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中药名。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和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 var. 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的根。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疼痛,鼻渊,带下证,疮痈肿毒,皮肤风湿瘙痒等。
1、主要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疼痛,鼻渊,带下证,疮痈肿毒,皮肤风湿瘙痒等。
2、西医诊为感冒、流行性感冒属于风寒表证者,头痛、偏头痛、牙周病等见有表证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性肌萎缩症、肩部粘连囊炎、滑膜炎及肌腱滑膜炎、其他无菌性骨坏死、痛风性关节炎等属于风湿之邪阻滞经络者,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见有风寒表证者,急性输卵管炎及卵巢炎、子宫炎症等属于阳明经湿邪下注者,接触性皮肤炎及其他湿疹、痈及疖等见有表证者。
本品为伞型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 Benth. et 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 Benth.et Hook.f. 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 的干燥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本品呈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个,略浸,润透,切厚片,干燥。
(1)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3ml,振摇5 分钟后,静置20分钟,分取上清液1ml,加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与2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各2~3滴,摇匀,置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3~4,再加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2滴,显紫红色。
(2)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3ml,振摇,滤过。取滤液 2滴,点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365nm) 下观察,显蓝色荧光。 (3)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ml,浸泡1 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干乙醚,残渣加醋酸乙酯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醚(3:2) 为展开剂,在25℃以下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归胃、大肠、肺经。
辛,温。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
3~9g。
薛、芷(《楚辞》),芳香(《本经》),苻蓠、泽芬(《吴普本草》),白茝(《别录》),香白芷(《夷坚志》)。
《本经》
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风的根。秋播种植的,次年7~9月间茎叶枯黄时采挖。春播种植的,当年10月采挖。择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除净残茎、须根及泥土(不用水洗),晒干或微火烘干。置干燥不通风处保存,防虫蛀或霉烂。
①兴安白芷,又名:达乌里当归,走马芹。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2.5米。根粗大,直生,有时有数条支根。茎粗大,近于圆柱形,基部粗约5~9厘米,中空,通常呈紫红色,基部光滑无毛,近花序处有短柔毛。茎下部的叶大;叶柄长,墓部扩大呈鞘状,抱茎;叶为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卵形至长卵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先端锐尖,边缘有尖锐的重锯齿,基部下延成小柄;茎上部的叶较小,叶柄全部扩大成卵状的叶鞘,叶片两面均无毛,仅叶脉上有短柔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花梗长10~30厘米;总苞缺如或呈1~2片膨大的鞘状苞片,小总苞14~16片,狭披针形,比花梗长或等长;花萼缺如;花瓣5,白色,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向内弯曲;雄蕊5,花丝细长伸出于花瓣外:子房下位,2室,花柱2,短,基部黄白色或白色。双悬果扁平椭圆形或近于圆形,分果具5果棱,侧棱成翅状。花期6~7月。果期7~9月。
多生于河岸、溪边,以及沿海的丛林砾岩上。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栽培于四川、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等地。
本植物野生种的根,在东北作独活用,商品称"香大活",参见"独活"条。
②川白芷,又名:异形当归。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直生,下面有数条支根。茎直立,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细棱。叶互生;茎下部的叶2~3回3出式羽状全裂,最终裂片长卵形至披针形;叶柄鞘状,抱茎;茎上部的叶片逐渐简化成广阔膨大的叶鞘;叶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至淡绿色,两面均无毛,仅叶脉上有短刚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总花梗长15~20厘米;总值缺,小总苞数枚,狭披针形至线形,较小伞梗为长;花萼不明显;花瓣5,白色,广卵形至类圆形,先端微凹,中央有一小舌片向内折曲;雄蕊5,花药椭圆形:子房下位,2室,花柱2。双悬果长椭圆形,分果右明显的5棱,侧棱有较木质化的翅。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长于山地林缘。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栽培于四川、山东等地。
