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兰根

珠兰根,中药名。为金粟兰科植物金粟兰Chloranthusspicatus(Thunb.)Makino的根。分布于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用于痈疖疮癣。
别名 -
药味 味辛
药性
归经 味辛,性平。归心、肺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杀虫。
主治 用于痈疖疮癣。
珠兰根
  • 珠兰根
  • 珠兰根
珠兰根
拼音注音
Zhū Lán Gēn
出处

《药性考》

来源

为金粟兰科植物金粟兰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珠兰"条。

化学成分

根、花含挥发油。

性味

《药性考》:"味辛,有毒。"

功能主治

治痈疖疮癣。

①《药性考》:"磨敷痈疖。"

②《岭南采药录》:"擦飞癣。"

③《广州植物志》:"捣烂敷疔疮。"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

复方

治感冒,腹胀:鱼子兰(全株)五钱至一两。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珠兰根

功效作用

功能
杀虫。
主治
用于痈疖疮癣。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相关论述
《广州植物志》:“捣烂敷疔疮。”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感冒,腹胀:珠兰(全株)五钱至一两。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集,洗净,切片,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金粟兰科植物金粟兰。
形态特征
半灌木,直立或稍平卧,高30-60厘米;茎圆柱形,无毛。叶对生,厚纸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5-11厘米,宽2.5-5.5厘米,顶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具圆齿状锯齿,齿端有一腺体,腹面深绿色,光亮,背面淡黄绿色,侧脉6-8对,两面稍凸起;叶柄长8-18毫米,基部多少合生;托叶微小。穗状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状,通常顶生,少有腋生;苞片三角形;花小,黄绿色,极芳香;雄蕊3枚,药隔合生成一卵状体,上部不整齐3裂,中央裂片较大,有时末端又浅3裂,有1个2室的花药,两侧裂片较小,各有1个1室的花药;子房倒卵形。花期4-7月,果期8-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
生长环境
生山区丛林中,现各地多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