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把抓

小一把抓,中药名。为中国蕨科植物毛叶粉背蕨Aleuritopterissquamosa(HopeetC.H.Wright)Ching的全草。分布于云南中部。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小儿疳积。
别名 -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健脾益气。
主治 用于脾胃虚弱,小儿疳积。
小一把抓
  • 小一把抓
  • 小一把抓
小一把抓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一把抓

来源

蕨类中国蕨科小一把抓Aleuritopteris hopeana (C. Chr.) Ching,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云南。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健脾胃,补中益气。主治感冒,小儿疳积,老年气虚。

用法用量

0.3~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小一把抓

拼音注音
Xiǎo Yì Bǎ Zhuā
来源

药材基源:为中国蕨科植物毛叶粉背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euritopteris squamosa(Hope et C.H.Wright)Ching[Pellaea squamosa Hope.et C.H.Wright]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1000m的干热河谷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中部。

原形态

陆生小型蕨类植物,植株高10-20cm。根茎短而直立,先端被棕色披针形鳞片,边缘淡棕色半透明。叶厚纸质,簇生;叶柄栗褐色,长5-15cm,幼时密被黄棕色卵圆披针形鳞片,老时渐稀疏;叶片五角形,长宽约5-10cm,或长稍大于宽,三回羽状深裂;羽片5-7对,彼此以狭翅相连,基部1对羽片最大,近三角形,长4-5cm,二回羽状深裂;末回小羽片3-4对,长3-8mm,宽约2mm,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羽状深裂,裂片全缘,彼此以宽缺刻分开,向上渐短缩,背面被白色粉末并密生淡棕色或棕色阔披针形鳞片。孢子囊群由少数孢子囊组成;囊群盖狭,膜质,全缘,不断裂。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主脾胃虚弱;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小一把抓

功效作用

功能
健脾益气。
主治
用于脾胃虚弱,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中国蕨科植物毛叶粉背蕨。
形态特征
植株高10-2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先端的鳞片披针形,棕色、边缘淡棕色,半透明。叶簇生;柄长5-15厘米,栗褐色,幼时密被黄棕色卵圆披针形鳞片,老时变稀疏;叶片五角形,长宽几相等,约5-10厘米,或长稍过于宽,先端短渐尖,三回羽状深裂;羽片5-7对,彼此以狭翅相连;基部一对羽片最大,近三角形,先端短渐尖,长4-5厘米,向上斜展,二回羽状深裂;一回小羽片4-6对,基部下侧一对最大,长3-3.5厘米,宽1-1.5厘米,斜展;末回裂片3-4对,长约3-8毫米,宽约2毫米;第二对羽片起向上渐次缩短,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短尖头,彼此以宽缺刻分开,羽状深裂,裂片全缘。叶干后为厚纸质,褐绿色,上面光滑无毛,下面被雪白色的粉末,被密鳞片覆盖;鳞片阔披针形,淡棕色或棕色,半透明,边缘具锯齿。孢子囊群由少数孢子囊组成;囊群盖狭,不断裂,膜质,全缘。
分布区域
分布于云南中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700-1000m的干热河谷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