③杭白芷,又名:浙白芷、台湾当归。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圆锥形,具4棱。茎直径4~7厘米,茎和叶鞘均为黄绿色。叶互生;茎下部叶大,叶柄长,基部鞘状抱茎,2~3回羽状分裂,深裂或全裂,最终裂片阔卵形至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尖,边缘密生尖锐重锯齿,基部下延成柄,无毛或脉上有毛;茎中部叶小;上部的叶几仅存卵形囊状的叶鞘,小总苞片长约5毫米,通常比小伞梗短;复伞形花序密生短柔毛;花萼缺如;花瓣黄绿色;雄蕊5,花丝比花瓣长1.5~2倍;花柱基部绿黄色或黄色。双悬果被疏毛。花期5~6月。果期7~9月。
分布浙江、台湾等地。浙江、江苏有栽培。
以上3种植物的叶(白芷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④云南牛防风,又名:滇白芷、粗糙独活。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粗糙的刺毛。主根纺锤形。茎下部叶具柄,柄长2~4厘米,基部有宽阔叶鞘,叶片2回羽状深裂,长5~20厘米,宽5~7厘米,裂片宽卵形至长椭圆形,长2.5~5厘米,上面深绿色,粗糙细皱,下面浅绿色,边缘具不等齿牙;茎上部叶与茎下部叶相似。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伞梗13~20;总苞缺或有1~3枚,线状披针形;小总苞片4~5,线形;花2型,边缘花较大,不整齐,中心花近于整齐;萼齿5,线状三角形;花瓣5,白色,先端2裂;雄蕊5;子房近于无毛。双悬果倒卵形或卵形,长7~8毫米,分果具5条细棱。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分布云南、四川。云南有栽培。
①川白芷(《济生方》)
为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无明显的棱脊,长约7~24厘米,直径约1.5~2厘米。有时附有支根。顶端有凹洼的茎痕,也有多数同心环状的纹理。表面黄色或淡棕色,有众多皱纹,分布有少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突起处色较深,有时有支根切除的痕迹,显淡棕色。质坚硬而较轻。断面粉质,全部淡棕色,随处密布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而明显,木质部约占横断面的1/3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微香,味苦辛。以独支、皮细,外表土黄色、坚硬、光滑、香气浓者为佳。
主产四川。产于河北者称祁白芷;产于河南者称禹白芷、会白芷。此外,湖南、湖北、山西、安徽、山东等地亦产。
②杭白芷
为植物杭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具四棱,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顶端有凹洼的茎痕。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较少的纵皱纹,布有多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多排列成四纵行,体形因之而具四棱,突起处色较深,有时也有支根切除的痕迹。质坚硬。断面粉质,白色或类白色,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明显;木质部淡棕灰色,约占横断面1/2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芳香,味苦辛。以根条粗大、皮细、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条小或过大,体轻松、粉性小、香气淡者质次。
主产浙扛。
③滇白芷
为植物云南牛防风的干燥根。直径0.2~1.5厘米,分枝或不分枝,下部细。外表棕黄色,多深纵纹,时有支根痕,上部有横皱纹。质脆。断面皮部类白色,散有棕色油点及裂隙,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淡黄色,占全径1/3。商品多已切成厚约1厘米以下的厚片。气芳香,味辣而苦。
主产云南。
含异欧前胡素(isoimperatorin)、欧前胡素(imperatorin)、佛手柑内酯(bergapten)、珊瑚菜素(phellopter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等。
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略哂至外皮无滑腻感时,再闷润后,切片干燥。
①《雷公炮炙论》:"采得白芷后,刮削上皮,细锉,用黄精亦细锉,以竹刀切,二味等分,蒸一伏时后出,于日中晒干,去黄精用之。"
②《纲目》:"今人采(白芷)根洗甜寸截,以石灰拌匀晒收,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入药微焙。"
入肺、脾、胃经。
①《珍珠囊》:"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辛,温。
①《本经》:"辛,温。"
②《别录》:"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温,味辛微甘。"
④《药物图考》:"有小毒,臭香,味辛。"
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当归为之使。恶旋覆花。"
②《本草经疏》:"呕吐因于火者禁用。漏下赤白阴虚火炽血热所致者勿用。痈疽已溃,宜渐减去。"
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①《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②《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③《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
