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

无花果,中药名。为桑科榕属植物无花果FicuscaricaL.的果实。植物无花果,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具有清热生津,健脾开胃,解毒消肿之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燥咳声嘶,乳汁稀少,肠热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痢疾,痈肿,癣疾。
别名 映日果,蜜果,文仙果,阿驿,挣桃,奶浆果,阿驲,优昙钵,树地瓜,品仙果
药味
药性
归经 胃经,大肠经,肺经
分类 清热药
产地 全国各地
功能 清热生津,健脾开胃,解毒消肿。
主治 咽喉肿痛,燥咳声嘶,乳汁稀少,肠热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痢疾,痈肿,癣疾。
无花果
  • 无花果
  • 无花果
  • 无花果
  • 无花果
  • 无花果
  • 无花果
  • 无花果
  • 无花果
  • 无花果
无花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无花果

拼音注音
Wú Huā Guǒ
别名

文先果、奶浆果、树地瓜、映日果、明目果、密果

来源

为桑科榕属植物无花果Ficus carica L.的果实,其也入药。根全年可采;果、叶夏秋采,晒干用或鲜用。

性味

果:甘、平。根、叶:淡、涩,平。

功能主治

果:润肺止咳,清热润肠。用于咳喘,咽喉肿痛,便秘,痔疮。根、叶:肠炎,腹泻;外用治痈肿。

用法用量

果、叶:0.5~1两;根、叶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无花果

拼音注音
Wú Huā Guǒ
别名

阿驲、阿驿、底珍(《酉阳杂俎》),天生子(《滇南本草》),映日果(《便民图纂》),优昙钵(《广州志》),蜜果(《群芳谱》),文仙果(《草木便方》),奶浆果(《湖南野生植物》),品仙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出处

《救荒本草》

来源

为桑科植物无花果的干燥花托。秋季采收,采下后反复晒干。本品易霉蛀,须贮藏干燥处或石灰缸内。

生境分布

各地均有栽培。南方各地均产。

原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米,具乳汁。多分枝,小枝粗壮,表面褐色,被稀短毛。叶互生;倒卵形或近圆形,长10~20厘米,宽与长几相等,3~5裂,少有不分裂者,基部心脏形,裂片通常倒卵形,顶端钝,有不规则齿;掌状叶脉明显,上面深绿色,粗糙,下面有毛,厚革质;叶柄长2~5厘米,光滑或有长毛。隐头花序;花单性同株,小花白色,极多数,着生于总花托的内壁上;花托单生于叶腋间,梨形,成熟时长5~8厘米,带绿色或褐青色,光滑,肉质而厚。雄花生于花托近口处苞片间,花被2~6片,线形,雄蕊1,丝状,花柄细长,长倍于花被;雌花花被4片,广线形,子房上位,椭圆形,与花被片等长,瘦果三棱状卵形,胚乳丰富,胚弯曲。花期夏季。隐花果成熟期秋季。

本植物的根(无花果根)、叶(无花果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状

干燥的花托呈倒圆锥形或类球形,长约2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表面淡黄棕色至暗棕色、青黑色,有波状弯曲的纵棱线;顶端稍平截,中央有圆形突起,基部较狭,带有果柄及残存的苞片。质坚硬,横切面黄白色,内壁着生众多细小瘦果,有时上部尚见枯萎的雄花。瘦果卵形或三棱状卵形,长约1~2毫米,淡黄色,外有宿萼包被。气微,味甜。以干燥、青黑色或暗棕色,无霉蛀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成分

含枸橼酸、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琥珀酸、丙二酸、脯氨酸、草酸、苹果酸、莽草酸(shikimic acid、奎尼酸(quinic acid)、生物碱、甙类、糖类、无花果朊酶(ficin)等。

归经

《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手阳明经。"

性味

甘,平。

①《滇南本草》:"苦,有小毒。"

②《纲目》:"甘,平,无毒。"

③《随息居饮食谱》:"甘,寒。"

④《药材学》:"性平,味甘酸。"

功能主治

健胃清肠,消肿解毒。治肠炎,痢疾,便秘,痔疮,喉痛,痈疮疥癣,利咽喉,开胃驱虫。

用于食欲不振,脘腹胀痛,痔疮便秘,消化不良,痔疮,脱肛,腹泻、乳汁不足,咽喉肿痛,热痢,咳嗽多痰等症。

①《滇南本草》:"敷一切无名肿毒,痈疽疥癞癣疮,黄水疮,鱼口便毒,乳结,痘疮破烂;调芝麻油搽之。"

