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儿参

珠儿参,中药名。为五加科植物珠儿参PanaxjaponicusC.A.Mey.var.major(Burk.)C.Y.WuetK.M.Feng的根茎。具有清热养阴,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热病烦渴,阴虚肺热咳嗽,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跌打伤肿,风湿痹痛,胃痛,月经不调,风火牙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

别名 珠参、钮子七、扣子七、竹鞭三七、疙瘩七、珠子参、土三七、盘七、野三七、带节参三七(云南大理)
药味 味苦、甘
药性
归经 味苦、甘,性寒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养阴,散瘀止血,消肿止痛。
主治

1、热病烦渴,阴虚咳嗽:珠儿参苦甘性寒而入肺胃,功能清肺胃之热而养阴生津。

2、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珠儿参善止血散瘀,有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之长,民间常以之代三七治上述诸出血证;又因兼清热养阴,故出血而属阴虚有热者尤宜。

3、跌打伤肿,风湿关节痛,胃痛:珠儿参能散瘀消肿止痛,常代三七治瘀血痹阻诸证。

4、风火牙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珠儿参功能清热散瘀,消肿止痛,民间常单用本品治上述热毒肿痛诸证。

珠儿参
  • 珠儿参
  • 珠儿参
珠儿参

《中药大辞典》:珠儿参

拼音注音
Zhū ér Shēn
别名

珠参(《纲目拾遗》),珠子参、疙瘩七(《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雪三七(《中药材品种论述》),钮子七、扣子七(《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出处

《本草从新》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呈串珠状的根茎。秋季采挖,除去茎苗、须根及瘦细的根茎,晾6~7天,使外皮松泡,或用水浸,然后踩去外皮,入锅内煮透,或拌入适量蜂蜜(每斤加蜂蜜0.25斤),待煮至水将干时,取出晒干或炕干。四川等地所产的称钮子七都在春季或秋季采挖,剪除茎苗、须根及瘦细部分后,晒干即得。

生境分布

主产云南。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竹节三七"条。

性状

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类圆锥形,长约1.5~4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黄棕色至半透明琥珀色,少数呈黑棕色,有细纵皱纹及凸起的支根残基,偶见竹节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不平坦,颗粒性。有特殊气味,味苦。以个大,饱满、明亮、无竹节纹及粗皮者为佳。

四川所产的钮子七呈不规则圆块形或类圆锥形,较瘦小,两端有瘦细的根茎,表面棕黄色或黄白色,粗糙,有细皱纹及结节,并有瘤状凸起的须根痕。

药理作用

钮子七水煎剂口服,对大鼠有抗炎作用。对蛋清性,右旋糖酐性或甲醛性"关节炎"及棉球肉芽肿在10克/公斤时有预防作用,对甲醛性"关节炎"还有治疗作用。大叶三七中的糖含量为13%,但它促进饥饿小鼠肝糖元积累的作用,并非由于含糖的缘故。其抗炎作用似与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兴奋无关,而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某种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的物质所引起。

炮制

拣净杂质,打碎用或水润,切片,晒干。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肝、胃二经。"

性味

苦甘,寒。

①《本草从新》:"苦,寒,微甘。"

②《药材资料汇编》:"味略苦,带涩,微寒,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苦,平,微甘,无毒。"

功能主治

养阴,清肺,散瘀,止血,定痛。治热病烦渴,阴虚咳嗽,痨伤吐血,鼻衄,咽痛,风湿性关节炎,小儿惊风,跌打损伤。

①《本草从新》:"补肺,降火。肺热者宜之。"

②《救生苦海》:"血症用之,可代三七。"

③《药性考》:"能托里,外症堪用。"

④《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滋补强壮,止血生肌。"

⑤《四川中药志》:"散瘀,止血,定痛。治跌扑损伤,痨伤吐血,崩中下血。"

⑥《本草推陈》:"治阴虚血热及热病阴伤,烦渴,咳嗽,咽痛,齿痛。"

⑦《陕西中草药》:"镇惊熄风,除风湿,理气健胃,止痛。治小儿惊风,风湿性关节炎,胃痛,肿毒恶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研末入丸、散或泡酒。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

治小儿惊风:钮子七三钱。研粉,每次一分,每日三次,温开水冲服。(《陕西中草药》)