⑤《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⑥《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内服:煎汤,0.8~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①治头痛及目睛痛:白芷四钱,生乌头一钱。上为末,每服一字,茶调服。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搐入鼻中,其效更速。(《朱氏集验医方》白芷散)
②治诸风眩晕,妇人产前产后乍伤风邪,头目昏重及血风头痛,暴寒乍暖,神思不清,伤寒头目昏晕等证:香白芷(用沸汤泡洗四、五遍)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多用荆芥点腊茶细嚼下。(《百一选方》都粱丸)
③治半边头痛:白芷、细辛、石膏、乳香、没药(去油)。上各味等分,为细末,吹入鼻中,左痛右吹,右痛左吹。(《种福堂公选良方》白芷细辛吹鼻散)
④治眉框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上为末,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⑤治鼻渊:辛夷、防风、白芷各八分,苍耳子一钱二分,川芎五分,北细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连服四剂。忌牛肉。(《疡医大全》)
⑥治肠风:香白芷为细末,米坎调下。(《百一选方》)
⑦治大便风秘:香白芷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入蜜少许,连进二服。(《十便良方》)
⑧治痔疮肿痛:先以皂角烟熏之,后以鹅胆汁调白芷末涂之。(《医方摘要》)
⑨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须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别研)。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本草衍义》)
⑩治肿毒热痛:醋调白芷末敷之。(《卫生易简方》)
⑾治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分。为末,米饮服二钱。(《经验方》)
⑿治刀箭伤疮:香白芷嚼烂涂之。(《濒湖集简方》)
治疗头痛、牙痛、三又神经痛:取白芷2两、冰片2分,共研成末,以少许置于患者鼻前庭,嘱均匀吸入。治疗牙痛20例、三叉神经痛2例,显效时间最短1分钟,最长10分钟;治疗头痛21例,有效20例;神经衰弱头痛17例,有效14例,在2~7分钟内显效。或以白芷60克,防风26克,细辛5克,加工制成注射液80毫升,分装灭菌后供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治疗20多例,亦效。另外,本品和紫草、白蜡、忍冬藤、冰片及香油(麻油)配制成白芷油,可治烧伤。
虈、芷、芳香、苻蓠、泽芬、晼、白茞、香白芷
出自1.《本经》。
2.《别录》:白芷,生河东川谷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3.《本草图经》:白芷,根长尺余,粗细不等,枝干去地五寸已上。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指许,花白微黄,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二月、八月采根,暴干。以黄泽者为佳。
4.《植物名实图考》:白芷,滇南生者,肥茎绿缕,颇似茴香,抱茎生枝,长尺有咫,对叶密挤,锯齿槎枒,龈龉翅起,涩纹深刻,梢开五瓣白花,黄蕊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杭白芷和祁白芷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et Sav.cv. Hangbaizhi[A.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f. ex Franch.et Sav. Var. pai-chi Kimura ,Hara et Yen; A. taiwaniana de Boiss. Epith. Mut; A.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f ex .Franch. Et Sav. Var. taiwaniana (De Boiss.) epith. Mut.;A.dahurica (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f. ex Franch. Et Sav. Var .formosana (de Boiss.) Shan et Yuan]2.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f .ex Franch. Et Sav. Cv.Qibaizhi [A.dahurica (Fisch. Ex Hoffm.) auct.non Benth. Et Hook.f. ex Franch. Et Sav.]
采收和储藏:春播在当年10月中、下旬;秋播于翌年8月下旬叶枯萎时采收,抖去泥土,晒干或烘干。
栽培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1.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1.5m。根长圆锥形,上部近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数较大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略排列成数纵行,质硬,较重,断面白色,粉性大。茎及叶鞘多为黄绿色。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有长柄,叶柄下部有管状抱茎、边缘膜质的叶鞘;茎上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轮廓国卵形至三角形,长15-30cm,宽10-25cm,叶柄下部为囊状膨大的膜质叶鞘,无毛或稀有毛,常带紫色;末回裂片长圆形,卵形或线状披针形,多无柄,长2.5--6cm,宽1-2.5cm,急尖,边缘有不规则的白色软骨质粗锯齿,具短尖头,基部两则常不等大,沿叶轴下延成翅状;花序下方的叶简化成无吉的、显着膨大的囊状叶鞘,外面无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直径10-30cm,花序梗长5-20cm,花序梗、伞辐和花柄均有短糙毛;伞辐18-40;总苞片1-2,通常缺;小总苞片5-10枚,线状披针形,膜质;花白色;花瓣倒卵形,先端内曲成凹头状;花柱比短圆锥状的花柱基长2倍。