②《便民图纂》:"治咽喉疾。"

③汪颖《食物本草》:"开胃,止泄痢。"

④《纲目》:"治五痔,咽喉痛。"

⑤《生草药性备要》:"洗痔疮。子,煲肉食,解百毒。蕊,下乳汁。"

⑥《医林纂要》:"益肺,通乳。"

⑦《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润肠。"

⑧《江苏植药志》:"鲜果的白色乳汁外涂去疣。"

⑨《云南中草药》:"健胃止泻,祛痰理气。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咽喉痛,咳嗽痰多,胸闷。"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生食1~2枚。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吹喉。

复方

①治咽喉刺痛:无花果鲜果晒干,研末,吹喉。(《泉州本草》)

②治肺热声嘶:无花果五钱,水煎调冰糖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痔疮,脱肛,大便秘结:鲜无花果生吃或干果十个,猪大肠一段,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④治久泻不止:无花果五至七枚,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⑤发乳:无花果二两,树地瓜根二两,金针花根四至六两,奶浆藤二两。炖猪前蹄服。(《重庆草药》)

⑥无花果150克,水煎加冰糖适量服,治肺热声嘶,咳嗽咽痛。

⑦无花果两个生食,或用干果十个与猪大肠一段,共煮熟食,治痔疮、脱肛、大便秘结。

⑧鲜无花果十个,水煎洗患处,治外痔。

⑨无花果两个,小茴香10克,水煎服,治疝气。

⑩无花果枝适量,水煎服,每日两三次,治肠炎。

⑾无花果捣汁半杯,开水冲服,每日一次,以愈为度,治哮喘。

⑿无花果叶10克,水煎代茶饮,治黄疸。

⒀无花果根去粗皮,打碎,开水泡服,治喉痒。

⒁无花果鲜嫩叶,洗净捣烂绞汁,每次温开水和服半杯,治误食鱼蟹类中毒,腹痛,呕吐。

⒂无花果猪肉汤:猪瘦肉250克,切小块,无花果100克(干品),同煮汤,用适量食盐调味食用。有理肠健胃,解毒消炎作用,治痔疮,慢性肠炎。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无花果

拼音注音
Wú Huā Guǒ
别名

阿驲、阿驿、映日果、优昙钵、蜜果、文仙果、奶浆果、品仙果、挣桃、树地瓜

出处

出自《救荒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无花果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carica L.

采收和储藏:7~10月果实呈绿色时,分批米摘;或拾取落地的未成熟果实,鲜果用开水烫后,晒十或供十。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现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资源分布:原产于亚洲西部及地中海地区。

原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10m。全株具乳汁;多分枝,小枝粗壮,表面褐色,被稀短毛。叶互生;叶柄长2-5cm,粗壮;托叶卵状披针形,长约1cm,红色;叶片厚膜质,宽卵形或卵圆形,长10-24cm,宽8-22cm,3-5裂,裂片卵形,边缘有不规则钝齿,上面深绿色,粗糙,下面密生细小钟乳体及黄褐色短柔毛,基部浅心形,基生脉3-5条,侧脉5-7对。雌雄异株,隐头花序,花序托单生于叶腋;雄花和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雄花生于内壁口部,雄蕊2,花被片3一4;瘿花花柱侧生、短;雌花生在另一花序托内,花被片3-4,花柱侧生,柱头2裂。榕果(花序托)梨形,成熟时长3-5cm,呈紫红色或黄绿色,肉质,顶部下陷,基部有3苞片。花、果期 8-11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瘠,抗旱,不耐寒,不耐涝。以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或粘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扦插。分株。压条繁殖,尤以扦插繁殖为主。扦插繁殖:3月中、下旬从优良母株上选l~3年生未曾发芽的,而且节间短,枝粗在1~1.5cm的健壮枝条,剪成长30~50cm的插条,按行距50cm开沟,斜插入土三分之二,其余部分露出土外,填上压实,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夏季扦插,可取半木质化的绿枝进行扦插。扦插后约1个月左右生根。培育1年即可移栽。亦可将插条用湿砂贮藏1个月,形成愈伤组织后再行扦插。分株繁殖:于2~3月进行分株栽种,定植按行株距(3~4)m×(3~4)m开穴栽种。栽种前要修剪,除去密枝或枯枝条,在树液未流动以前或展叶以前栽种为好。

