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桂皮

香桂皮,中药名。为樟科植物香桂CinnamomumsubaveniumMiq.的树皮、根或根皮。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活血通脉之功效。用于胃寒疼痛,胸满腹痛,呕吐泄泻,疝气疼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血痢肠风。

别名 -
药味 味辛
药性
归经 味辛,性温。归胃、脾、肝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活血通脉。
主治

用于胃寒疼痛,胸满腹痛,呕吐泄泻,疝气疼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血痢肠风。

香桂皮
  • 香桂皮
  • 香桂皮
香桂皮
拼音注音
Xiānɡ Guì Pí
来源

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香桂的树皮、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namomum subavenium Miq.[C.randaiense Hayata;C.albiflorum Nees var.Kwangtungensis Liou Ho;C.chingii Metc.]

采收和储藏:立夏前后,在近树根处及树十分技处,上下各横截半周,剥取半周树皮,保留半月,让其继续生长。全年均可采,洗净,晒至7-8成干,层叠作圆筒状,再晒干,捆扎成件。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于山坡、山谷常绿阔叶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原形态

香桂,常绿乔木,高达20m。树皮灰色,平滑。枝条密被黄色平伏捐状短柔毛。叶近对生或互生;叶柄长5-15mm,密被黄色平伏绢状短柔毛;叶片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3.5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线,上面深绿色,光亮,幼时被黄色千伏绢状短柔毛,后渐脱落无毛,下面黄绿色,密被黄色平伏绢状短柔毛,后渐稀疏,三出脉或离基三出脉,中脉和侧脉在叶片面凹陷,下面凸起,侧脉脉腋有时在叶下面呈不明显囊状,上面略为泡状凸起,革质。花序腋生,密被黄色平伏绢状短柔毛,最末分枝,具3-5朵花,作聚伞状排列。花两性,长3-4mm,淡黄色;花梗长2-3mm,密被黄色平伏绢状短柔毛,花被筒倒锥形,长约1mm,花被片6,外轮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mm,宽1.5mm,内轮卵状长圆形,长3mm,宽1.7mm;能有雄蕊9,花药背面和花丝被柔毛,第1、2轮雄蕊长2.4mm,花药与花丝近等长,4室,内向瓣裂,第3轮雄蕊长2.7mm,花药4室,外向瓣裂;退化雄蕊3,长.2mm,柄被柔毛,位于最内一轮;子房球形,直径约1mm,无毛,花柱长2.5mm,柱头盘状。果实椭圆形,长约7mm,宽约5mm,蓝黑色;果托杯状,直径约5mm,先端全线。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树皮呈不规则板片状,边缘常翘起,长短宽窄不一,厚1-4mm。外友而灰棕色,散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地衣斑及不明显的皮孔;内表面红棕色,光滑,具细纵纹。质坚硬,较易折断,断面较平坦,可见细纵纹。有特异芳香气,味辛而微苦。

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木柱细胞数列,壁厚,木化。皮层细胞有纹孔,含棕色内含物及草酸钙小方晶;石细胞少数,散在。中柱稍部位石细胞断续散在,石细胞类图形或长圆形,长44-80μm,直径32-45μm,壁厚8-16μm,有的和纤维来伴随。射线1-2列;多数韧皮部细胞含有棕色物。

化学成分

香桂皮含挥发油2.4%,主要成分为桂皮醛(cinnamaldehyde)。

叶含挥发油0.3%-0.5%,主要成分为:丁香油酚(eugenol),燕樟醇(linalool),牛儿醇(geraniol),桉叶素(cineole),柠檬醛(citra),α-菠烯(α-pinene),黄樟醚(safrole)等。

种子含脂肪酸61.4%,主要为月桂酸(lauric acid)和癸酸(caPrlc acid)。

归经

胃;脾;肝经

性味

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活血通脉。主胃寒疼痛;胸满腹痛;呕吐泄泻;疝气疼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血痢肠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烂,或研末,外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香桂皮

功效作用

功能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活血通脉。

主治

用于胃寒疼痛,胸满腹痛,呕吐泄泻,疝气疼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血痢肠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烂,或研末,外敷。

注意事项

阴虚有火者忌服。

相关论述

《湖南药物志》:“温胃散寒,宽中下气。”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胃寒气痛:秦氏桂树根15g,香附子6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寒性胃痛,腹痛,疝气痛:香桂皮研粉,每次0.9-1.5g,吞服。(《恩施中草药手册》)

3、治风湿痹痛:香桂皮或根、豨莶草、虎刺各15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4、治创伤出血:香桂根皮晒干,研粉,外敷伤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附注

该种的果实、叶亦入药。果实秋季采收,晒干。叶全年可采,鲜用。常用处方:树皮、果实3-9g,研末吞服;外用鲜叶捣烂外敷。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立夏前后,在近树根处及树干分枝处,上下各横截半周,剥取半周树皮,保留半周,让其继续生长。全年均可采,洗净,晒至7-8成干,层叠作圆筒状,再晒干,捆扎成件。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树皮呈不规则板片状,边缘常翘起,长短宽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灰棕色,散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地衣斑及不明显的皮孔;内表面红棕色,光滑,具细纵纹。质坚硬,较易折断,断面较平坦,可见细纵纹。有特异芳香气,味辛而微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樟科植物香桂

形态特征

香桂又名:细叶香桂,细叶月桂,上肉桂,假桂皮,菖桂,秦氏桂树,桂香子树,山椒子。乔木,高达20米,胸径50厘米;树皮灰色,平滑。小枝纤细,密被黄色平伏绢状短柔毛。叶在幼枝上近对生,在老枝上互生,椭圆形、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4-13.5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楔形至圆形,上面深绿色,光亮,幼时被黄色平伏绢状短柔毛,老时毛被渐脱落至无毛,下面黄绿色,晦暗,密被黄色平伏绢状短柔毛,老时毛被渐脱落但仍明显可见,革质,三出脉或近离基三出脉,中脉及侧脉在上面凹陷,下面显著凸起,侧脉自叶基0-4毫米处生出,斜上升,直贯叶端,侧脉脉腋有时下面呈不明显囊状而上面略为泡状隆起,横脉及细脉两面不明显;叶柄长5-15毫米,密被黄色平伏绢状短柔毛。花淡黄色,长3-4毫米;花梗长2-3毫米,密被黄色平伏绢状短柔毛。花被内外两面密被短柔毛,花被筒倒锥形,短小,长约1毫米,花被裂片6,外轮较狭,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毫米,宽1.5毫米,内轮卵圆状长圆形,长3毫米,宽1.7毫米。能育雄蕊9,花丝全长及花药背面被柔毛,第一、二轮雄蕊长2.4毫米,花药与花丝近等长,4室,室内向,第三轮雄蕊长2.7毫米,花丝近基部有一对具短柄的圆状肾形腺体,花药4室,室外向。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长1.2毫米,具柄,被柔毛。子房球形,直径约1毫米,无毛,花柱长2.5毫米,略弯曲,柱头增大,盘状。果椭圆形,长约7毫米,宽5毫米,熟时蓝黑色;果托杯状,顶端全缘,宽达5毫米。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道地产区

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坡、山谷常绿阔叶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