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根

吴茱萸根,中药名。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的根或根皮。植物吴茱萸,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具有温中行气,杀虫之功效。主治脘腹冷痛,泄泻,痢疾,风寒头痛,经闭腹痛,寒湿腰痛,疝气,蛲虫病,小儿疳䘌疮。

别名 茱萸根《集验方》
药味 味辛、苦
药性
归经 味辛、苦,性热。入脾、胃、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温中行气,杀虫。
主治

脘腹冷痛,泄泻,痢疾,风寒头痛,经闭腹痛,寒湿腰痛,疝气,蛲虫病,小儿疳䘌疮。

吴茱萸根
  • 吴茱萸根
  • 吴茱萸根
吴茱萸根

《中药大辞典》:吴茱萸根

拼音注音
Wú Zhū Yú Gēn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根的韧皮部。9~10月采收。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吴茱萸"条。

性味

《纲目》:"辛苦,热,无毒。"

功能主治

行气温中,杀虫。治脘腹冷痛,泄泻,下痢,风寒头痛,腰痛,疝气,经闭腹痛,蛲虫病。

①《本经》:"杀三虫。"

②《别录》:"根白皮:杀蛲虫,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小女子经产余血,疗白癣。"

③《药性沦》:"皮:能疗漆疮,主中恶腹中刺痛,下痢不禁,治寸白虫。"

④孟诜:"皮:止齿痛。"

⑤《重庆草药》:"行气,暖中,温肾,燥湿。治心胃冷气痛,寒湿腰腹胀痛,脾虚腹寒,泄泻冷痢,经闭腹痛,疝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入丸、散。

复方

①治头风痛:吴茱萸根一至二两。炖猪肉二两服。(《重庆草药》)

②治寒气经停,经闭腹痛:吴萸根二两,五谷根、柑子根各一两,水案板五钱,橙子根一两。炖杀口肉服。(《重庆草药》)

③治寸白虫:吴茱萸根(干,去土,切)一升。以酒一升浸一宿,平旦分二服。(《千金方》)

④治脾劳热,有白虫,令人好呕:吴茱萸根大者一尺,大麻子八升,橘皮二两(切)。上三味,锉茱萸根,捣麻子,并和以酒一斗,渍一宿,微火上薄暖之,三上三下,绞去滓。平旦空腹为一服取尽,虫便下出,或死或半烂,或下黄汁。(《删繁方》茱萸根下虫酒)

⑤治肝劳生长虫,在肝为病,恐畏不安,眼中赤:鸡子五枚(去黄),干漆四两,蜡、吴茱萸根皮各二两,粳米粉半斤。上五味,捣茱萸皮为末,和药铜器中煎,可丸如小豆大。宿勿食,旦饮服一百丸,小儿五十丸,虫当烂出。(《千金方》)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吴茱萸根

拼音注音
Wú Zhū Yú Gēn
英文名
Root of Medicinal Evodia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2.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officinalis (Dode)Huang3.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bodinieri (Dode)Hua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长于低海拔向阳的疏林下或林缘旷地。

2.生于山坡草丛中。

3.生于村边路旁、山坡草丛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2.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

3.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及贵州。

原形态

1.树皮青灰褐色,幼枝紫褐色,有细小圆形的皮孔;幼技、叶轴及花轴均被锈色绒毛。奇数羽状复叶对生,连叶柄长20-40cm;叶柄长4-8cm,小叶柄长2-5mm;小叶5-9,椭圆形至卵形,长5.5-15cm,宽3-7cm,先端骤狭成短尖,基部楔形至广楔形或圆形,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钝锯齿,侧脉不明显,两面均被淡黄褐色长柔毛,脉上尤多,有明显的油点,厚纸质或纸质。雌雄异株,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轴粗壮,密被黄褐色长柔毛,花轴基部有小叶片状的狭小对生苞片2枚;萼片5,广卵形,长约1-2mm,被短柔毛;花瓣5,白色,长圆形,长4-6mm;雄花具5雄蕊,插生在极小的花盘上,花药基着,椭圆形,花丝粗短,被毛,退化子房先端4-5裂;雌花的花瓣较雄花瓣大,退化雄蕊鳞片状,子房上位,长圆形,心皮5,花后增宽成扁圆形,有粗大的腺点,花柱粗短,柱头先端4-5钱裂。果实扁球形,成熟时裂开成5个果瓣,呈蓇葖果状,紫红色,表面有粗大油腺点,每分果有种子1个,黑色,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9-10月。

