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丝龙

青丝龙,中药名。为石杉科植物闽浙马尾杉PhlegmariurusmingcheensisChing[LycopodiummincheenseChing]的全草。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灭虱之功效。常用于发热,头痛,咳嗽,泄泻,肿毒,头虱。
别名 阴痧草、晒不死、阳痧草、地松杉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归肺、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灭虱。
主治 用于发热,头痛,咳嗽,泄泻,肿毒,头虱。
青丝龙
  • 青丝龙
  • 青丝龙
青丝龙

《全国中草药汇编》:青丝龙

拼音注音
Qīnɡ Sī Lónɡ
别名

阴痧草、阳痧草、晒不死、地松杉、地青松杉、杉松兰

来源

蕨类石松科青丝龙Lycopodium hamiltonii Spreng.,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湖南。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破血,消肿止痛。主治泄泻,头痛,高热,咳嗽。外用治肿毒。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青丝龙

拼音注音
Qīnɡ Sī Lónɡ
别名

阴痧草、晒不死、阳痧草、地松杉、地青松杉、杉松兰

出处

《湖南药物志》

来源

为石松科植物哈氏石松全草。夏、秋间采,晒干。

生境分布

附生于山间石上及树上。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台湾。

原形态

常绿多年生附生草本,高6~16厘米。茎丛生,直立或弯曲,上部茎2歧分枝。叶革质,螺旋状排列,披针形,长1~1.5厘米,宽0.1~0.2厘米,先端尖钝,基部楔形,有光泽,全缘,中脉明显,侧脉不明显;无柄。孢子叶较小,生于枝的上部,与营养叶同形。孢子囊肾形,单生于叶背面近基部处。

性味

苦,寒,无毒。

注意

根多食易引起反胃。

功能主治

清热破血,消肿止痛。治高热,头痛,咳嗽,泄泻,肿毒。

复方

①治高热:哈氏石松五钱,水箭三钱,乌泡叶(芽)九枚,老鼠黄三钱.千年灰二钱。水煎服,每日服三次。

②治咳嗽:哈氏石松根二钱,茶石红三钱,丝毛花三钱,水煎服。

③治肿毒:哈氏石松、蜈蚣七、山乌龟、草乌、铁马钱,共捣烂,敷患处。

④治头虱:哈氏石松全草,用火酒捣搽。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青丝龙

拼音注音
Qīnɡ Sī Lónɡ
别名

阴痧草、晒不死、阳痧草、地松杉、地青松杉、杉松兰

英文名
all-grass of Thickroot Nettle
出处

出自《湖南药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杉科植物闽浙石松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legmariurus mingcheensis Ching[Lycopodium mincheense Ching]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去净泥土、杂质,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附生于林下树干或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地。

原形态

哈氏石松,常绿多年生附生草本,高6-16cm。茎丛生,直立或弯曲,上部茎2歧分枝。叶革质,螺旋状排列,披针形,长1-1.5cm,宽0.1-0.2cm,先端尖钝,基部楔形,有光泽,全缘,中脉明显,侧脉不明显;无柄。孢子叶较小,生于枝的上部,与营养叶同形。孢子囊肾形,单生于叶背面近基部处。

性味

苦;寒;无毒

注意

根多食易引起反胃。

功能主治

清热破血;消肿止痛;解毒。主高热;头痛;咳嗽;泄泻;肿毒;头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青丝龙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灭虱。
主治
用于发热,头痛,咳嗽,泄泻,肿毒,头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湖南药物志》:“根多食,易引起反胃。”
相关论述

1、《湖南药物志》:“清热破血,消肿止痛。主治泄泻,头痛,高热,咳嗽,肿毒,头虱。”

2、《福建药物志》:“主治痈,疖。”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高热:哈氏石松15g,水箭9g,乌泡叶(芽)9枚,老鼠黄9g,千年灰6g。水煎服,每日服3次。

2、治咳嗽:哈氏石松根6g,茶石红9g,丝毛花9g。水煎服。

3、治肿毒:哈氏石松、蜈蚣七、山乌龟、草乌、铁马钱。共捣烂,敷患处。(1-3方出自《湖南药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去净泥土、杂质,晒干或鲜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石杉科植物闽浙马尾杉。
形态特征
闽浙马尾杉又名哈氏石松、闽浙石松。常绿多年生附生植物,高25-35cm。茎直立或上部略下弯,单一或一至多回二叉分枝。叶互生,螺旋状排列,线状披针形,长约2cm,宽约1.8m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略成短柄,全缘,有光泽;孢子叶与营养叶同形。孢子囊肾形,单生于叶腋,不集生成孢子囊穗,散布于整个茎枝上,成熟时2瓣裂。
分布区域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地。
生长环境
附生于林下树干或岩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