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三点金草

小叶三点金草,中药名。为豆科植物小叶三点金草Desmodiummicrophyllum(Thunb.)DC.的全草。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利湿,止咳平喘,消肿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石淋,胃痛,黄疸,痢疾,咳嗽,哮喘,小儿疳积,毒蛇咬伤,痈疮瘰疬,漆疮,痔疮。

别名 碎米柴、漆大伯、天小豆、马尾藤、狮子草、辫子草、马尾草、细鞭打、消黄散、细叶兰、逍遥草、斑鸠窝、散风散、马龙通、地盘茶、斑鸠鼻、小木通、路路星、太阳草、红梗草、大叶关门草、消毒草、红漆筋、红关门、红盲
药味 味甘、苦
药性
归经 味甘、苦,性凉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利湿,止咳平喘,消肿解毒。
主治

用于石淋,胃痛,黄疸,痢疾,咳嗽,哮喘,小儿疳积,毒蛇咬伤,痈疮瘰疬,漆疮,痔疮。

小叶三点金草
  • 小叶三点金草
  • 小叶三点金草
小叶三点金草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止咳平喘,消肿解毒。

主治

用于石淋,胃痛,黄疸,痢疾,咳嗽,哮喘,小儿疳积,毒蛇咬伤,痈疮瘰疬,漆疮,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药理作用

1、水煎液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微弱的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

1、《云南中草药》:“消炎止血,利湿通络。治肾、膀胱结石,慢性胃炎,发热。”

2、《全国中草药汇编》:“健脾利湿,止咳平喘,解毒消肿。治小儿疳积,黄疸,痢疾,咳嗽,哮喘,支气管炎;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疮溃烂,漆疮,痔疮。”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急性黄疸型肝炎,体虚自汗:小叶三点金全草15-30g,黄毛耳草30g。水煎服。

2、治慢性气管炎、哮喘:小叶三点金全草30-60g。水煎,每日分4次服。

3、治肺结核咳嗽、咯血,颈淋巴结结核:小叶三点金全草15-30g。水煎服。(1-3方出自《湖南药物志》)

4、治小儿疳积:小叶三点金30g,雪见草15g,鸡肝1具。水炖,服汤食肝。(《江西草药》)

5、治痔疮:碎米柴60g。煎水熏洗。

6、治漆疮:碎米柴60g。煎水,待温洗患处。(5-6方出自《江西民间草药》)

7、治毒蛇咬伤:鲜辫子草适量,捣烂外敷,同时用鲜品30-60g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8、治烧烫伤:小叶三点金全草研末,油调搽。(《湖南药物志》)

附注

1、全草含生物碱、甙类、三萜、香豆精、蛋白质、脂肪、树脂、挥发油、鞣质、醣类。种子含油脂和淀粉。

2、本品水浸物有极显著的镇咳作用,石油醚和醇提取物则没有此作用;水浸剂对组织胺性哮喘有明显预防作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小草多缠绕成团。根粗壮有分枝,木化。茎较细,小叶3,顶端小叶较大,2-9mm,可达17mm,宽约4mm,椭圆形,先端圆形具短尖,基部圆形,全缘,绿色,下表面具柔毛,两侧小叶很小。有时可见总状花序或荚果,荚果长8-16mm,直径约3mm,有荚节2-4,节处有缢缩,表面被短毛。气特异。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豆科植物小叶三点金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纤细,多分枝,直立或平卧,通常红褐色,近无毛;根粗,木质。叶为羽状三出复叶,或有时仅为单小叶;托叶披针形,长3-4毫米,具条纹,疏生柔毛,有缘毛;叶柄长2-3毫米,疏生柔毛;如为单小叶,则叶柄较长,长3-10毫米;小叶薄纸质,较大的为倒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12毫米,宽4-6毫米;较小的为倒卵形或椭圆形,长只有2-6毫米,宽1.5-4毫米,先端圆形,少有微凹入,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全缘,侧脉每边4-5条,不明显,不达叶缘,上面无毛,下面被极稀疏柔毛或无毛;小托叶小,长0.2-0.4毫米;顶生小叶柄长3-10毫米,疏被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被黄褐色开展柔毛;有花6-10朵,花小,长约5毫米;苞片卵形,被黄褐色柔毛;花梗长5-8毫米,纤细,略被短柔毛;花萼长4毫米,5深裂,密被黄褐色长柔毛,裂片线状披针形,较萼筒长3-4倍;花冠粉红色,与花萼近等长,旗瓣倒卵形或倒卵状圆形,中部以下渐狭。具短瓣柄,翼瓣倒卵形,具耳和瓣柄,龙骨瓣长椭圆形,较翼瓣长,弯曲;雄蕊二体,长约5毫米;子房线形,被毛。荚果长12毫米,宽约3毫米,腹背两缝线浅齿状,通常有荚节3-4,有时2或5,荚节近圆形,扁平,被小钩状毛和缘毛或近于无毛。有网脉。花期5-9月,果期9-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道地产区

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地或灌木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