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橘果

越橘果,中药名。为杜鹃花科植物越橘Vacciniumvitis-idaeaL.的果。分布于新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具有止泻痢之功效。用于肠炎,痢疾。

别名 -
药味 味酸、甘
药性
归经 味酸、甘,性平。归胃、大肠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止泻痢。
主治

用于肠炎,痢疾。

越橘果
  • 越橘果
  • 越橘果
越橘果

《中药大辞典》:越橘果

拼音注音
Yuè Jú Guǒ
出处

《吉林中草药》

来源

为杜鹃花科植物越橘成熟果实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越橘叶"条。

药理作用

参见"越橘叶"条。

功能主治

《吉林中草药》:"止痛。治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复方

治肠炎,痢疾:越橘果二钱,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越橘果

拼音注音
Yuè Jú Guǒ
出处

出自《吉林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越橘的成熟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accinium vitis-idaea L.[V.jesoenseMiq.;V.Vitisidaea L.Var.Genuinum Herde」

采收和储藏:9-10月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900-3200m的落叶松林下、白桦林下、高山草原。

资源分布:分布于新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

原形态

常绿矮小灌木。地下部分有细长匍匐的根茎,地上部分植株高10-30cm,茎纤细,直立或下部平卧,枝及幼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短,被微毛;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长0.7-2cm,宽0.4-0.8cm,先端圆,有凸尖或微凹缺,基部宽楔形,边缘反卷,有浅波状小钝齿,表面无毛或沿中脉被微毛,背面具腺点状伏生短毛。短总状花序,生于去年生枝顶,长1-1.5cm,稍下垂,有2-8朵花;序轴纤细,有微毛;苞片红色,宽卵形;小苞片2,卵形;萼筒短钟状无毛,萼片4,宽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淡红色,钟状,4裂,裂片三角状卵形,直立;雄蕊8,花丝很短,有微毛,药室背部无距,药管与药室近等长;花柱丝状,稍超出花冠。浆果近球形,熟时紫红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药理作用

干燥全草的5%提取液对雄蛙有抗性激素作用,此作用并非由于鞣质所致。叶的浸剂或煎剂可作利尿剂(治肾结石),并可用于风湿、痛风,果可用于维生素缺乏症。

性味

酸;甘;性平;有毒

功能主治

止泻痢。主痢疾;肠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复方

治肠炎,痢疾: 越橘果二钱,水煎服。 (《新疆中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

《吉林中草药》:止痛。治痢疾。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越橘果

功效作用

功能

止泻痢。

主治

用于肠炎,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注意事项

脾虚泄泻者不宜用。

药理作用

果实所含的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抗衰老作用,抗溃疡作用,抗炎,抗癌,抗肿瘤等作用。

相关论述

1、《吉林中草药》:“止痢。治痢疾。”

2、《新疆中草药手册》:“治肠炎,痢疾。”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肠炎,痢疾:越橘果6g,土木香9g。水煎服。(《新疆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10月采收,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杜鹃花科植物越橘。

形态特征

越橘又名:温普、山果儿、红豆、牙疙瘩。常绿矮小灌木,地下部分有细长匍匐的根状茎,地上部分植株高10-30厘米。茎纤细,直立或下部平卧,枝及幼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密生,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长0.7-2厘米,宽0.4-0.8厘米,顶端圆,有凸尖或微凹缺,基部宽楔形,边缘反卷,有浅波状小钝齿,表面无毛或沿中脉被微毛,背面具腺点状伏生短毛,中脉、侧脉在表面微下陷,在背面稍微突起,网脉在两面不显;叶柄短,长约1毫米,被微毛。花序短总状,生于去年生枝顶,长1-1.5厘米,稍下垂,有2-8朵花,序轴纤细,有微毛;苞片红色,宽卵形,长约3毫米;小苞片2,卵形,长约1.5毫米;花梗长1毫米,被微毛;萼筒无毛,萼片4,宽三角形,长约1毫米;花冠白色或淡红色,钟状,长约5毫米,4裂,裂至上部三分之一,裂片三角状卵形,直立;雄蕊8,比花冠短,长约3毫米,花丝很短,有微毛,药室背部无距,药管与药室近等长;花柱稍超出花冠。浆果球形,直径5-10毫米,紫红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新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900-3200m的落叶松林下、白桦林下、高山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