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樱花

野樱花,中药名。为蔷薇科樱属植物山樱花Cerasusserrulata(Lindl.)G.DonexLondon的种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北、甘肃东南部、湖南及贵州。日本及朝鲜半岛有分布。具有透发麻疹之功效。用于麻疹不透,麻疹内陷。

别名 山樱花、山樱桃
药味 味辛
药性
归经 味辛,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透发麻疹。
主治

用于麻疹不透,麻疹内陷。

野樱花
  • 野樱花
  • 野樱花
  • 野樱花
  • 野樱花
  • 野樱花
  • 野樱花
  • 野樱花
  • 野樱花
  • 野樱花
野樱花
别名

山樱花、山樱桃

来源

蔷薇科野樱花Prunus serrulata Lindl. var. spontanea Wills.,以种子入药。

生境分布

长江流域各省。

性味

辛,平。

注意

忌食糖、葱、蒜、及酒。

功能主治

透发麻疹。

用法用量

种仁4~5钱,水煎服,早晚饭前各1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野樱花

功效作用

功能

透发麻疹。

主治

用于麻疹不透,麻疹内陷。

用法用量

12-15g。

注意事项

忌食糖、葱、蒜及酒。

相关论述

《天目山药用植物志》:“透发麻疹。”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透发麻疹:(山樱桃)种仁12-15g。水煎,早晚饭前各服1次。(《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月果实成熟时采摘,去净果肉,洗净晒干,去种皮,取仁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蔷薇科樱属植物山樱花。

形态特征

乔木,高3-8米,树皮灰褐色或灰黑色。小枝灰白色或淡褐色,无毛。冬芽卵圆形,无毛。叶片卵状椭圆形或倒卵椭圆形,长5-9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有渐尖单锯齿及重锯齿,齿尖有小腺体,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无毛,有侧脉6-8对;叶柄长1-1.5厘米,无毛,先端有1-3圆形腺体;托叶线形,长5-8毫米,边有腺齿,早落。花序伞房总状或近伞形,有花2-3朵;总苞片褐红色,倒卵长圆形,长约8毫米,宽约4毫米,外面无毛,内面被长柔毛;总梗长5-10毫米,无毛;苞片褐色或淡绿褐色,长5-8毫米,宽2.5-4毫米,边有腺齿;花梗长1.5-2.5厘米,无毛或被极稀疏柔毛;萼筒管状,长5-6毫米,宽2-3毫米,先端扩大,萼片三角披针形,长约,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边全缘;花瓣白色,稀粉红色,倒卵形,先端下凹;雄蕊约38枚;花柱无毛。核果球形或卵球形,紫黑色,直径8-10毫米。花期4-5月,果期6-7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北、甘肃东南部、湖南、贵州。日本及朝鲜半岛有分布。

道地产区

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北、甘肃东南部、湖南、贵州,以及日本、朝鲜半岛。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0-1500m的山谷林中或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