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黄棕色,有时带紫色,长4-7mm,宽4-6mm,无毛,背棱扁,厚而钝圆,远较棱槽中有油管1,合生面有油管2。花期7-8月,果期8-9月。2.祁白芷本种的植物形态与杭白芷基本一致。区别点在于:根圆锥形,表面灰黄色至黄棕以,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散生,断面灰白色,粉性略差,油性较大。栽培于河北、湖南等地北方地区。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宜在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种子在恒温下发芽率低,在变温下发芽较好,以10-30℃变温为佳。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一般采用址播,不宜移栽。6月果实外皮呈绿色时,选侧枝上结的果实,分批采收,挂通风处干燥。春播于3、4月进行,但产量和质量较差,通常采用秋播,适宜播种期因地异,华北地区多在8月下旬至9月初,穴播,按行株距35cm×(15-20)cm开穴,深5-10cm,1hm2用种量约11.25kg。条播按行距35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盖薄层细土,压实,浇水,1hm2用种子22.5kg。播后15-20d出苗。
田间管理 苗高5cm左右开始间苗,结合中耕除草,苗高15cm左右定苗,条播每隔15-16cm留苗1株;穴播,每穴留苗1-3侏。一般在间苗、定苗后和封垄前各追肥1次,用人粪尿、腐熟饼肥或尿素等,也可结合浇水。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斑枯病,主要为害叶部,用1:1:100倍的波尔多液或多抗霉素100-200u喷雾。还有紫纹羽病,根结线虫病为害。虫害有黄凤蝶,幼虫为害叶片,幼龄期或用青虫菌(每1g菌粉含孢子100亿)500倍液或Bt乳剂200-300倍液喷雾。还有胡萝卜微管蚜、黄翅茴香螟、红蜘蛛为害。
性状鉴别 ⑴杭白芷 根圆锥形,长10-20cm,直径2-2.5cm。止部近方形或类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数皮孔样横向突起,长0.5-1cm,略排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是对实较重,断面白色,粉性,皮部密布棕色油点,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气芳香,味辛、微苦。
⑵祁白芷 根圆锥形,长7-24cm,直径1.5-2cm。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较光滑,皮也样横向突起散生,并有支根痕。质硬,断面类白色,粉性,皮部散有棕色油点,形成层环圆形,棕色。
以独支、条粗壮、质硬、体重、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⑴杭白芷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皮层中有油管分布。韧皮部宽广,筛管群略呈径向排列;油管较多。形成层略呈方形。木质部占根的1/2,导管稀疏散列。本品薄壁细胸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⑵祁白芷 形成层呈圆环状;木质部占根的1/3,导管呈放射状排列。
1.白芷煎剂灌胃对小鼠的LD50为42.88g/kg;醚提物灌胃小鼠的LD50为53.82g/kg;杭白芷小鼠灌胃煎剂的LD50为41.97g/kg;大鼠肌肉注射花椒毒素的LD50为160mg/kg、欧前胡素乙为335mg/kg、香柑内酯为945mg/kg。
2.欧前胡素乙每日给幼大鼠每75g体重2.5mg60天未见对鼠生长有明显影响,但可引起肝损害等。小量白芷毒素对动物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迷走神经及脊髓等都有兴奋作用,能引起血压上升、脉搏变慢、呼吸加深、呕吐等,大量可产生强迫性间歇性惊厥,继之全身麻痹。
1、杭白芍 根含欧前胡骨酯(imperatorin),异欧前胡内酯(isoimperatorin),别异欧前胡内酯(alloisoimpera-torin),别欧前胡内酯(alloimperator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异氧化前胡素(isooxypeucedanin),水合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 hydrate),白当归素(byakangelicin),白当归脑(byakangelicol),新白当归脑(neobyakangelicol),珊瑚菜素(phellopterin),花椒毒酚(xanthotoxol),香柑内酯(bergapten),5-甲氧基-8-羟基补骨脂素(5-methoxy-8-hydroxypsoralen),8-甲氧基-4-氧-(3-甲基-2-丁烯基)补骨脂素(cnidilin),栓翅芹烯醇(pabulenol)[1-3]等多种香豆精类成分。还含谷甾醇(sitosterol),棕榈酸(palmitic acid)及钙、铜、铁、锌、锰、钠、磷、镍、镁、钴、铬、钼等多种元素而钠、镁、钙、铁、磷的含量较高[4]。
2、祁白芷 根含香豆精类:欧前胡内酯,异欧前胡内酯,氧化前胡内酯,水合氧化前胡内酯[5],珊瑚菜素,白当归素及叔-O-甲基白当归素(tert-O-methylbyakangelicin)[6]等;香豆精葡萄糖甙类;紫花前胡甙(nodakenin),3-羟基印度榲楟甙(3-hydroxy-marmesinin),白当归素-叔-O-β-D-吡喃葡萄糖甙(tert-O-D-glu-copyranosylbyakangelicin),白当归素-仲-O-β-D-吡喃葡萄糖甙(sec-O-β-D-glucopyranosyl byakangeliein),东莨菪甙(scopolin)[7],茵芋甙(skimmin),花椒毒酚-8-O-β-D-吡喃葡萄糖甙(8-O-β-D-glucopyranosyl xanthotoxol),独活属醇-叔-O-β-D-吡喃葡萄糖甙(tert-O-β-D-glucopyranosyl heraclenol)[8]等,另含腺甙(adeno-sine)[7]。
1.抗炎作用:小鼠灌胃白芷或杭白芷煎剂(lg相当生药lg)4g/kg,可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的炎症(P<0.01)。
