繸瓣珍珠菜

繸瓣珍珠菜,中药名。为报春花科植物繸瓣珍珠菜LysimachiaglandulifloraHanelt的全草。分布于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具有活血调经,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慢性肝炎,月经不调,跌打肿痛,痈肿疮疖,毒蛇咬伤。
别名 -
药味 味苦、辛
药性
归经 味苦、辛,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活血调经,解毒消肿。
主治 慢性肝炎,月经不调,跌打肿痛,痈肿疮疖,毒蛇咬伤。
繸瓣珍珠菜
  • 繸瓣珍珠菜
  • 繸瓣珍珠菜
  • 繸瓣珍珠菜
繸瓣珍珠菜
拼音注音
Suì Bàn Zhēn Zhū Cài
别名

狮子草、马兰花、过落花

来源

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繸瓣珍珠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machia glanduliflora Hanelt.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阴山坡、路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全株无毛。茎直立,有4棱,上部疏生粒状腺点,通常不分枝。单叶对生,很少在茎上部互生;叶柄长5-10mm,有翅,基部耳状抱茎;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8-11cm,宽2.5-3.5c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边缘皱波状,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两面近边缘有暗紫色或黑色腺点和短腺条。总状花序顶生,疏花,花序轴和花梗散生粒状腺点;苞片腺形,长3-4.5mm;花梗长7-9mm;花萼长3-3.5mm,5裂,近达基部,裂片三角状披针形,背面有褐色粗腺条;花冠白色或淡蓝色,阔钟形,长5-5.5mm,5裂,裂片近圆形或略呈扁形,先端啮蚀状;雄蕊5,比花冠短,贴生于花冠裂片的基部,花药先端有红色小腺体;子房上位,1室。蒴果球形,直径2.5mm。花期5月。

性味

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解毒消肿。主慢性肝炎;月经不调;跌打肿痛;痈肿疮疖;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0-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繸瓣珍珠菜

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调经,解毒消肿。
主治
慢性肝炎,月经不调,跌打肿痛,痈肿疮疖,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0-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相关论述
《湖南药物志》:“活血调经,解毒消肿。用于慢性肝炎,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疮疖肿毒,蝮蛇咬伤。”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慢性肝炎:繸瓣珍珠菜全草30-60g,半边莲30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月经不调:繸瓣珍珠菜全草18g,元宝草12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报春花科植物繸瓣珍珠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体无毛。茎直立,高40-70厘米,四棱形,上部疏生粒状腺点,通常不分枝。叶对生,很少在茎上部互生,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8-11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呈皱波状,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两面近边缘有暗紫色或黑色粒状粗腺点和短腺条;叶柄短,长5-10毫米,具翅,基部耳状抱茎。总状花序顶生,疏花,花序轴和花梗散生粒状腺点;苞片线形,长3-4.5毫米;花梗长7-9毫米,先端稍增粗;花萼3-3.5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片三角状披针形,顶部稍钝,微反曲,背面有褐色粗腺条,边缘具小缘毛;花冠白色,阔钟形,长5-5.5毫米,分裂达中部,裂片近圆形或略呈扇形,先端有啮蚀状小齿,两面均具红色小腺体;雄蕊内藏,花丝贴生至花冠裂片的基部,分离部分长约1毫米;花药椭圆形,长1-1.5毫米,药隔顶端具红色小腺体;子房无毛,花柱稍粗壮,长约2毫米。蒴果球形,直径约2.5毫米。花期5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谷、阴山坡、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