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花草

钟花草,中药名。为爵床科植物钟花草Codonacanthuspauciflorus(Nees)Nees的全草。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具有清心火,活血通络之功效。用于口舌生疮,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别名 -
药味 味苦、微辛
药性
归经 味苦、微辛,性凉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心火,活血通络。
主治 用于口舌生疮,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钟花草
  • 钟花草
  • 钟花草
钟花草
拼音注音
Zhōnɡ Huā Cǎo
别名

青木香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钟花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donacanthus pauiflorus (Nees )Nees [Asystasia pauciflora Nees; Codonocanthus acuminatus Nees]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原形态

钟花草 草本,高20-50cm。通常不分枝,被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5-10mm;叶片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长3-8cm,宽2-4.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渐狭,两面均被微柔毛,全缘或有时呈不明显的浅波状。花序总状,或因分枝而成开展的圆锥形序,每节通常具2花,节间长达1.5cm;苞片和小苞片微小;花梗长1-3mm;花萼裂片5,三角状披针形,长1-1.5mm;花冠白色或淡紫色,钟状,长约7.5mm,无毛,冠桅裂片卵形或长圆形,下部偏斜,裂片5,几相等;雄蕊2;花丝很短,内藏,退化雄蕊2。蒴果长12-14mm。种子4颗,下部实心似短柄状。花期10月。

性味

味苦;微辛;性凉

功能主治

清心火;活血通络。主口舌生疮;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钟花草

功效作用

功能
清心火,活血通络。
主治
用于口舌生疮,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爵床科植物钟花草。
形态特征
纤细草本,茎直立或基部卧地,通常多分枝,被短柔毛。叶薄纸质,椭圆状卵形或狭披针形,长6-9厘米或过之,宽2-4.5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常急尖,边全缘或有时呈不明显的浅波状,两面被微柔毛;侧脉纤细,每边5-7条;叶柄长5-10毫米。花序疏花;花在花序上互生,相对的一侧常为无花的苞片;花梗长1-3毫米;萼长约2毫米;花冠管短于花檐裂片,下部偏斜,花冠白色或淡紫色,无毛,长7-8毫米,冠檐裂片5,卵形或长卵形,后裂片稍小。雄蕊2,花丝很短,内藏,退化雄蕊2。蒴果长1.5厘米。下部实心似短柄状。花期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密林下或潮湿山谷溪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