2.解热镇痛作用:用蛋白胨皮下注射于大白兔背部造成的高热动物模型,1g白芷或杭白芷煎剂15g/kg,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小鼠灌胃白芷或杭白芷煎剂8g/kg,对腹腔注射1%醋酸(0.l/kg)所致的小鼠扭体次数明显减少,作用与氨基比林8mg/kg类似,P<0.001。小白鼠热板法试验,给药前痛阈在30分钟以内者,灌胃给于白芷或杭白芷8g/kg,给药后60分钟,白芷及抗白芷对痛阈值明显提高,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01和0.01。
3.解痉作用:本品所含的佛手柑内酯、花椒毒素、异欧前胡素乙对兔回肠具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异欧前胡素还能增加兔子宫的收缩力和蚯蚓肌的紧张性。东莨菪素对雌激素或氯化钡所致在体或离体大鼠子宫痉挛有解痉作用,其ED50为0.09mg/kg。
4.对心血管的作用:本品所含的异欧前胡素和印度榅桲素对猫有降血压的作用,50mg/kg降低动脉压50%,作用维持时间为1.5小时。异欧前胡素与N-乙烯吡咯烷酮的共聚物可使猫动脉压降低的时间延长5-10倍。还能降低离体蛙心的收缩力。
5.抗菌作用:白芷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人型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氧前胡素体外试验对11种菌株有抗菌作用;欧前胡素亦有抗菌作用花椒毒素;对人型结核杆菌H37RV的MIC为100mcg/ml。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致病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6.光敏作用:本品所含的香柑内酯、花椒毒素、异欧前胡素乙等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为光活性物质,当它们进入机体后,一旦受到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则可使受照射处皮肤发生日光性皮炎,发生红肿、色素增加、素皮增厚等。光敏活性以花椒毒素为最强,香柑内酯次之,异欧前胡素乙较弱。光敏活性物质可用来治疗白癜风。异欧前胡素为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成分,临床用红斑量测定证明有效。
7.抗癌作用:异欧前胡素和自当归素具有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异欧前胡素的ED50 100μg/ml。
8.抗辐射作用:白芷甲醇提取物1g/kg于X线照射前5分钟腹腔注射,对小鼠皮肤损害有防护作用。
9.其他作用:小量白芷毒对动物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迷走神经及脊髓都有兴奋作用,能使血压上升,脉搏变慢,呼吸加深,并能引起流涎呕吐,大景使用能引起强直性间歇性痉挛,继以全身麻痹。
1.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略晒至外皮无滑腻感时,再闷润后,切片干燥。
2.《雷公炮炙论》:采得白芷后,刮削上皮,细锉,用黄精亦细锉,以竹刀切,二味等分,蒸一伏时后出,于日中晒干,去黄精用之。
3.《纲目》:今人采(白芷)根洗刮寸截,以石灰拌匀晒收,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入药微焙。
4.《药对》:白芷制雄黄、硫黄。
(1)取本品粉末0.5g,加已醚3ml,振摇5min后,静置20min,取上清液1ml,加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与20%氢氧化钾溶液各2-3滴,摇匀,置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至pH3-4,lk 1%三氯化铁深液1-2滴,显紫红色。(检查香豆素)(2)本品水浸液滴于滤纸上,紫外光灯(365nm)下湿蓝色荧光。(检查香豆素)
归肺;脾;胃经
味辛;性温
1.
2.《本草经疏》:呕吐因于火者禁用。漏下赤白阴虚火炽血热所致者勿用。痈疽已溃,宜渐减去。
祛风除湿;通窃止痛;消肿排脓。主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妇女白带;痈疽疮疡;毒蛇咬伤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1.李杲:白芷,疗风通用,其气芳香,能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
2.王好古:白芷同辛夷、细辛用治鼻病,入内托散用长肌肉,则入阳明可知矣。
3.《纲目》: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4.《本草经疏》:白芷,味辛气温无毒,其香气烈,亦芳草也。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性善祛风,能蚀脓,故主妇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温以和之,香气入脾,故主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故长肌肤。芬芳而辛,故能润泽。辛香温散,故疗风邪久泻,风能胜湿也。香入脾,所以止呕吐。疗两胁风痛,头眩目痒,祛风之效也。
5.《本草汇言》: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如四肢麻痛,脚弱痿痹;如疮溃糜烂,排脓长肉;如两目作障,痛痒赤涩;如女人血闭,阴肿漏带;如小儿痘疮,行浆作痒,白芷皆能治之。第性味辛散,如头痛、麻痹、眼目、漏带、痈疡诸症,不因于风湿寒邪,而因于阴虚气弱及阴虚火炽者,俱禁用之。
6.《本草经百种录》:凡驱风之药,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盖古人用药,既知药性之所长,又度药性之所短,而后相人之气血,病之标木,参合研求,以定取舍,故能有显效而无隐害,此学者之所殚心也。
7.《本草求真》: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火要剂也。
