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瓦韦

粤瓦韦,中药名。为水龙骨科植物粤瓦韦Lepisorusobscure-venulosus(Hayata)Ching.的全草。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止血之功效。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疡,烫火伤,蛇咬伤,小儿惊风,呕吐腹泻,热淋,吐血。
别名 -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凉。归肝、脾、膀胱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止血。
主治 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疡,烫火伤,蛇咬伤,小儿惊风,呕吐腹泻,热淋,吐血。
粤瓦韦
  • 粤瓦韦
  • 粤瓦韦
  • 粤瓦韦
粤瓦韦
拼音注音
Yuè Wǎ Wéi
别名

小金刀、叶下子、大茅镰、骨牌伸筋、独立枝生、剑丹、一枝枪

英文名
kuangtung Lepisorus
出处

始载于《中国蕨类植物图谱》。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粤瓦韦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pisorus Obscure-venuiosus (Hayata)Ching[Polypodium obscure-venulosum Hayata]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树干或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

原形态

植株高25-40cm。根茎横生,被黑色、卵状披针形鳞片,顶端长渐尖,边缘具微齿,最后脱落。叶远生;叶柄长3-6cm,基部被鳞片,黑褐购,向上无毛;叶片革质,狭披针形,长25-35cm,宽2-3cm,中部以下最宽,两端渐狭,先端长渐尖或呈尾状,基部楔形,全缘,深绿色,上面有斑点状水囊,下面沿中脉附近疏生鳞片,干后略反卷;中脉两面稍隆起,侧脉不明显。孢子囊群圆形,橙黄色,在中脉两侧各排成1行,位于中脉与叶边中央。

归经

入肺、脾、膀胱三经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止血。主咽喉肿痛;痈肿疮疡;烫火伤;蛇咬伤;小儿惊风;呕吐腹泻;热淋;吐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6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湖南药物志》:用于咽喉肿痛、小儿惊风、肾炎、尿道炎。吐血、肠胃炎、烧烫伤、蛇咬伤;孢子囊群用治麻疯病。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粤瓦韦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止血。
主治
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疡,烫火伤,蛇咬伤,小儿惊风,呕吐腹泻,热淋,吐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60g。外用:适量,捣敷。
相关论述

1、《江西草药》:“清热解毒,通淋止血。治小儿惊风,热淋,吐血,蛇咬伤。还可治吐泻,痞块,痈肿,烫火伤。”

2、《湖南药物志》:“清热除烦,祛湿利尿。主治产褥热,产后心烦不安。”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蛇咬伤:粤瓦韦叶、半边莲、犁头草(均鲜品)各适量。捣烂外敷。

2、治热淋:粤瓦韦30-60g。水煎代茶饮。

3、治吐血:粤瓦韦30g。水煎服,白糖为引。(1-3方出自《江西草药》)

4、治产后心烦不安:粤瓦韦9g,党参9g,灶心土6g。水煎服,服时先饮热麻油3g。(《湖南药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拣除杂质,抢水洗净,切段,晒干。

保存方法

~捆压成件,外加蒲席封固,存放于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全草长20-40cm,卷曲。根茎横走,呈柱状,具结节,节处有须根及被鳞片。叶片披针形,长20-25cm,宽2-5cm,绿黄色至黄棕色,近革质;叶面散布棕色小点,叶缘背面反卷;叶柄草质,硬而韧。孢子囊群深棕色,常10-20余个于叶背排列成2行。气微,味淡,根茎味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水龙骨科植物粤瓦韦。
形态特征
植株高10-25(30)厘米。根状茎横走,密被阔披针形鳞片;鳞片网眼大部分透明,只有中部一条褐色不透明的狭带,全缘。叶通常远生;叶柄长1-5(7)厘米,通常褐栗色或禾秆色;叶片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通常在下部1/3处为最宽,约1-3.5厘米,先端长尾状,向基部渐变狭并下延,长12-25(30)厘米,干后淡绿色或淡黄绿色,近革质,下面沿主脉有稀疏的鳞片贴生。主脉上下均隆起,小脉不见。孢子囊群圆形,体大,直径达5毫米,成熟后扩展,彼此近密接,幼时被中央褐色圆形隔丝覆盖。
分布区域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林下树干或岩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