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花香茶菜

腺花香茶菜,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腺花香茶菜Rabdosiaadenantha(Diels)Hara的茎叶。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西部、中部及中南部。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泄泻,痢疾。
别名 水龙胆、水龙胆草、大钮子七、路边金
药味 味苦、微甘
药性
归经 味苦、微甘,性寒。归心、肺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用于热毒疮疡,泄泻,痢疾。
腺花香茶菜
  • 腺花香茶菜
  • 腺花香茶菜
腺花香茶菜
拼音注音
Xiàn Huā Xiānɡ Chá Cài
别名

食疙瘩、铁石元、路边金、水龙胆草、大钮子七[云南丽江]

来源

唇形科腺花香茶菜Rabdosia adenantha (Diels) Hara [Plectranthus adenanthus Diels],以入药。

生境分布

四川、贵州、云南。

性味

辛,涩。

功能主治

健脾利湿,镇吐理气。主治上吐下泻,食欲饱胀,痢疾。

用法用量

配方用,用量5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腺花香茶菜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用于热毒疮疡,泄泻,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相关论述
《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治无名肿毒。”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无名肿毒:水龙胆全草,捣绒敷患处。(《贵州民间药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扎把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唇形科植物腺花香茶菜。
形态特征
多年生半木质草本;根茎常不规则结节状增大,径可达3厘米,向下生出纤细纤维状须根。茎斜向上升,常多数自根茎生出,高15-40厘米,少分枝或不分枝,四稜形,密被倒向灰白色微柔毛。茎叶对生,下部.的较小,中部的最大,向上变小而呈苞叶,中部叶片菱状卵圆形至卵圆状披针形,长(1.5)2.5-3.5(6.5)厘米,宽(1)1.5-2.5厘米,先端钝,基部宽楔状下延,边缘除基部1/3全缘外为近整齐的圆齿状粗锯齿,草质,上面深绿色,满布淡黄色腺点及白色具节疏柔毛,下面淡绿色,仅沿脉上密被白色微柔毛,其间满布淡黄色腺点,侧脉3-4对,与中脉在上面微下陷下面十分隆起;叶柄长0.2-1厘米。聚伞花序3-5花,多数疏离组成长10-20厘米的顶生总状具苞叶花序,明显具梗,总梗长约5毫米,花梗长2-3毫米,总梗、花梗与序轴密被微柔毛;最下一对苞叶较大,与叶同形,向上渐变小而呈披针状至近全缘,小苞片线形,长约2毫米。花萼常呈紫色,宽钟形,花时长2-3毫米,外面沿脉被疏柔毛,余部有淡黄色腺点,内面无毛,萼齿5,卵圆状披针形,长1-1.5毫米,先端具小尖头,多少呈3/2式二唇形,下唇2齿较大,果时花萼平伸,十分增大,明显二唇形,长达5毫米,脉纹明显。花冠蓝、紫、淡红以至白色,外密被微柔毛及淡黄色腺点,内面无毛,冠筒长约4毫米,基部上方浅囊状,冠檐二唇形,上唇外反,先端具4圆裂,下唇内凹,舟形,较大,长达6毫米。雄蕊4,下倾,内藏。花柱丝状,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环状,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卵圆形,径约1.5毫米,棕褐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西部、中部及中南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150-3400m的松林、松栎林、竹林下或林缘草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