8.《本草正义》: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本经》所谓长肌肤而润泽颜色者,以温养为义,初非谓通治外疡,可以生肌长肉;乃《大明本草》竟以治乳痈、发背、瘰疬、痔瘘、疮痍、疥癣,谓为破宿血,生新血,排脓止痛云云。洁古亦谓治头面皮肤风痹燥痒。濒湖且谓色白味辛,性温气厚,阳明主药,痈疽为阳明湿热,湿热者温以除之,故排脓生肌止痛。颐谓辛温上升之品,可治寒湿,必不可治湿热,而溃疡为病,湿热者十之九而有余,寒湿者十之一而不及,胡可以统治痈疡,抱薪救火。《日华子》排脓止痛一句,实是无中生有,大乖医药原理。且洁古所谓皮肤燥痒者,明是火燥湿热,又安得投此辛燥之药。濒湖所谓湿热者温以除之一句,如何说得过去。总之诸公于疡科理法,未能体会,人云亦云。寇宗奭《衍义》谓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皆由败脓血所致,须此排脓,云云。颐谓此症,是带下之一,寒湿瘀垢,互结不通,脐腹冷痛四字,是其寒结确症,故宜用温升而兼泄瘀固涩为治,虽曰败脓,决非溃疡排泄之可以等视,何得妄为比附,竟认作排脓要药,则实热诸疡,必益张其焰而痛不可言。颐治疡廿余年,煎剂中惟湿盛无火之症,间或用之,余则不敢妄试。若消肿敷药之如意金黄散中有此,则取其辛以散结耳。大明又谓去面po疵瘢,固即《本经》面脂之义,然又以为治目赤胬肉,则风火升腾之炽甚者,而亦以温辛升之。濒湖谓治鼻渊,盖鼻渊一症,本有风寒、风热及肺热郁蒸三者之别。风寒郁其肺气,而鼻塞多涕,则白芷升阳可也,若风热鼻渊浊涕,及肺热而黄脓腥臭之鼻渊,胡可一概而论。又谓治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则皆阳明热炽上攻为痛,古法偶用白芷,本以加入清泄剂中,以引经为义,而乃列为专条,等于主要之君药,岂非大谬耶!白芷辛温,芳香燥烈,疏风散寒,上行头目清窍,亦能燥湿升阳,外达肌肤,内提清气,功用正与川芎、藁本近似。《本经》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皆其清阳下陷,寒湿伤于中下之症,温升燥湿始为合宜。若阴虚不摄,或湿热浸淫,而为此诸症,非可概治。头风目泪,亦惟阳气素虚,而风寒风热乘之者,庶能合辙,如阳盛而袭风热,已难概用,亦有阴虚肝木上乘,疏泄太过,而迎风泪流者,更非所宜。长肌肤,作面脂,皆与藁本同。《别录》疗风邪,即以风寒外侵言之。久渴,仲醇谓当作久泻,甚是。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固治久泻之良剂,必非渴症所宜。且古今各家,皆未闻以此疗渴也。其治呕吐者,胃阳不振,食入反出者宜之,而胃火炽盛,冲激逆上,不可悮用。胁满乃木郁土中,过抑少阳之气,不得条达者宜之,而肝胆火炎,qi撑横逆者,又在所禁。治风痛头眩,亦惟阳和之气,不司布护,而外风袭之者,始为合辙。《百一选方》都梁丸,是为阳虚风眩之实验,若阴虚气火上浮而为风眩,则又不可同日语矣。
9.《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10.《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11.《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
12.《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po疵瘢。
13.《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白芷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1、主要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疼痛,鼻渊,带下证,疮痈肿毒,皮肤风湿瘙痒等。
2、西医诊为感冒、流行性感冒属于风寒表证者,头痛、偏头痛、牙周病等见有表证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性肌萎缩症、肩部粘连囊炎、滑膜炎及肌腱滑膜炎、其他无菌性骨坏死、痛风性关节炎等属于风湿之邪阻滞经络者,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见有风寒表证者,急性输卵管炎及卵巢炎、子宫炎症等属于阳明经湿邪下注者,接触性皮肤炎及其他湿疹、痈及疖等见有表证者。
内服:煎服,3-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中药配伍禁忌:恶旋覆花。
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白芷与杭白芷的化学成分相似,主要含挥发油,并含欧前胡素、白当归素等多种香豆素类化合物,另含白芷毒素、花椒毒素、甾醇、硬脂酸等。
1、抗菌作用:体外试验表明,川白芷水煎剂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宋内氏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一定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有孢癣菌也有抑制作用。
2、光敏作用:线型呋喃香豆素具光敏作用,其中以欧芹素乙的活性最强。50%白芷其酊可提高皮肤对PUVA(长波紫外线) 的敏感性,加强紫外线的作用;50%白芷酊加小剂量PUVA能影响LC(表皮免疫细胞) 及体内的细胞免疫反应。
3、其他:白芷呋喃香豆素与肾上腺素、ACTH共同可抑制胰岛素从糖合成脂肪,莨菪素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滇白芷有镇痛作用和平喘作用,能对抗乙酰胆碱对家兔离体及在位小肠的兴奋作用,使豚鼠在位和离体子宫张力下降,并能对抗垂体后叶素或麦角新碱对豚鼠在位和离体子宫的兴奋作用。小量白芷毒素有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作用,并能引起流涎、呕吐;大量能引起强直性痉挛,继以全身麻痹。白芷能对抗蛇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白芷煎剂小鼠灌胃的LD50为42g/kg-45g/kg;川白芷煎剂和醚提取物小鼠灌胃的LD50分别为43(生药)g/kg和54(生药)g/kg。白芷光敏胶囊小鼠灌胃的LD50为人体剂量的190.6-212.7倍。川白芷乙醇溶出物浸膏800mg/kg和1200mg/k(分别为临床剂量的100倍和150倍)给小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5d。72h无死亡发生;50倍和25倍临床剂量给小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2星期和4星期,给药组的一般状态,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验和组织学检查均未见异常。在亚急性毒性试验中,白芷光敏胶囊引起肾功能轻度改变,体重增加减慢,活动减少,实质脏器有轻度变性,停药后均恢复正常。给犬口服白芷光敏胶囊加用黑光照射,相当人体治疗量5倍时无明显毒性反应;相当10-20倍时,引起食欲不振,呕吐,体重减轻,在脱毛部皮肤产生严重光毒反应(红斑、水肿、糜烂等),但未见恶变现象;此外也可使角膜产生光毒反应,引起角膜混浊。银屑病患者内服光敏胶囊(杭白芷提取物)1.5-2h后照UVA。每星期6次,共20-33次,使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姊妹染色单体互换率(SCE)明显高于治疗前(P<0.O1),因此认为此疗法有潜在致瘤危险。欧前胡内酯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373mg/kg。欧前胡内酯和花椒毒素大鼠肌内注射LD50分别为335mg/kg和160mg/kg。
