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骨皮

土地骨皮是大青根的一个别名。大青根,中药名。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青ClerodendrumcyrtophyllumTurcz.的根。分布于华东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流感,感冒高热,乙脑,流脑,腮腺炎,血热发斑,麻疹肺炎,黄疸型肝炎,热泻热痢,风湿热痹,头痛,咽喉肿痛,风火牙痛,睾丸炎。

别名 淡婆婆、山漆、地骨皮、假青根、臭根、野地骨、土地骨皮、路边青、羊咪青、大叶地骨皮、臭婆根、土骨皮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归心、肝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用于流感,感冒高热,乙脑,流脑,腮腺炎,血热发斑,麻疹肺炎,黄疸型肝炎,热泻热痢,风湿热痹,头痛,咽喉肿痛,风火牙痛,睾丸炎。

土地骨皮
  • 土地骨皮
  • 土地骨皮
土地骨皮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用于流感,感冒高热,乙脑,流脑,腮腺炎,血热发斑,麻疹肺炎,黄疸型肝炎,热泻热痢,风湿热痹,头痛,咽喉肿痛,风火牙痛,睾丸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药理作用

抗内毒素作用。

相关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治偏头风。”

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散瘀止血。治肠炎,菌痢,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感冒发热,齿龈出血。”

3、《广西本草选编》:“清热解毒,凉血。主治菌痢,黄疸,扁桃体炎,腮腺炎,急性喉炎,牙周炎,预防流脑,偏头痛。”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感冒:大青鲜根30g,连翘、板蓝根各9g,甘草3g。水煎,分2次服。(《福建药物志》)

2、治乙脑、感冒发热、腮腺炎:大青根60g。水煎服。每日2剂。(《江西草药》)

3、治高热头痛等症:大青根15-30g,生石膏45-60g。水煎服。(《中医药研究汇编》)

4、治麻疹以后之烦乱,咳嗽痰多:大青根30g,淡竹叶(有小块根者)15g,桑叶6g,栀子15g。煎汁代茶。(《中医药研究资料汇编》)

5、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大青根、美丽胡枝子各15g。酒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6、治热痢:大青根15-2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马鞭草科植物大青。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1-10米;幼枝被短柔毛,枝黄褐色,髓坚实;冬芽圆锥状,芽鳞褐色,被毛。叶片纸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20厘米,宽3-9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通常全缘,两面无毛或沿脉疏生短柔毛,背面常有腺点,侧脉6-10对;叶柄长1-8厘米。伞房状聚伞花序,生于枝顶或叶腋,长10-16厘米,宽20-25厘米;苞片线形,长3-7毫米;花小,有桔香味;萼杯状,外面被黄褐色短绒毛和不明显的腺点,长3-4毫米,顶端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长约1毫米;花冠白色,外面疏生细毛和腺点,花冠管细长,长约1厘米,顶端5裂,裂片卵形,长约5毫米;雄蕊4,花丝长约1.6厘米,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子房4室,每室1胚珠,常不完全发育;柱头2浅裂。果实球形或倒卵形,径5-10毫米,绿色,成熟时蓝紫色,为红色的宿萼所托。花果期6月至次年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东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道地产区

华东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平原、路旁、丘陵、山地林下或溪谷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