒状,长0.8-2毫米,径0.8-1.8毫米,开花时稍伸出花药。蒴果长3.8-7.5厘米,疏被曲柔毛与腺毛;果梗长1-2.5厘米。种子长圆倒卵状,长0.9-1毫米,径0.3-0.4毫米,顶端有短的喙,褐色,表面具乳突;种缨污白色,长6-7毫米,易脱落。花期(5-)7-8月,果期8-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道地产区

四川、云南、西藏。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300-4000m的林缘、坡地向阳处及半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