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芋实

野芋实,中药名。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Alocasiamacrorrhiza的果实。分布于华南、西南及福建、台湾、湖南等地。具有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小肠疝气。
别名 -
药味 味辛
药性
归经 味辛,性温。归小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行气止痛。
主治 用于小肠疝气。
野芋实
  • 野芋实
  • 野芋实
野芋实

《中药大辞典》:野芋实

拼音注音
Yě Yù Shí
别名

痕芋头花仁(《生草药手册》)。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果实。夏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海芋"条。

性味

《生草药手册》:"有小毒。"

功能主治

《岭南采药录》:"治小肠气证,每服六、七粒。"

复方

治小肠疝气:痕芋头花仁五钱,焦猪小肚,饮汤,食猪小肚,其药不用食。(《生草药手册》)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野芋实

拼音注音
Yě Yù Shí
别名

痕芋头花仁

英文名
fruit of Common Alocasia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二、三月,野芋有花,花后结实如米,取其实晒干。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ocasia macrorrhiza(L.)Schott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山野间。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福建、台湾、湖南等地。

原形态

海芋,多年生草本,高可达5m。茎粗壮,粗达30cm。叶互生;叶柄粗壮,长60-90cm,下部粗大,抱茎;叶片阔卵形,长30-90cm,宽20-60cm,先端短尖,基部广心状箭头形,侧脉9-12对,粗而明显,绿色。花雌雄同株;花序柄粗状,长15-20cm;佛焰苞的管长3-4cm,粉绿色,苞片舟状,长10-14cm,宽4-5cm,绿黄色,先端锐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雌花序长2-2.5cm,位于下部;中性花序长2.5-3.5cm,位于雌花序之早;雄花序长3cm,位于中性花序之上;附属器长约3cm,有网状槽纹;子房3-4室。浆果红色。种子1-2颗。花期春季至秋季。

性味

味辛;性温;小毒

功能主治

行气止痛。主小肠疝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各家论述

《岭南采药录》:治小肠气证,每服六、七粒。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野芋实

功效作用

功能
行气止痛。
主治
用于小肠疝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相关论述
《岭南采药录》:“治小肠气证,每服六七粒。”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皮肤细菌性感染,疥疮,真菌性皮炎,淋巴结结核和急性乳腺炎等。
相关配伍
治疗小肠疝气:痕芋头花仁15g,炰猪小肚,饮汤,食猪小肚,其药不用食物。(《生草药手册》)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天南星科植物海芋。
形态特征
大型常绿草本植物,具匍匐根茎,有直立的地上茎,随植株的年龄和人类活动干扰的程度不同,茎高有不到10厘米的,也有高达3-5米的,粗10-30厘米,基部长出不定芽条。叶多数,叶柄绿色或污紫色,螺状排列,粗厚,长可达1.5米,基部连鞘宽5-10厘米,展开;叶片亚革质,草绿色,箭状卵形,边缘波状,长50-90厘米,宽40-90厘米,有的长宽都在一米以上,后裂片联合1/5-1/10,幼株叶片联合较多;前裂片三角状卵形,先端锐尖,长胜于宽,I级侧脉9-12对,下部的粗如手指,向上渐狭;后裂片多少圆形,弯缺锐尖,有时几达叶柄,后基脉互交成直角或不及90度的锐角。叶柄和中肋变黑色、褐色或白色。花序柄2-3枚丛生,圆柱形,长12-60厘米,通常绿色,有时污紫色。佛焰苞管部绿色,长3-5厘米,粗3-4厘米,卵形或短椭圆形;檐部蕾时绿色,花时黄绿色、绿白色,凋萎时变黄色、白色,舟状,长圆形,略下弯,先端喙状,长10-30厘米,周围4-8厘米。肉穗花序芳香,雌花序白色,长2-4厘米,不育雄花序绿白色,长(2.5-)5-6厘米,能育雄花序淡黄色,长3-7厘米;附属器淡绿色至乳黄色,圆锥状,长3-5.5厘米,粗1-2厘米,圆锥状,嵌以不规则的槽纹。浆果红色,卵状,长8-10毫米,粗5-8毫米,种子1-2。花期四季,但在密阴的林下常不开花。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南、西南及福建、台湾、湖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山野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