田间管理 植株成活后进行松土、除草。在6月、7月各追施人粪尿或硫酸铵1次。栽种后要培养树冠形成无层形树形,或多主技自然开心树形,一般可在树干高50crn处定干,保留5~7个主枝,并可适当选用侧枝补空。树干定形后,每年要修剪,除去密枝、病虫枝及枯枝。疏势以轻剪为主。收秋果为主的,可在结果枝上短截留有2~3个芽,如果收夏果为主的则不宜短截。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炭疽病,可用1:1:200信波尔多液喷射。虫害有桑天牛。

性状

性状鉴 干燥的花序托呈倒圆锥形或类球形.长约2cm.直径1.5-2.Cm;表面淡黄棕色至暗棕色、青黑色有波状弯曲的纵棱线;顶端稍平截,中央有圆突形突起,基部渐狭,细小瘦果.有时壁的上部尚见枯萎的雄花。瘦果卵形或三棱状卵形.长1-2cm,淡黄色,外有宿萼包被。飞微,味甜、略酸。

以干燥、青黑色或暗棕色、无霉蛀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淡黄棕色。①草酸钙簇晶多存在于花托薄壁细胞内,直径10-17μm。②花被碎片的边缘可见单细胞非腺毛,长33-10μm,基部较粗,光瑞急尖;果柄基部非腺毛,长达330-450(-600)μm,壁增厚。③果皮薄壁细胞内含有草酸钙结晶,呈方形、长方形、菱形,直径约5μm。④导管细小,主要为螺纹导管。⑤乳汁管有时可见。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温水浴上加热15mm。取滤1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在水浴上加温热5min,发生红棕色沉淀。

化学成分

果实含有机酸类,其中有大量枸橼酸,并有少量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丙二酸(propane diacid),奎宁酸(quinic acid),莽草酸(shikimic acid)[1];还含 B族维生素[2]及无花果蛋白酶(ficin)[3],黄曲霉毒素(afla-toxin)B1、B2、G1、G2[4],γ-胡萝卜素(γ-carotene),叶黄素(lutein),堇黄质(violaxanthin)等类胡萝卜素类化合物[5];还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甘氨酸(glyc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亮氨酸(leucine),蛋氨酸(methionine),丙氨酸(alanine)等氨基酸[6];并含寡肽如六肽( H-Ala-Val-Asp-Pro-Ile-Arg-OH),五肽(H-Leu-Tyr-Pro-Val-Lys-OH),三肽(H-Leu-Val-Arg-OH)[7],以及蛋白质脂肪、糖类及钙(Ca)、铁(Fe)等微量量元素[8]。

药理作用

1.无花果含丰富的营养成分,供食用。在便秘时,可用作食物性轻泻剂。树的乳胶汁中含有抑制大鼠移植性肉瘤之成分(注射时)。

2.干果的水提取物经活性炭、丙酮处理后所得之物质有抗艾氏肉瘤的作用。

3.从未成熟果实中所得的乳汁能抑制大鼠移植性肉瘤、小鼠自发性乳癌,致使肿瘤坏死;又能延缓移植性腺癌、骨髓性白血病、淋巴肉瘤之发展,使其退化。将此乳汁静脉注射0.02ml(大鼠)或0.05ml(兔),可使动物立即死亡,解剖可见内脏毛细血管损害;腹腔注射之情况相似;皮下注射可引起局部坏死;口服则无毒。其石油醚、乙醚提取物对免、猫、犬均有降压作用,呼吸略呈兴奋;在猫的瞬膜试验中,无神经节阻断作用。降压作用原理可能属于末梢性的。聚花果水浸液,或以石油醚提取后再以乙醚处理的提取物静脉注射,对麻醉兔和猫均有降压作用。

归经

肺;胃;大肠经

性味

甘;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健脾开胃;解毒消肿。主咽喉肿痛;燥咳声嘶;乳汁稀少;肠热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痢疾;痈肿;癣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大脐量可用至30-60g;或生食鲜果1-2枚。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调敷或吹喉。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敷一切无名肿毒,痈疽疥癞癣疮,黄水疮,鱼口便毒,乳结,痘疮破烂;调芝麻油搽之。

2.《便民图纂》:治咽喉疾。

3.汪颖《食物本草》:开胃,止泄痢。

4.《纲目》:治五痔,咽喉痛。

5.《生草药性备要》:洗痔疮。子,煲肉食,解百毒。蕊,下乳汁。

6.《医林纂要》:益肺,通乳。

7.《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润肠。

8.《江苏植药志》:鲜果的白色乳汁外涂去疣。

9.《云南中草药》:健胃止泻,祛痰理气。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咽喉痛,咳嗽痰多,胸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无花果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生津,健脾开胃,解毒消肿。
主治
咽喉肿痛,燥咳声嘶,乳汁稀少,肠热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痢疾,痈肿,癣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至30-60g;或生食鲜果1-2枚。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调敷或吹喉。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服;中寒者忌食。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