各家论述

《本草从新》:"珠儿参,味厚体重,其性大约与西洋人参相同,不过清热之功;热去则火不刑金而肺脏受益,非真能补也。出闽中,须多去皮,再用滚水泡,以其苦劣之味在外皮,近中心则苦味减而稍甘。"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珠儿参

拼音注音
Zhū ér Shēn
别名

珠参、钮子七、扣子七、竹鞭三七、疙瘩七、珠子参、土三七、盘七、野三七、带节参三七

英文名
rhizome of Largeleaf Japanese Ginseng
出处

出自《本草从新》

来源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珠儿参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ax japonicus C.A.Mey.var.major(Burk.)C.Y.Wu et K.M. Feng[P.pseudoginseng Wall.var. major (Burk.)Li; P.pseudoginseng Wall.var.elegantior(Burk.)Hoo et Tseng]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根茎,除去外皮及须根,干燥,或蒸透后干燥。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800-3500m的山坡竹林下或杂木林中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态

珠儿参,多年生草本,高约80cm。根茎串珠状,故名珠子参,节间通常细长如绳;有时部分结节密生呈笔鞭状,掌状复叶3-5枚轮生茎顶;叶柄长约9cm;小叶通常5,两侧的较小,小叶柄长5-7cm,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密锯齿,边缘及两面散生刺毛。伞形花序单一,有时其下生1至多个小伞形花序;花小,淡绿色;花萼先端有5尖齿;花瓣5,卵状三角形,先端尖;雄蕊5,花丝短;子房下位,花柱通常2,分离。果为核果状浆果,圆球形,熟时鲜红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根茎略呈扁球形、圆锥形或不规则菱角形,偶有呈连珠状的,直径0.5-2.8cm。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有明显的疣状突起及皱纹,偶有圆形凹隐陷的茎痕,有的一侧或两侧残存细有节间。质坚硬,断面不平坦,淡黄白色,粉性。气微,味苦、微甘,嚼之刺喉。蒸者断面黄白色或黄棕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微甘,嚼之不刺喉。

显微鉴别,根茎节膨大部横切面:木栓层细胞5-10列。皮层稍窄,有分泌道,呈圆形或长圆形,直径32-500μm,分泌细胞5-18。维管束外韧型,环状排列,形成层断续可见,射线宽。韧皮部分泌道较小;木质部导管呈放射状或“V”字形排列,导管类多角形,直径约至76μm。中央有髓。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20-96μm,并含淀粉粒。

化学成分

根中含多种皂甙,属齐墩果烷型的有:竹节人参皂甙(chikusetsu saponin)Na,V(即是人参皂甙-Ro),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olean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齐墩果酸-3-O-β-D-(6-O-甲基)-吡喃葡萄糖醛参甙[oleanolic acid-3-O-β-D-(6-O-methyl)-glucuronoside],竹节人参皂甙Iva甲酯(chikusetsu saponin Iva methyl ester),3-O-β-D-吡喃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

钮子七水煎剂口服,对大鼠有抗炎作用。对蛋清性、右旋糖酐性或甲醛性关节炎及棉球肉芽肿在10g/kg时有预防作用,对甲醛性关节炎还有治疗作用。大叶三七中的糖含量为13%,但它促进饥饿小鼠肝糖元积累的作用,并非由于含糖的缘故。其抗炎作用似与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兴奋无关,而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某种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的物质所引起。

炮制

拣净杂质,打碎用或水润,切片,晒干。

鉴别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浸泡过夜,热浸10min,立即 滤过。取带塞试管两支,各加滤液1ml,分别加5%氢氧化钠溶液和5%盐酸溶液各2ml,用力振摇1min,加酸管发生的泡沫比加碱管高出约1倍。

(2)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1g,加水5-10滴,搅匀,再加水饱和正丁醇溶液10ml,密塞,振摇约10min,放置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硫酸与30%乙醇的混合溶液(1-20)10ml,加热回流2h,用氯信20ml提取,分取氯信层,用水10ml洗涤(必要时离心,使分层),弃去洗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齐墩果酸与人参二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毫繁荣昌盛含齐墩果酸1.5mg才人参二醇0.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醋(1:1)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硫酸溶液(1-10)在105℃烘约10min,紫外外光灯(356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庆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性味

