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根

无花果根,中药名。为桑科榕属植物无花果FicuscaricaL.的根。植物无花果,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之功效。主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痔疮,瘰疬,筋骨疼痛。
别名 -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平。入肝、脾、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 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痔疮,瘰疬,筋骨疼痛。
无花果根
  • 无花果根
  • 无花果根
无花果根

《中药大辞典》:无花果根

拼音注音
Wú Huā Guǒ Gēn
出处

《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

桑科植物无花果,秋后采收。

原形态

详"无花果"条。

功能主治

治筋骨疼痛,痔疮,瘰疬。

⑦《生草药性备要》:"治火病。"

②《重庆草药》:"发乳,治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复方

①治筋骨疼痛,风湿麻木:无花果根或果,炖猪精肉或煮鸡蛋食。(《湖南药物志》)

②治喉痒:无花果根去祖皮,打碎,开水泡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颈淋巴结核:鲜无花果根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无花果根

拼音注音
Wú Huā Guǒ Gēn
出处

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无花果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caric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现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资源分布:原产于亚洲西部及地中海地区。

原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10m。全株具乳汁;多分枝,小枝粗壮,表面褐色,被稀短毛。叶互生;叶柄长2-5cm,粗壮;托叶卵状披针形,长约1cm,红色;叶片厚膜质,宽卵形或卵圆形,长10-24cm,宽8-22cm,3-5裂,裂片卵形,边缘有不规则钝齿,上面深绿色,粗糙,下面密生细小钟乳体及黄褐色短柔毛,基部浅心形,基生脉3-5条,侧脉5-7对。雌雄异株,隐头花序,花序托单生于叶腋;雄花和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雄花生于内壁口部,雄蕊2,花被片3一4;瘿花花柱侧生、短;雌花生在另一花序托内,花被片3-4,花柱侧生,柱头2裂。榕果(花序托)梨形,成熟时长3-5cm,呈紫红色或黄绿色,肉质,顶部下陷,基部有3苞片。花、果期 8-11月。

性味

甘;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痔疮;痈疽;瘰疬;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治火病。

2.《重庆草药》:发乳,治痔疮。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无花果根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
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痔疮,瘰疬,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药理作用
对皮肤有光活性。
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治火病。”

2、《本草求原》:“清火热。”

3、《重庆草药》:“发乳,治痔疮。”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咳嗽,咽干喉痛,用(无花果)根皮。每日12-15g,作煎剂口服。(《本草钩沉》)

2、治痈疽,无花果根、狗脚脂、紫竹、马鞭草。煎水洗。(《湖南药物志》)

3、治颈淋巴结结核,鲜无花果根30g,青壳鸭蛋1个(将蛋壳轻打裂痕)。酒水各半煎服。(《福建药物志》)

4、治小儿蛔虫,钩虫,无花果根60g。煎浓汤,早晨空腹1次服下。(《食物中药与便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桑科榕属植物无花果。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10米。全株具乳汁;多分枝,小枝粗壮,表面褐色,被稀短毛。叶互生;叶柄长2-5厘米,粗壮;托叶卵状披针形,长约1厘米,红色;叶片厚膜质,宽卵形或卵圆形,长10-24厘米,宽8-22厘米,3-5裂,裂片卵形,边缘有不规则钝齿,上面深绿色,粗糙,下面密生细小钟乳体及黄褐色短柔毛,基部浅心形,基生脉3-5条,侧脉5-7对。雌雄异株,隐头花序,花序托单生于叶腋;雄花和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雄花生于内壁口部,雄蕊2,花被片3-4;瘿花花柱侧生、短;雌花生在另一花序托内,花被片3-4,花柱侧生,柱头2裂。榕果(花序托)梨形,成熟时长3-5厘米,呈紫红色或黄绿色,肉质,顶部下陷,基部有3苞片。花、果期8-11月。
分布区域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生长环境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瘠,抗旱,不耐寒,不耐涝。以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栽培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