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豆藤根,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香花崖豆藤MillettiadielsianaHarms的根。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具有补血活血,祛风活络之功效。常用于气血虚弱,贫血,四肢无力,痢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气血虚弱,贫血,四肢无力,痢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贵州民间药物》
为豆科植物贵州崖豆藤的根。全年可采。
生于岩石山地。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贵州崖豆藤,又名:大血藤、血贯肠、老鸦藤、老菀豆藤、小鸡血藤、鸡血藤。
攀援灌木,多分枝。羽状复叶,长14~19厘米,小叶5枚;小叶片长椭圆形至卵状长圆形,长5~8厘米,宽1.8~2.2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全缘,上面无毛,下面平贴丝状毛,小叶柄短;小托叶刺毛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单生,长1.5~2厘米,深紫色,旗瓣几圆形,在中部具两胼胝,有小耳,外面密生丝状毛,翼瓣有2小耳;雄蕊10,2束;子房线状披针形,密生丝状毛,柱头头状。荚果。
本植物的花(岩豆藤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平,味甘微涩。
和血,解热。
①治红白痢:岩豆藤根五钱,石榴皮二钱。煎水服。
②治痨伤疼痛:岩豆藤根五钱,铁筷子四钱,木通三钱。泡酒服。
③治贫血:岩豆藤根一两,五香血藤五钱。泡酒服或炖肉服。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岩豆藤根
补血活血,祛风活络。
气血虚弱,贫血,四肢无力,痢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内服:煎汤,9-3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重庆草药》:“孕妇忌用。”
抑菌作用。
1、《分类草药性》:“行气和血。治风湿筋骨疼痛。”
2、《重庆草药》:“行气活血,破瘀生新。治跌打损伤,吐血,气血不和,筋骨疼痛。”
3、《贵州民间药物》:“和血,解热。治红白痢,痨伤疼痛,贫血。”
4、《湖南药物志》:“祛风除湿,行气和血,舒筋活络。主治风湿关节痛,虚弱四肢无力,外伤出血。”
1、治贫血:岩豆藤根30g,五香血藤15g。泡酒服或炖肉吃。(《贵州民间药物》)
2、治关节风湿痛:鸡血藤干根30-60g,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备用。
豆科植物香花崖豆藤。
木质藤本,长2-5m。枝被褐色短毛。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长15-30cm;叶柄长5-12cm;托叶线形,长约3mm;小叶片5,革质,具短柄;叶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有时为卵形,长4-15cm,宽2-3cm,先端钝渐尖,基部钝或圆形,上面无毛,下面略被短柔毛或无毛,网脉密集而明显。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组成圆锥花序,长达15cm,密被黄褐色茸毛;苞片小,卵形,小花梗长约5mm,被绒毛;花密集;萼钟状,5裂,密被锈色茸毛;花外面白色,密被锈色茸毛,内面深紫色,花冠蝶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花柱内弯。荚果狭长椭圆形,略扁平,长7-12cm,宽14-25mm,近木质,密被锈色茸毛。种子1-5颗,扁长圆形。花期5-8月,果期10-11月。
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坡杂木林与灌丛中,或阴处岩边。