味苦;甘;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养阴;散瘀止血;消肿止痛。主热病烦渴;阴虚肺热咳嗽;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跌打伤肿;风湿痹痛;胃痛;月经不调;风火牙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3-15g;或入丸、散;或泡酒。外用:适量,研末干掺或调涂;或泡酒擦;或鲜品捣敷。

复方

治小儿惊风:钮子七三钱。研粉,每次一分,每日三次,温开水冲服。(《陕西中草药》)

各家论述

1.《本草从新》:珠儿参,味厚体重,其性大约与西洋人参相同,不过清热之功;热去则火不刑金而肺脏受益,非真能补也。出闽中,须多去皮,再用滚水泡,以其苦劣之味在外皮,近中心则苦味减而稍甘。补肺,降火。肺热者宜之。

2.《救生苦海》:血症用之,可代三七。

3.《药性考》:能托里,外症堪用。

4.《四川中药志》:散瘀,止血,定痛。治跌扑损伤,痨伤吐血,崩中下血。

5.《本草推陈》:治阴虚血热及热病阴伤,烦渴,咳嗽,咽痛,齿痛。

6.《陕西中草药》:镇惊熄风,除风湿,理气健胃,止痛。治小儿惊风,风湿性关节炎,胃病,肿毒恶疮。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珠儿参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养阴,散瘀止血,消肿止痛。

主治

1、热病烦渴,阴虚咳嗽:珠儿参苦甘性寒而入肺胃,功能清肺胃之热而养阴生津。

2、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珠儿参善止血散瘀,有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之长,民间常以之代三七治上述诸出血证;又因兼清热养阴,故出血而属阴虚有热者尤宜。

3、跌打伤肿,风湿关节痛,胃痛:珠儿参能散瘀消肿止痛,常代三七治瘀血痹阻诸证。

4、风火牙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珠儿参功能清热散瘀,消肿止痛,民间常单用本品治上述热毒肿痛诸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或入丸、散;或泡酒。外用:适量,研末干掺或调涂;或泡酒擦;或鲜品捣敷。

注意事项

孕妇禁用。

化学成分

1、根中含多种皂甙,属齐墩果烷型的有:竹节人参皂甙Ⅳa、Ⅴ(即是人参皂甙-Ro),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齐墩果酸-3-O-β-D-(6′-O甲基)-吡喃葡萄糖醛酸甙,竹节人参皂甙Ⅳa甲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属达玛烷型的有:人参皂甙Rd、-Re、-Rg2,20(S)-葡萄糖基人参皂甙-Rf,三七皂甙R2;属奥寇梯木醇型的有:珠子参甙-R1、R2;属甾醇型的有:β-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还含齐墩果酸、琥珀酸、β-谷甾醇。又含有药理作用的糖蛋白ZP-2,系由葡萄糖,甘露糖,岩藻糖,木糖,半乳糖,鼠李糖和糖醛酸所组成,其中中性糖含量为28.91%,糖醛酸含量为22.76%,并富含天冬氨酸和谷氨酸。

2、叶中含达玛烷型皂式:人参皂甙-Rd、-Rg1、-Rg2、Rb1、-Rb3、-Rc、-Re、-F2,以及新型皂甙:珠子参甙-F1、-F2、-F3、-F4、-F5、-F6

药理作用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珠子参根茎总甙有与人参皂甙类似的免疫作用,能提高小鼠血中碳廓清率和激活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采用3H-TdR掺入法,实验证明,珠子参总甙体内给药对植物血凝素(PHA)和刀豆素A(ConA)诱导下的T细胞增殖效应有明显的增强作用,而对脂多糖(LPS)诱导下的B细胞增殖效应无明显增强作用,其浓度的高低也影响着T细胞增殖反应的增强作用。总甙对大肠杆菌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白介素-1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并能对抗环磷酰胺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白介素-1的抑制作用。总甙对Con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产生白介素-2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对抗环磷酰胺对白介素-2产生的抑制作用。

2、镇痛镇静作用:云南丽江产大叶珠子参总皂甙50mg/kg、100mg/kg腹腔注射,能明显提高热板法致痛的阈值,减少醋酸所致的扭体反应小鼠只数。爬杆实验表明,珠子参总皂甙有镇静作用。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和硫喷妥钠对小鼠的睡眠时间。