1、《神农本草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2、《本草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1、治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之证,常与防风、羌活、川芎等祛风散寒止痛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2、治疗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症,属外感风寒者,可单用,即都梁丸(《百一选方》);或与防风、细辛、川芎等祛风止痛药同用,如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属外感风热者,可配伍薄荷、菊花、蔓荆子等药。治疗风冷牙痛,可与细辛、全蝎、川芎等同用,如一捻金散(《御药院方》);治疗风热牙痛,可配伍石膏、荆芥穗等药,如风热散(《仙拈集》)。若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者,可与苍术、草乌、川芎等药同用,如神仙飞步丹(《袖珍方》)。
3、治鼻渊,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前额疼痛,每与苍耳子、辛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同用,如苍耳子散(《济生方》)。
4、治疗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可与鹿角霜、白术、山药等温阳散寒、健脾除湿药同用;若湿热下注,带下黄赤者,宜与车前子、黄柏等清热利湿、燥湿药同用。
5、治疗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可收散结消肿止痛之功,每与金银花、当归、穿山甲等药配伍,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若脓成难溃者,常与益气补血药同用,共奏托毒排脓之功,如《外科正宗》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托里透脓散,其均与人参、黄芪、当归等药同用。
1、白芷配细辛:二者皆辛温气香,均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宣通鼻窍。相须为用,则药力更强。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鼻塞,以及鼻渊头痛、眉棱骨痛、牙痛。
2、白芷配川芎:白芷辛温,祛风解表、散寒止痛;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二者伍用,白芷能助川芎以活血,川芎助白芷以发散表邪,从而风寒祛,气血通,则头痛自止。适用于外感风邪、头痛明显者。偏风寒者,加细辛、藁本;偏风热者,加菊花、桑叶。
3、白芷配黄柏、秦皮:白芷辛温,善于燥湿止带;黄柏、秦皮苦寒,善于清热燥湿止带。三者伍用,清热燥湿止带。适用于湿热带下、色黄、稠秽臭者。
4、白芷配车前子:白芷气味芳香,能燥湿止带;车前子善于清利下焦湿热。二药配伍,艻香燥湿与利水渗湿并行,使湿热分消,合用有清利湿热,化浊止带之功。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黄稠、阴痒肿胀。
5、白芷配桔梗:二药皆有排脓作用。白芷兼能消肿;桔梗兼能升提气血。二者伍用,则消肿排脓效果更好。适用于疮疡脓成而不易溃破外出者。
羌活、白芷、细辛与藁本:四者皆为辛温香燥之品,均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且止痛作用较好。其中羌活、白芷、藁本还能胜湿。四者都常用治风寒感冒或风寒夹湿的感冒,头身疼痛较甚,风寒湿痹,肢节疼痛。因白芷、细辛气味芳香,既能散风寒,又能通鼻窍,故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涕者,白芷、细辛尤为适宜。同时白芷、细辛也常用于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为治鼻渊之良药。羌活气味雄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作用较强。其治痹痛,因其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白芷善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并能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又可用于寒湿带下,疮疡肿毒。此外,白芷能祛风止痒,可用治皮肤风湿瘙痒。细辛辛香走窜,达表入里,散寒之力较强,表寒、里寒证均可使用。细辛又能温肺化饮,也可用于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沉者;少阴头痛,偏正头痛,牙痛;肺寒咳喘。藁本则性味俱升,上达巅顶,善治外感风寒、巅顶头痛甚者。
表实感冒颗粒、天麻头痛片、风湿定片(胶囊)、通窍鼻炎片(颗粒、胶囊)、康妇软膏。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都梁丸(《百一选方》)、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苍耳子散(《济生方》)、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川芎白芷鱼头汤:
1、功效:中医认为肾精充足的人,精力旺盛、思维敏捷、记忆力好、头发乌黑、牙齿坚固。这道川芎白芷鱼头汤就是通过健脾益气方法来增加人体的肾精,达到健脑作用,而且还有养血、滋润、调经的作用。
2、原材料:鳙鱼头1个,川芎6g,白芷10g,生姜3片。
3、做法:将鱼头去鳃,洗净沥水,川芎、白芷、生姜分别用清水洗净。起油锅,下鱼头煎至微黄,铲起。将全部用料一起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用文火隔水炖2-3小时,调味食用。
4、用法:佐餐食用。
