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冬菜

岩冬菜,中药名。为爵床科植物四子马蓝Strobilanthestetraspermus的全草。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西藏等地。具有疏散风热,活络,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风热感冒,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疮疖肿毒。
别名 海椒七、赤脚大仙、拐脚草、枪花药、绿豆青、狗肝菜、九头狮子草、水甲花。
药味 味辛、微苦
药性
归经 味辛、微苦,性寒。归肺、肝、胃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疏散风热,活络,解毒。
主治 风热感冒,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疮疖肿毒。
岩冬菜
  • 岩冬菜
  • 岩冬菜
岩冬菜
拼音注音
Yán Dōnɡ Cài
别名

海椒七、赤脚大仙、拐脚草、枪花药、绿豆青、狗肝菜、九头狮子草、水甲花

来源

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四子马蓝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robilanthes tetraspe-rmus (Champ. Ex Benth.) Druce [Ruellia tetrasperma Champ ex Bent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石上或阴湿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西藏等地。

原形态

四子马蓝 纤细草本。茎通常匍匐,稀直立。叶对生;具柄;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长1。5-5cm,先端钝或稍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浅锯齿。花少数集生成短穗状花序;苞片叶状至倒卵形或匙形,被短柔毛;小苞片条形,长约4mm;花萼5深裂,裂片条形,长5-7mm;花冠淡紫色,长12-23mm,花冠筒稍弯曲,外面被毛,内有长曲柔毛,冠桅2裂,裂片近圆形,先端微凹;雄蕊4,二强,花丝基部有膜相连,有1退化雄蕊残迹。蒴果棒状,长7-10mm,近顶端有微毛。种子4颗,具微毛。

性味

味辛;微苦;性寒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活络;解毒。主风热感冒;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熏洗。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岩冬菜

功效作用

功能
疏散风热,活络,解毒。
主治
风热感冒,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熏洗。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服。
相关论述
《湖南药物志》:“清热解表。治风热感冒,疮疖肿毒。”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风热感冒:四子马蓝全草15g,鸭跖草15g,一支黄花、黄荆叶、葱白各9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风湿骨痛:海椒七、牛膝、方筋骨草、箭杆风、九节风、豨莶草各12g。水煎服。(《万县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干燥全草全体呈暗绿色,长20-60cm。茎四棱形,径约3mm-5mm,分枝渐细;表面具纵直细纹,节明显,稍膨大,节间长3-5cm;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小空心。叶对生,多已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1.5-5cm。枝顶有短穗状花序,花多已脱落。气微,味淡。以叶多、少破碎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爵床科植物四子马蓝。
形态特征
纤细草本。茎通常匍匐,稀直立。叶对生;具柄;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长1.5-5cm,先端钝或稍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浅锯齿。花少数集生成短穗状花序;苞片叶状至倒卵形或匙形,被短柔毛;小苞片条形,长约4mm;花萼5深裂,裂片条形,长5-7mm;花冠淡紫色,长12-23mm,花冠筒稍弯曲,外面被毛,内有长曲柔毛,冠檐5裂,裂片近圆形,先端微凹;雄蕊4,二强,花丝基部有膜相连,有1退化雄蕊残迹。蒴果棒状,长7-10mm,近顶端有微毛。种子4颗,具微毛。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林下石上或阴湿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