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裂秋海棠

周裂秋海棠,中药名。为秋海棠科植物周裂秋海棠BegoniacircumlobataHance的带根茎全草。分布于福建、湖南、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散瘀消肿,消炎止咳之功效。用于跌打损伤,骨折,中耳炎,咳嗽。
别名 -
药味 味酸
药性 微寒
归经 味酸,性微寒。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散瘀消肿,消炎止咳。
主治 用于跌打损伤,骨折,中耳炎,咳嗽。
周裂秋海棠
  • 周裂秋海棠
  • 周裂秋海棠
  • 周裂秋海棠
  • 周裂秋海棠
  • 周裂秋海棠
  • 周裂秋海棠
  • 周裂秋海棠
周裂秋海棠
拼音注音
Zhōu Liè Qiū Hǎi Tánɡ
别名

水天葵、水八角莲、蜈蚣七、红八角莲

来源

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周裂秋海棠的带根茎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gonia circumlobata Hanc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50-950m的山谷密林下或潮湿的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湖南、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周多年生肉质草本,高达40cm。根茎长而斜升;无茎或有短茎。叶基生;叶柄紫红以,长达34cm,被紫红色短柔毛;叶片纸质,近圆形,长、宽约5-14cm,掌状深裂几达基部,裂片5-6,中裂片圆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不再分裂,长5-10cm,宽1.5-3.5cm,向基部变狭,上面绿色无毛,下面紫红色,边缘有不整齐的小牙齿。花单性,雌雄同株;聚伞花序从根茎顶端生出,总花梗长约20cm;花粉红以;雄花被片4,雄蕊多数,基部短的联合;雌花被片5,花柱2,上部2叉裂,柱头螺旋状扭曲,外缘有绒毛状突起。蒴果有3翅,其中1翅较大,长圆形。

性味

味酸;性微寒

功能主治

散瘀消肿;消炎止咳。主跌打损伤;骨折;中耳炎;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周裂秋海棠

功效作用

功能
散瘀消肿,消炎止咳。
主治
用于跌打损伤,骨折,中耳炎,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秋海棠科植物周裂秋海棠。
形态特征
草本,体态变化较大。根状茎匍匐,扭曲,表面凹凸不平,长可达10厘米,直径达6毫米,节密,具少数残存褐色的鳞片,并生出多数细长而交织的纤维状之根。叶均基生,具长柄;叶片轮廓宽卵形至扁圆形,长10-17厘米,基部近截形或微心形,5-6深裂,裂片长圆形至椭圆形,长5-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通常不再分裂,两侧裂片较小,边缘常浅裂,裂片三角形,全边具粗而浅不等大之齿,齿尖常带短芒,干时上面褐绿色,散生短硬毛,下面色淡,沿脉散生糙伏毛,毛略不等长,掌状5-6条脉,至分裂处呈羽状脉;叶柄细弱,长8-28厘米,被褐色卷曲长毛,在上部密,以后逐渐减少;托叶卵形,长5-8毫米,宽3-5.5毫米,先端渐尖,顶端带刺毛,全缘,无毛。花葶有时很短仅高5-6厘米;花少数,呈2-3回二歧聚伞状,首次分枝长13-23.5厘米,二次分枝长12-23毫米,通常均无毛;苞片长圆形,长约9毫米,宽约3毫米,全缘,无毛;雄花:花梗长约15毫米,无毛,花被片4,玫瑰色,外面2枚宽卵形,长10-14毫米,宽8.5-13毫米,外面散生褐色卷曲毛,内面2枚长圆形,长8-12毫米,宽5-6毫米,无毛,雄蕊多数,花丝长1-2.6毫米,花药倒卵形,长8-13毫米;雌花:花梗长8-10毫米,散生卷曲毛;花被片5,外面近圆形,长约10毫米,宽约8毫米,内面的逐渐变小;子房倒卵长圆形,长6-8毫米,直径3-4毫米,疏被毛,2室,每室胎座具:裂片,具不等3翅;花柱2,约长度的1/2有分枝,柱头外向增厚,并螺旋状扭曲呈环状,并带刺状乳突。蒴果下垂,果梗长2.2-3.5厘米,无毛或疏被毛;轮廓倒卵状长圆形,长约1.3厘米,直径5-6毫米,被极疏毛,具不等3翅,大的长舌状,长1.7-2.1厘米,先端圆钝,其余2翅窄,上方之边平,下方之边斜,均无毛;种子极多数,小,长圆形,淡褐色,光滑。花期6月开始,果期7月开始。
分布区域
分布于福建、湖南、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650-950m的山谷密林下或潮湿的岩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