3、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珠子参F(系总皂甙中分离纯化的一种单体)100mg/kg腹腔注射,能明显降低沙上鼠急性前脑缺血于高氧环境中再灌流后脑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形成,对脂质过氧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抗实验性溃疡作用:以盐酸/乙醇诱发大鼠胃溃疡为筛选糢型,发现珠子参根茎的甲醇提取物(PME)其皂甙部分和竹节人参皂甙Ⅲ均有抗溃疡作用。提示PME的胃粘膜保护作用与其粗皂甙成分和竹节人参皂甙Ⅲ有关。

5、其他作用:优球蛋白分解时间测定法表明,珠子参根茎的甲醇提取物(PME)具有显著的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但实验表明PME对内毒素引起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并无明显拮抗作用。珠子参根茎这一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竹节人参皂甙Ⅲ、Ⅳ和Ⅴ。珠子参具有抗心律不齐作用。

毒理作用

1%珠子参皂甙对兔球结膜无明显刺激作用,有轻度溶血活性,溶血指数为1∶400;3只小鼠皮下注射珠子参甙600mg/kg,1200mg/kg,无异常反应,仅活动减少,3d内无死亡。

相关论述

1、《本草从新》:“补肺,降火,肺热者宜之。”

2、《药性切用》:“入肺泻热,补虚用代沙参。”

3、《救生苦海》:“血症用之,可代三七。”(引自《纲目拾遗》)

4、《药性考》:“托里,外症堪用。”

5、《天宝本草》:“破瘀血,通骨节,治努力劳伤,气滞血凝,周身疼痛,吐衄。”

6、《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治崩中下血。”

7、《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祛痰。治尿血,气管炎,支气管炎,胸胁胃疼。”

8、《云南中草药》:“治胃痛,咽颊啖,喉炎,颌下腺炎,腮腺炎,月经不调,病后体虚。”

9、《陕西中草药》:“镇惊熄风,除风湿,理气健胃,止痛。主治小儿惊风,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胃痛,肿毒恶疮。”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可配麦门冬、天花粉、知母等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2、治阴虚肺热咳嗽,可配沙参、知母、贝母等药,以收清肺养阴止咳之效。

3、治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轻者单用即效,重者可与大蓟、小蓟、侧柏叶、白茅根等凉血止血药同用,共奏止血之效。

4、治跌打伤肿,单用或配红花、当归、川芎等,均有良好的活血消肿、疗伤止痛之功。

5、治风湿关节痛,尤其是痹痛日久兼血瘀有热者,轻则单用,重则常配海风藤徐长卿、秦艽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6、治胃痛,病久夹瘀兼热者尤宜,可配川贝母、川楝子、延胡索等,以清热理气,化瘀止痛。

7、治风火牙痛,可配细辛、石膏、蔓荆子等,以散风泻火止痛。

8、治咽喉肿痛,可配桔梗、甘草、牛蒡子等,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9、治疮痈肿毒,可配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等,以清热解毒,消肿疗疮。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釆挖根茎,除去外皮及须根,干燥,或蒸透后干燥。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残留须根及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灰屑。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茎略呈扁球形、圆锥形或不规则菱角形,偶有呈连珠状的,直径0.5-2.8cm。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有明显的疣状突起及皱纹,偶有圆形凹陷的茎痕,有的一侧或两侧残存细的节间。质坚硬,断面不平坦,淡黄白色,粉性。气微,味苦、微甘,嚼之刺喉。蒸(煮)者断面黄白色或黄棕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微甘,嚼之不刺喉。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五加科人参属珠儿参。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约80cm。根茎串珠状,故名珠子参,节间通常细长如绳;有时部分结节密生呈竹鞭状。掌状复叶3-5枚轮生茎顶;叶柄长约9cm;小叶通常5,两侧的较小,小叶柄长5-15mm,中央小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0-13cm,宽5-7cm,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密锯齿,边缘及两面散生刺毛。伞形花序单一,有时其下生1至多个小伞形花序;花小,淡绿色;花萼先端有5尖齿;花瓣5,卵状三角形,先端尖;雄蕊5,花丝短;子房下位,花柱通常2,分离。果为核果状浆果,圆球形,熟时鲜红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道地产区

主产于云南丽江、迪庆、怒江、大理、楚雄、昭通等地。此外,甘肃、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销全国,并出口。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800-3500m的山坡竹林下或杂木林中阴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