鳙鱼

鳙鱼,中药名。为鲤科鳙属动物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Richardson)的全体。具有温中健脾,壮筋骨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肢体肿胀,腰膝酸痛,步履无力。
别名 鱃鱼、鰫鱼、鰫、皂包头、皂鲢、黑包头鱼、鳙头鲢、鯼鱼、包头鱼、胖头鱼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温中健脾,壮筋骨。
主治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肢体肿胀,腰膝酸痛,步履无力。

鳙鱼
  • 鳙鱼
  • 鳙鱼
鳙鱼

《中药大辞典》:鳙鱼

拼音注音
Yōnɡ Yú
别名

鱃鱼(《山海经》),鰫鱼(《上林赋》),皂包头、皂鲢(姚可成《食物本草》),黑包头鱼(《食物本草会纂》),鳙头鲢(《医林纂要》),鯼鱼(《本草求原》),包头鱼(《随息居饮食谱》),胖头鱼(《动物学大辞典》),黑鲢、花鲢(薛德焴《系统动物学》)。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鲤抖动物鳙鱼

生境分布

生活于河流、湖伯中,冬季多在河床和较深的岩坑中越冬,分布长江流域下游地区,东北、华北甚少见。是我国养殖鱼类之一。

原形态

休侧扁,呈纺锤形,腹部在腹鳍基部之前段较圆,在腹鳍基部之后至肛门有很窄的腹棱。体长一般50余厘米。头大,约为体长的1/3。吻钝,阔而圆,口很宽,上唇中部很厚。眼小,位置特别低,在头侧正中轴的下方。下咽齿一行,呈杓形。鳃耙数很多,呈页状,排列紧密,但不联合。有发达而成螺旋形的鳃上器。鳞细小,侧线鳞96~110。背鳍Ⅲ7,很短,无硬刺,起点在腹鳍基之后。胸鳍长,可达腹鳍基,臀鳍Ⅲ12~13。尾鳍叉状。背部及两侧上半部微黑,腹部灰白,两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胸、腹鳍灰白。

归经

《本草求真》:"入胃。"

性味

《纲目》:"甘,温,无毒。"

注意

《纲目》:"多食动风热,发疥。"

功能主治

①汪颖《食物本草》;"暖胃,益人。"

②《本草求原》:"暖胃,去头眩,益脑髓,老人痰喘宜之。"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鳙鱼

拼音注音
Yōnɡ Yú
别名

鱃鱼、皂包头、皂鲢、黑包头鱼、鳙头鲢、包头鱼、胖头鱼、黑鲢

英文名
Bighead, Variegated carp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纲目》:鳙鱼,处处江湖有之。状似鲢而色黑,其头最大,有至四、五十斤者。味亚于鲢。鲢之美在腹,鳙之美在头,或以鲢、鳙为一物误矣。首之大小,色之黑自,不大相佯。《山海经》云,羞鱼似鲤大首,食之已疣是也。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鳙鱼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淡水中上层鱼类,行动迟缓,性情温和,以浮游动物为主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珠江、黄河、黑龙江等流域。现全国大部地区有人工饲养。

原形态

鳙鱼,体侧扁,稍高。腹鳍基底至肛门处有狭窄的肉棱。口端位,口裂稍向上倾斜。吻圆钝。眼小,下侧位,在头侧正中轴下方。鳃耙状如栅片,但不愈合,有鳃上器,耙数随个体增大而数量增多。鳞很小,侧线鳞99-115,背鳍3,7,很短,起点于腹鳍起点之后,胸鳍大而延长,末端起过腹鳍基部。臀鳍3,12-13。尾鳍深叉状,上下约等长。体灰黑色,背面和上侧面暗褐色,具黑色细斑。腹部银白色。各鳍条呈灰白色,并有不少黑斑。

化学成分

鱼肉含多捉氨基酸,且在发育的过程中含量有所变化,在所含有氨基酸中以谷氨酸(glutamic acid)含量为最高,其后为亮氨酸(leucine)和丙氨酸(alanine),还含牛磺酸(taurine)。含脂肪酸,如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等。血清中含触球蛋白(haptoglobin)。另含肌甙(inosine),次黄嘌呤(hypoxanthine),AMP,ADP,ATP,IMP。此外尚含胆甾醇(cholesterol),三酰甘油(triglyceride),胡萝卜素(carotene),鸡油菌黄质(canthxanthin),叶黄素(phytoxanthin)等。

归经

脾;胃经

性味

味甘;性温

注意

《纲目》:“多食动风热,发疮疥。”

功能主治

温中健脾;壮筋骨。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肢体肿胀;腰膝酸痛;步履无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适量。

各家论述

1. 汪颖《食物本草》:暖胃,益人。

2.《本草求原》:暖胃,去头眩,益脑髓,老人痰喘宜之。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鳙鱼

功效作用

功能
温中健脾,壮筋骨。
主治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肢体肿胀,腰膝酸痛,步履无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适量。
注意事项
《纲目》:“多食动风热,发疮疥。”
化学成分

1、鱼肉含多种氨基酸:谷氨酸,亮氨酸,丙氨酸,还含牛磺酸。含脂肪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等。

2、血清中含触球蛋白,肌苷,次黄嘌呤,AMP,ADP,ATP,IMP。

3、此外尚含胆甾醇,三酰甘油,胡萝卜素,鸡油菌黄质,叶黄素等。

相关论述

1、《食物本草》:“暖胃,益人。”

2、《本草求原》:“暖胃,去头眩,益脑髓,老人痰喘宜之。”

3、《中国动物药》:“暖脾胃,壮筋骨。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四肢肿胀,腰膝酸痛,行动不便。”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药膳食疗:鳙鱼头汤

1、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可以防止呼吸道发炎,对儿童哮喘最为有益。

2、原材料:鳙鱼头1个(约500克),火腿肉3-5片,生姜或干姜10克,食盐味精各适量。

3、做法:鳙鱼用植物油稍煎,加火腿肉、生姜或干姜,再加水1500毫升烧开后用文火煮1小时左右,使汤呈乳白色,用食盐、味精调味。

4、用法:喝汤吃肉,可经常服食。

相关配伍

1、治脾虚水肿:鳙鱼肉适量,猪苓5g,白术15g。煎煮,食肉饮汁。

2、治腰膝酸痛,行动不便:鳙鱼肉适量,续断10g,狗脊20g,牛膝15g。水煎服,每日2次。(1、2方出自《中国动物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四季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鲜用。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鲤科鳙属动物鳙鱼。
形态特征
体侧扁,稍高。腹鳍基底至肛门处有狭窄的肉棱。口端位,口裂稍向上倾斜吻圆钝。眼小,下侧位,在头侧正中轴下方。鳃耙状如栅片,但不愈合,有鳃上器,耙数随个体增大而数量增多。鳞很小,侧线鳞99-115,背鳍3,7,很短,起点于腹鳍起点之后。胸鳍大而延长,末端超过腹鳍基部。臀鳍3,12-13。尾鳍深叉状,上下约等长。体灰黑色,背面和上侧面暗褐色,具黑色细斑。腹部银白色。各鳍条呈灰白色,并有不少黑斑。
分布区域
分布于长江流域。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人工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