2.石虎 本变种与正种很相似。区别点为变种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小叶3-11,叶片较狭,长圆形至狭披针形,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各小叶片相距较疏远,侧脉较明显,全缘,两面密被长柔毛,脉上最密,油腺粗大。花序轴常被淡黄色或无色的长柔毛。成熟果序不及正种密集。种子带蓝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3. 毛脉吴茱萸 与上种相似。小枝被黄锈色或丝光质的疏长毛。叶轴被长柔毛;小叶5-11,叶形变化较大,长圆形、披针形、卵状披针形,上表面中脉略被疏短毛,下面脉上被短柔毛,侧脉清晰,油腺点小。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归经

脾;胃;肾经

性味

辛;苦;性热

功能主治

温中行气;杀虫。主脘腹冷痛;泄泻;痢疾;风寒头痛;经闭腹痛;寒湿腰痛;疝气;蛲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大量可用至30-60g;或浸酒;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杀三虫。

2.《名医别录》:根白皮:杀蛲虫,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经产余血,疗白癣。

3.《药性论》:皮:能疗漆疮,主中恶腹中刺痛,下痢不禁,治白虫。

4.孟诜:皮:止齿痛。

5.《重庆草药》:行气,暖中,温肾,燥湿。治心胃冷气痛,寒湿腰腹胀痛,脾虚腹寒,泄泻冷痢,经闭腹痛,疝气。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吴茱萸根

功效作用

功能

温中行气,杀虫。

主治

脘腹冷痛,泄泻,痢疾,风寒头痛,经闭腹痛,寒湿腰痛,疝气,蛲虫病,小儿疳䘌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大量可用至30-60g;或浸酒;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胃肠有热者慎服。

相关论述

1、《本经》:“杀三虫。”

2、《别录》:“根白皮:杀蛲虫,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经产余血,疗白癣。”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头风痛,吴茱萸根30-60g,炖猪肉60g服。

2、治寒气经停,经闭腹痛,吴茱萸根60g,五谷根30g,柑子根30g、水案板15g,橙子根30g,炖杀口肉服。

3、治妇女生育后小腹痛,起包块,身现肿,吴茱萸、红算盘子根各120g,炖五花肉连服二三剂,再炖鸡服。

4、治凉寒腰痛,周身胀痛,吴茱萸根30g,散寒草60g,马蹄草60g,苏梗3g,八角枫根30g。煎水服。(《重庆草药》)

5、治寸白虫,吴茱萸根(干,去土,切)一升。以酒一升浸一宿、平旦分二服。(《千金要方》)

6、治月蚀疮,茱萸根、地榆根、蔷薇根各等分,为散,作汤洗疮。取药涂疮上,日三。(《外台》引《集验方》)

7、治小儿下部疳䘌疮,吴茱萸根白皮一两,桃白皮一两。上细锉,以洒一大盏,浸一宿,看儿大小,渐渐分服之。(《普济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

形态特征

植物吴茱萸,别名臭辣子树(湖北、贵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10米。树皮青灰褐色,幼枝紫褐色,有细小圆形的皮孔;幼技、叶轴及花轴均被锈色绒毛。奇数羽状复叶对生,连叶柄长20-40厘米;叶柄长4-8厘米,小叶柄长2-5毫米;小叶5-9,椭圆形至卵形,长5.5-15厘米,宽3-7厘米,先端骤狭成短尖,基部楔形至广楔形或圆形,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钝锯齿,侧脉不明显,两面均被淡黄褐色长柔毛,脉上尤多,有明显的油点,厚纸质或纸质。雌雄异株,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轴粗壮,密被黄褐色长柔毛,花轴基部有小叶片状的狭小对生苞片2枚;萼片5,广卵形,长约1-2毫米,被短柔毛;花瓣5,白色,长圆形,长4-6毫米;雄花具5雄蕊,插生在极小的花盘上,花药基着,椭圆形,花丝粗短,被毛,退化子房先端4-5裂;雌花的花瓣较雄花瓣大,退化雄蕊鳞片状,子房上位,长圆形,心皮5,花后增宽成扁圆形,有粗大的腺点,花柱粗短,柱头先端4-5钱裂。果实扁球形,成熟时裂开成5个果瓣,呈蓇葖果状,紫红色,表面有粗大油腺点,每分果有种子1个,黑色,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道地产区

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生长环境

生于低海拔向阳的疏林下或林缘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