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莲座蕨

云南莲座蕨,中药名。为观音座莲科植物云南观音座莲AngiopterisyunnanensisHieron.的根茎。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具有止咳止血,清热消肿,散瘀之功效。用于肺痨咳嗽,咯血,痈疖,痄腮,蛇咬伤,骨折。
别名 -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凉。归肺、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止咳止血,清热消肿,散瘀。
主治 用于肺痨咳嗽,咯血,痈疖,痄腮,蛇咬伤,骨折。
云南莲座蕨
  • 云南莲座蕨
  • 云南莲座蕨
云南莲座蕨
拼音注音
Yún Nán Lián Zuò Jué
来源

药材基源:为观音座莲科植物云南观音座莲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giopteris yunnanensis Hieron.[A.evecta var.alata Christ]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洗净,除去须根及叶柄,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m左右的林下沟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东南部。

原形态

大型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2m。根状茎肥大,直立。叶二回羽状,纸质,干后褐色或褐绿色,下面光滑或沿中肋下部疏生少数线状鳞片;叶柄粗2-2.5cm;叶片宽大,羽片互生,长约20cm,下部羽片较短,宽20-24cm,长圆形,基部略狭,羽柄粗壮,直径约2cm,位于先端的羽轴有翅;小羽片约20对,近平展,下部的相距约2cm,对生,上部的相距约3cm,略互生,基部的较短,长8-9cm,中部的较长,12-13cm,宽2cm,具短柄,先端渐尖,边缘近全缘,基部近圆截形;叶脉多数分叉,近开展,倒行假脉纤细。孢子囊群长圆形或线形,近叶缘生,由14-20个孢子囊组成,不育的边缘平坦或稍反卷。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止咳止血;清热消肿;散瘀。主肺痨咳嗽;咯血;痈疖;痄腮;蛇咬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云南莲座蕨

功效作用

功能
止咳止血,清热消肿,散瘀。
主治
用于肺痨咳嗽,咯血,痈疖,痄腮,蛇咬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g。外用:适量,捣敷。
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清热消肿,止咳止血。治腮腺炎、肺结核咯血、痈疖、蛇伤、骨折。”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肺结核咳嗽咯血:云南莲座蕨15g,白及9g,穿心莲15g。煎服。

2、治骨折:云南莲座蕨15g,接骨木30g。煎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1-2方出自《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收,洗净,除去须根及叶柄,晒干或鲜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观音座莲科植物云南观音座莲。
形态特征
植株高大,高达2米。叶柄粗约2-2.5厘米,叶片广阔,二回羽状;羽片互生,长60厘米,下部的较短,宽20-24厘米,长圆形,基部稍狭,羽柄粗壮,直径约2厘米,羽轴向顶端有翅;小羽片约20对(在下部羽片约有15对),几开展,下部的对生,相距2厘米,向上部略为互生,相距约3厘米,基部的较短,长8-9厘米,中部的长12-13厘米,宽2厘米,渐尖头,基部为圆截形或近圆截形,有短柄,边缘几全缘,向先端有小锯齿。叶为纸质,干后经常变为褐色或褐绿色,下面光滑或沿中肋下部稍有少数线状鳞片疏生。叶脉近张开,多数分叉,上下两面明显,尤以下面为甚,倒行假脉纤细,向下达到1/3的小羽片的宽度。孢子囊群长圆形或线形,由14-20个孢子囊组成,近边缘生,只有一条很狭的不育的边缘,平坦或稍反转。
分布区域
分布于云南东南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100m左右的林下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