春播在当年10月中、下旬,秋播于翌年8月下旬叶枯萎时采收,抖去泥土,晒干或烘干。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浸泡六七成透,晾润至透,切厚片,干燥。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1、本品粉末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圆球形、多角形、椭圆形或盔帽形,真径3-25μm,脐点点状、裂缝状、十字状、三叉状、星状或人字状;复粒多由2-12分粒组成。网纹导管、螺纹导管直径10-85μm。木栓细胞多角形或类长方形,淡黄棕色。油管多已破碎,含淡黄棕色分泌物。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ml,浸泡1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芷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欧前胡素对照品、异欧前胡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醚(3∶2)为展开剂,在25℃以下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杭白芷:根圆锥形,长10-20cm,直径2-2.5cm。上部近方形或类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数皮孔样横向突起,长0.5-1cm,略排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较重,断面白色,粉性,皮部密布棕色油点,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气芳香,味辛、微苦。
2、祁白芷:根圆锥形,长7-24cm,直径1.5-2cm。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较光滑,皮孔样横向突起散生,并有支根痕。质硬,断面类白色,粉性,皮部散有棕色油点,形成层环圆形,棕色。
本品呈类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棕色或黄棕色。切面白色或灰白色,具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伞形科当归属植物白芷和杭白芷。
1、杭白芷: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1.5m。根长圆锥形,上部近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数较大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略排列成数纵行,质硬,较重,断面白色,粉性大。茎及叶鞘多为黄绿色。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有长柄,叶柄下部有管状抱茎、边缘膜质的叶鞘;茎上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轮廓为卵形至三角形,长15-30cm,宽10-25cm,叶柄下部为囊状膨大的膜质叶鞘,无毛或稀有毛,常带紫色;末回裂片长圆形,卵形或线状披针形,多无柄,长2.5-6cm,宽1-2.5cm,急尖,边缘有不规则的白色软骨质粗锯齿,具短尖头。基部两侧常不等大,沿叶轴下延成翅状;花序下方的叶简化成无叶的、显著膨大的囊状叶鞘,外面无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直径10-30cm,花序梗长5-20cm。花序梗、伞辐和花柄均有短糙毛;伞辐18-40;总苞片1-2,通常缺;小总苞片5-10枚,线状披针形,膜质;花白色;花瓣倒卵形,先端内曲成凹头状;花柱比短圆锥状的花柱基长2倍。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黄棕色,有时带紫色,长4-7mm,宽4-6mm。无毛,背棱扁,厚而钝圆,远较棱槽宽,侧棱翅状,较果体狭,棱槽中有油管1,合生面有油管2。花期7-8月,果期8-9月。
2、祁白芷:本种的植物形态与杭白芷基本一致。区别点在于:根圆锥形,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散生,断面灰白色,粉性略差,油性较大。
1、白芷:栽培于河北、河南、山西、东北等地。
2、杭白芷:栽培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1、白芷产于河南长葛、禹县者习称“禹白芷”,产于河北安国者习称“祁白芷”。陕西和东北亦产。
2、杭白芷产于浙江、福建、四川等省,习称“杭白芷”和“川白芷”。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宜在阳光充足,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种子在恒温下发芽率低,在变温下发芽较好,以10-30℃变温为佳。
用种子繁殖。
一般采用直播,不宜移栽。6月果实外皮呈绿色时,选侧枝上结的果实,分批采收,挂通风处干燥。春播于3、4月进行,但产量和质量较差,通常采用秋播,适宜播种期因地而异,华北地区多在8月下旬至9月初,穴播,按行株距35cm×(15-20)cm开穴,深5-10cm,1hm2用种量约11.25kg。条播按行距35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盖薄层细土,压实,浇水,1hm2用种子22.5kg。播后15-20d出苗。
病害有斑枯病,主要为害叶部,用1:1:100倍的波尔多液或多抗霉素100-200u喷雾。还有紫纹羽病,根结线虫病为害。虫害有黄凤蝶,幼虫为害叶片,幼龄期或用青虫菌(每1g菌粉含孢子100亿)500倍液或Bt乳剂200-300倍液喷雾。还有胡萝卜微管蚜、黄翅茴香螟、红蜘蛛为害。
1、台湾独活:本变种与A.dahurica的不同在于果实和种子有毛,但分枝下部的子房和果实无毛或有很少的毛。特产于我国台湾北部。
2、杭白芷:本种与白芷的植物形态基本一致,但植株高1-1.5m。茎及叶鞘多为黄绿色。根长圆锥形,上部近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数较大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略排列成数纵行,质硬较重,断面白色,粉性大。
3、祁白芷:本种的植物形态与杭白芷一致。根圆锥形,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散生,断面灰白色,粉性略差,油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