2、增强细胞免疫功效。

3、镇痛作用。

4、轻泻作用。

5、降压作用。

相关论述
《纲目》:“按《方舆志》云:广西优昙钵不花而实,状如枇杷。又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阿驵出波斯,拂林人呼为底珍树。长丈余,枝叶繁茂、叶有五丫如蓖麻,无花而实,色赤类椑柿。一月而熟,味亦如柿。二书所说,皆即此果(无花果)也。”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治疗痔疮。

药膳食疗:

无花果百合玉米汤:

功效:百合有润肺、止咳、清凉、退热的功效,无花果的维生素可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这款汤最适合生活欠缺规律的年轻人饮用。

原材料:玉米1根,干百合10克,干无花果20克鸡腿1只(去皮)盐5克。

做法:玉米切段,干百合、干无花果、鸡腿洗净。把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水,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煮2-3小时。出锅前加盐即可饮用。

用法:喝汤食果,佐餐食用。如弃鸡腿而改用鲜鱼。可减少汤水的油分,且具明目的功效。

相关配伍

1、治咽痛,无花果7个,金银花15g。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2、治肺热音嘶,无花果干果15g。水煎,调冰糖服。(《福建中草药》)

3、治干咳,久咳,无花果9g,葡萄干15g,甘草6g。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4、治缺乳,①无花果60g,树地瓜根60g,金针花根120-180g,奶浆藤60g。炖猪前蹄服。②无花果120g,奶参120g,墨鱼角30g。炖五花肉服。(《重庆草药》)

5、治大便秘结,鲜无花果适量,嚼食;或干果捣碎煎汤,加生蜂蜜适量,空腹时温服。(《安徽中草药》)

6、治消化不良性腹泻,炒无花果、炒山楂、炒鸡内金各9g,厚朴4.5g。煎服。(《安徽中草药》)

7、治久泻不止,无花果5-7枚。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附注
本植物的根(无花果根)、叶(无花果叶)也可药用。无花果根: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筋骨疼痛,痔疮,痈疽,瘰疬。无花果叶:清湿热,解疮毒,消肿止痛。主湿热泄泻,带下,痔疮,痈肿疼痛,瘰疬。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10月果实呈绿色时,分批采摘;或拾取落地的未成熟果实,鲜果用开水烫后,晒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药材性状:干燥的花序托呈倒圆锥形或类球形.长约2cm。直径1.5-2.5cm;表面淡黄棕色至暗棕色、青黑色,有波状弯曲的纵棱线;顶端稍平截,中央有圆形突起,基部渐狭,带有果柄及残存的苞片。质坚硬,横切面黄白色,内壁着生众多细小瘦果,有时壁的上部尚见枯萎的雄花。瘦果卵形或三棱状卵形,长1-2mm,淡黄色,外有宿萼包被。气微,味甜、略酸。以干燥、青黑色或暗棕色、无霉蛀者为佳。

2、饮片性状:本品为圆锥形或类圆形纵切厚片,表面黄白色,内壁着生多数枯萎的花、苞片及瘦果。周边淡黄棕色或暗褐色,有弯曲的纵棱线。气微,味微甜。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桑科榕属植物无花果。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10米。全株具乳汁;多分枝,小枝粗壮,表面褐色,被稀短毛。叶互生;叶柄长2-5厘米,粗壮;托叶卵状披针形,长约1厘米,红色;叶片厚膜质,宽卵形或卵圆形,长10-24厘米,宽8-22厘米,3-5裂,裂片卵形,边缘有不规则钝齿,上面深绿色,粗糙,下面密生细小钟乳体及黄褐色短柔毛,基部浅心形,基生脉3-5条,侧脉5-7对。雌雄异株,隐头花序,花序托单生于叶腋;雄花和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雄花生于内壁口部,雄蕊2,花被片3-4;瘿花花柱侧生、短;雌花生在另一花序托内,花被片3-4,花柱侧生,柱头2裂。榕果(花序托)梨形,成熟时长3-5厘米,呈紫红色或黄绿色,肉质,顶部下陷,基部有3苞片。花、果期8-11月。
分布区域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生长环境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瘠,抗旱,不耐寒,不耐涝。以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栽培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